APP下载

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2020-12-29姜玲

高教学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姜玲

摘  要:作为公安人才的培养基地,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对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级公安人才起到基础性的育人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思想上需要加深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育人过程中重视培养人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着重培养爱国主义人文情怀,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美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公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6-0156-04

Abstract: As the fostering base for thepublic security tal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plays a basic role in shaping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raining senior police talents with cultural literacyand etc.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hat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deeply and completely.Besides,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the deep and the broad humanistic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emphatically cultivate patriotic feelings of humanities, improv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Keywords: police college;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十九大以來,党和国家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锻造一支让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过硬公安队伍”。公安院校是公安人才的培养基地,公安院校教育作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公安队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

在公安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这既是公安院校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公安院校人才培养适应公安队伍正规化、职业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公安高等教育在走向2030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实际课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概说

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关注缘于上世纪末教育界对专才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1995年,首批包括清华大学等52所高校在内的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的确立不仅标志着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同时也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的转变。1998年,在教高司[1998]2号《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自此,高等教育更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鼓励个性化发展。客观上来说,这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

2014年,教育部继续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这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网络、多元文化的复杂环境下,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此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禀持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由此可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观由以知识或能力为导向目标转向塑造健康“全人”的素质质量观。

而相对于专业领域内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培训,人文素质教育不仅着眼于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全面加强与社会精神领域相适应的通识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的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达到科学与人文知识体系结构上的全面融合与平衡,更是要从“人本”出发,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以后天养成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的教育目的。

二、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公安院校主要侧重培养的是服务于公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公安院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能“学以致用”,重视实战教学。近年来,虽然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然而改革关注的重心仍属专业领域内对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育,而且专业性日趋加强,对学生远期发展和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育考虑不足。

然而,人文素质教育本应处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核心地位,目前,公安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方面,理论上对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认知不足。公安高等教育有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其职业化的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实施过程中偏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思维的塑造。究其根本,是在思想认识上窄化了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使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局限于智育的范畴。

实际上,人文知识的传授只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人文精神的培育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伦理修养、健全的精神世界的“全人”。这就意味着,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在重视知识储备的同时,要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有充分理解和内化了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才能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公安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才有可能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圆融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就人文知识的传授这一环节来讲,公安高校在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人文通识课缺乏科学、系统的整体性设计,导致人文课程虽然种类数量繁多,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不明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深度与广度并不一致,教学重点不明晰。

第二,人文通识课程多以全校公选课的形式开设,大合班上课的条件下,教师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师生间交流的频率与深度均不足,学生参与展开讨论可能性小,课上课下缺乏反省与反思环节,学生进行自我思考的深度也不够,自然也就谈不上进一步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三,学校对学生的人文课程的学习既缺乏制度上的钢性规定,也疏于意识上的有效指导,学生选课随意性大,功利心强,以拿到学分为主要目的,往往倾向选择两类课程:一是与自己专业相关或与未来就业方向相关的工具性课程;二是偏向欣赏性或娱乐性强的课程。选课的随意也导致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流于片面、浮于形式,最终培育效果不佳。

三、强化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

公安院校是有着特殊性质的高等教育院校,公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在深刻理解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要明确“学校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价值观,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一)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培养人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施行离不开广博的人文知识的积淀,科学系统的人文通识课程不仅能调整学生知识结构,也为他们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广阔和思维平台。相比国内很多知名综合院校,公安院校特别是地方公安院校人文学科的教学资源及条件有限,以课程数量的丰富来达到知识视角的广博是不现实的,这就更要求我们极大地优化人文通识课程,充分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首先,在课时及师资都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更加科学有序。可以考虑有计划地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内容上将各类关联课程加以整合,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求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衔接与知识结构的延展,这是对课程的总体设计及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

其次,要着重推进对经典的学习和思考,重视并加强培养人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因此,人文通识课要最大限度实行小班研讨式教学,着力使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自我反思,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模式培养表达、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文素质教育有了更大、更宽广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网络在线课程的开放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有效利用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解决了通识人文课时受限的难题,扩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通过远程在线课程完成自主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安院校人文学科师资力量不够的现实问题。教师可以整合、利用网络资源,突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探索更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并有余力将教学的重心放到人文思维的塑造上来,将传统课堂的人文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知识碎片的整合,集中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汇报和讨论,从而加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思考的可能性。

