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2020-12-29李崇爱陈梦迁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习者量表

王 琼,李崇爱,陈梦迁

(邵阳学院 政法学院,湖南 邵阳422000)

2005年,美国学者Mishra和Koehler提出了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概念[1],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由三个基本要素、四个复合要素以及境脉构成。三个基本要素是学科专业知识(Content Knowledge,C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TK);四个复合要素是整合教学法的学科专业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整合技术的学科专业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TPACK所处的具体的、复杂的、多元的教学情境,即境脉(Context)构成[1]。TPACK可理解为教师已有知识的Total PACkage(即“总包装”),只是这里的包装不是已有知识简单地组合或叠加,而是动态地、有效地融合;TPACK是“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的知识,运用TPACK知识解决的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劣性问题”(Wicked Problem)[2],每一次教学实践就是独一无二的“劣性教学问题”,问题解决方案的确立有赖于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将所学知识进行交叉与融合。该框架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师所需具备的知识新的适切描述。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不断深化发展,而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师的TPACK知识又是教师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备知识。

一、问题提出

自2009年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TPACK框架的结构和内涵特征研究,如詹艺博士[3]、何克抗教授[2]等,继而广泛关注TPACK的教育应用研究、TPACK的现状调研与发展研究,而TPACK与具体学科领域相结合的精准研究是当前与未来TPACK研究的趋势[4]。目前,国内研究者们关于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音乐等课程教师的TPACK均有研究,尤其以前四者的研究成果最多[5-12];而思想品德教师的TPACK相关研究则鲜有人关注,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中并未有相关研究成果。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思想交流、情感表达与传递的新载体,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作用于人的思想的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有效实现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与思想引领,是实现思想品德课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王红英、高东等在研究思政教师专业能力时指出其必须具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13],张广良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维要新,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课堂体验[14]。信息化时代,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评价等各方面匹配学习者的需求与特征,教师的TPACK水平直接影响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思政课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但目前却鲜有研究关注这一点。因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TPACK水平如何?二是如何设计教学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升思想品德教师TPACK水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参加“S市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国培计划”的教师为对象,通过班主任在班级集中介绍研究项目的目的、过程、前提条件(具有微课制作经历)的方式,共招募到自愿参与的教师17名;他们均具有微课制作的经历(13人制作微课是为了参加微课比赛,4人是出于个人兴趣),但都没有参加过相关的专门培训,其中女性11名,男性6名,年龄在29~43岁之间。

(二)TPACK测量方法的设计

由于TPACK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其测量方法一直是领域内的研究难点,目前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测量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量表法。通过教师填写的调查量表获得其TPACK水平有关数据,如美国学者Schmidt联合TPACK框架的提出者Mishra、Koehler编制了面向职前教师的TPACK调查问卷,采用自评式量表形式针对TPACK七个维度分别设置测验问题,该量表参考多位领域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效度检验,具有较高结构效度。[15]二是访谈法。该方法通过记录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时的态度、行为等的描述来判断其TPACK水平,是一种通过口头语言报告TPACK水平的方法,但访谈法在实施过程中受研究者的知识水平、喜好偏恶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典型的运用是美国的Niess博士通过与教师交谈判定教师的TPACK水平。[16]三是开放式混合问卷。该方法在TPACK量表的基础上增加开放性的主观问题,以了解调查对象量表以外的情况,如詹艺博士采用混合式问卷调查数学专业师范生TPACK水平,问卷除了TPACK量表外还增加了两道主观题。[17]本研究拟采用TPACK量表法和微课教学设计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测量教师的TPACK水平,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一的TPACK量表测验法主观性较强的缺陷。

1.TPACK测验量表设计。本研究结合思想品德学科专业特征对Schmidt等人编制的量表进行改编,编制TPACK测验量表,并从S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中抽取了15名教师对编制的量表进行试测,根据参与者的反馈意见对量表中部分测验题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调整,同时删除了关于TPK维度的一道测验题。对试测数据进行的可靠性分析显示七个维度的一致性数值分布于0.629~0.807之间(均大于0.6),且量表的整体一致性数值为0.923(大于0.9),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由于Schmidt等人编制的量表本身经过一定的效度测验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且本研究未对其进行大幅修改,因而并未对量表进行专门的效度分析。最终的TPACK测验量表由29道测验题组成,CK、TK、PK、PCK、TCK、TPK、TPACK各维度的测验题数量分别是4、5、4、4、3、4、5;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式,每题均有五个选项“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既不同意也不反对—3分”“不同意—2分”和“非常不同意—1分”。

2.微课作品教学设计评价。本研究参考我国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微课程组的评分标准[18],综合考虑到微课视频的规范性、教学呈现、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将微课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划分为两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两个一级指标:微课教学设计(30分)和教学呈现(15)分,满分为45分。其中,教学设计细分为:选题(4分)、教学目标(4分)、教学内容(7分)、学习者(5分)、教学策略(10分),而教学呈现细分为:教学导入(3分)、内容呈现(4分)、教学启发(5分)、教学总结(3分)。

微课评价者由S学院教育理论教研室4位教育学专业教师(1位博士、3位硕士)组成,评价前通过发放纸质评分标准、深入细化讨论各二级指标等活动确保每位评价者对评价标准准确理解并达成一致。评价时由4位教师同时对同一微课作品打分,作品的最终得分取4位教师打分的平均值。

(三)微课设计

国内外多位学者提倡使用设计的方法发展教师TPACK:美国Mishra和Koehler提出“通过设计学习技术”并开展教学实践,让学习者在项目中深度“玩耍”,进而更好理解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复杂关系[19];Barbour和Rieber则让学习者通过自主设计、制作的Powerpoint进行游戏[20];詹艺、任友群设计了微型课程并进行教学实验[21]。本研究借鉴设计学习的理念设置了“微课设计项目”发展思想品德骨干教师TPACK,要求其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对技术、教学法和思想品德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以2~3人为一组,从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中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作为微课教学主题,设计并制作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有效融合的微课视频。

1.微课设计环节

微课设计项目包括四个环节:案例分析—微课设计—微课制作—总结评价,各阶段所需课时分别为2课时、6课时、4课时、4课时,共计16个课时。案例分析阶段,是以省级微课竞赛中获奖的微课为案例,学习者对案例中的信息技术从学科知识教学的支撑作用进行讨论和分析。微课设计阶段学习者以2~3人为一组进行自主分组,选定微课教学主题并分析教学对象特征、教学内容特征、分析并确定教学活动。微课制作阶段包括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制作教学PPT、准备相关实物或图片等)、录制并编辑加工微课视频。总结与评价阶段则由各小组代表分别展示、陈述本组微课视频,并由指导教师与其他各组共同进行评价打分。

2.支撑性策略设计

为了给项目参与者在微课设计过程中提供恰当的引导和支撑帮助,本研究参照Kolodner的“设计学习”理论以及Mishra、Koehler的教师培训项目设计经验,构建了三条支撑性策略:相互讨论、自我提问、迭代设计。

第一,相互讨论策略。教学所处的境脉是动态的、复杂的,Kolodner等人的“设计学习”理论认为技能的有效学习需要相关策略的支撑,如学习者通过自我陈述能使其决策的过程和决策的原因变得可视化,而同伴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意见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思想的碰撞。[22]因而,本研究设置了相互讨论的支撑性策略,在课程中安排固定的时间为小组成员的内部讨论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创造机会。在项目的“案例分析”阶段、“微课设计”阶段的三项活动中分别设置了两轮各20分钟的相互讨论环节。

第二,自我提问策略。Bracha Kramarski和Tova Michalksy设计微型课程的研究显示教师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问”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TPACK水平的提升。[23]本研究在“微课设计”阶段的三项活动中分别设置了“自我提问”策略,为了更好地引导项目参与者在微课设计的各环节尽可能全面、深入地进行自我提问,还给其分别列出了引导性的问题清单(见表1),同时向其提供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相关资料、常用微课录制方法(录屏式、摄像式、动画式、创意式等)的操作视频教程和相关软件。