(二)加强思政建设,着重培养爱国主义人文情怀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多元文化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对公安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化背景下培养出一支对国家、人民有着深厚情感的公安后备军。因此,在公安高等院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要着重培养爱国主义人文情怀,为培养品德优异,思想立场坚定的人民警察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爱国主义人文情怀的基础首先是对生命的“大爱”。警察的职业正义感来自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未来的人民警察只有在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和人类伦理道德的反思中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个体生命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才能在理性的公安工作中体现出人文主义情怀,不仅以武除暴,也能携善安良。

培养爱国主义人文情怀的核心内容是树立起忠于国家和人民的理想信念,培养起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警察職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自于对国家、人民的深情热爱,只有对国家民族最深沉的爱才能驱使他们从内心真正树立起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才能抵制各种功利、物质的诱惑,成为维护公平正义之师、守护人民安宁之剑。

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厚文化基础,养人文精神,在这个基础上的观念教育突显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品味“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君子之风;体会“视天下如一家,中国犹一人”的家国精神,领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建立起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最终达到全方位提高公安队伍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关注情感发展,构建良性师生互动模式

专业课教学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因此,也要见缝插针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类课程中,将人文教育与专业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要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谈专业培养,在专业培养的方向下深化人文教育。

目前,公安专业教师一来受到职业文化的熏陶,二来受其自身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互动方面威严有余,风趣不足。在授课方式方法上,灌输为重,引导不足。这使得学生课上学得没有兴趣,课下缺乏钻研的动力。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天然断层也使教师难以在授课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变化,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内容等方式给予回应与帮助。

然而,“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感情或情感”,专业课教师拥有良好的人文教育意识,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才能不断调整与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增进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营造师-生、生-生间良性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得到具体实用的科学知识,也能获得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热爱。

另一方面,公安院校要在重视提高专任教师实战能力的同时重视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并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也纳入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使公安专任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完善自身的育人理念,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教学方法。

(四)重视“美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

美育是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公安院校日常对学生实行警务化管理,人为形成了“半封闭”的校园环境,学生入校学习要求统一着装。因此,相对于地方院校,公安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然而,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也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期,一味单调严肃的校园生活不仅不利于消极情感的疏导,也不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引导学生在大学的美好时光中,体验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是我们从“人本”出发,为实现“全人”教育目的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要重视、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并参与丰富多样的社团文化活动,尽力帮助学生联系与更多有师资、有经验的地方院校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定期开展音乐赏析、艺术品鉴主题讲座。

另一方面,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也要努力在“警”字特色外,展显“人文”之美,使两者结合形成独特的公安院校环境文化。

校园文化往往凝聚和传承着该所学校的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特色、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公安院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常带有鲜明的“警”字文化属性,处处可见醒目的校训标语,时刻传递和体现着警察文化中“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的精神,提醒人民警察要时刻忠于国家和人民,体现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但公安高等院校同样也带有普通高等院校的自由人文属性,因此,从学校的主体建筑和硬件设施来说,要妥善考虑其风格与布局是否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考虑因地制宜地逐步改造校园基础环境,改善硬件设施,合理规划学校自然环境与居住环境,适度修建亭台水榭,假山园林等人文景观,努力营造健康向上、轻松愉悦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每天在干净整洁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课后休闲时能漫步在花影婆娑、绿树掩映的校园中,不仅能放松心情,感受自然风景的美好,对促进公安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也在美育的同时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怀,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

四、结束语

在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其目的是为了养成学生优良的文化素质,形成完善的自我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打造一支对国家、人民有着深厚情感,又勇于创新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公安后备军。

因此,既要重视人文知识储备的丰厚,又要重视非智育因素与智育因素的平衡发展。只有坚持不懈将人文素质教育春风化雨般融于公安高等教育的始终,才能使公安高等教育充分浸染人文底色,全面持续发展,鲜活富有感染力。

参考文獻:

[1]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25-26,42.

[2]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65-74.

[3]瞿振元.素质教育要再出发[J].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04):26-29+36.

[4]李森,张鸿翼.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5):52-57.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警察防卫与控制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公安院校警察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