表1 微课设计阶段引导性问题清单

第三,迭代设计策略。国外Kolodner等人、国内詹艺博士等人都在设计型课程中重视“迭代设计”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初次教学设计的方案进行一次或多次的反思、修改、再设计会使设计更加精细,方案得到优化。因此,本研究在微课设计的“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活动分析”两项活动中分别采用迭代设计策略,这既可以提醒学习者要尽快制定出最初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时也要求学习者对方案进行至少一次的迭代设计,对技术、教学策略与思想品德知识整合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寻找可能的更优解决方案。

三、研究实施

(一)前测

运用TPACK量表对17名教师进行测验,回收有效问卷17份。运用SPSS17.0对问卷进行编码和描述统计,结果显示教师的TPACK整体得分为3.24(总分为5分),单一维度CK、PK、TK均值分别为4.11、3.95、3.51,二维融合维度PCK、TCK、TPK均值分别为3.19、3.17、3.21。

17名参与项目的教师均具有微课制作的经历,研究共收集到微课视频作品16份(其中1人的作品无法找回),每份作品由评价小组成员评价打分后求平均分。16份作品的得分均值为24.72(总分为45分),各二级指标得分均值见表2。

(二)微课设计项目实施

表2 项目学习前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各二级指标得分统计表

微课设计项目的实施从2019年7月6日起到2019年7月31日止,共持续25天。实施期间每周三、周六晚各2个课时,共计16个课时。上课时每小组带一台笔记本电脑,以便记录讨论结果、查找资料。项目实施过程中,17名参与者以2~3人为一组,共设计了六个微课作品,其教学主题分别是:“两代人的对话”“男生女生”“合作与竞争”“换位思考”“诚信是金”“我爱我师”。

(三)后测

1.TPACK量表测验。项目学习结束后对参与微课设计项目的教师运用同一TPACK量表进行后测,共回收有效问卷16份。运用SPSS17.0对前后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教师TPACK各维度水平变化情况。由表3可见,教师的TPACK各维度的后测得分均值都高于前测均值,其中单一维度CK、PK、TK不存在显著差异,四个复合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系数小于0.05),且后测的标准差低于前测标准差。这说明经过学习,教师的PCK、TCK、TPK、TPACK水平显著提高,且个体之间的离散程度降低。

表3 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TPACK配对样本T检验

2.微课作品教学设计评价。评价小组对6份微课作品进行统一打分,总分均值为35.17(满分45分),与其在项目开始前提交的微课作品的教学设计得分均值(24.72)相比,总分提高42.27%。各二级指标的得分均值均有所提高,具体变化见表4。其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选题提高最显著(增幅大于50%),教学目标、内容呈现、学习者、教学导入提高较多(增幅大于30%),教学启发、教学总结提高较小(增幅小于10%)。

表4 教师微课作品教学设计各二级指标变化统计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的TPACK水平还较低

从前测TPACK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但是TPACK框架的二维融合知识、三维融合知识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即教师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知识,但是对于如何将思想品德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技术知识有效融合于具体教学情境的能力水平不高。

项目学习前的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得分较低,虽然思想品德教师在其之前的作品中已较重视教学导入和教学总结的设计与呈现,但还存在许多明显需要改进的问题:(1)选题过大,需要分几个微课视频才能讲解透彻;(2)教学策略单一(以讲授式为主);(3)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参与太少甚至无参与;(4)视频录制形式单一(以录屏式课件为主);(5)微课作品视频画面清晰度、音量大小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这一方面折射出教师对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把握不准,另一方面也反映其在选择恰当技术表征教学内容、选择有效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不足。

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一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较侧重于思想品德以知识育人的传统模式,课堂教学仍旧以教师为主导,较少关注学习者的课堂体验;二是教师对课堂创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影响反应不够敏锐,未能养成及时反思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习惯;三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为思想品德教师提供专门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相关培训课程或教学资源支持。

(二)微课设计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思想品德骨干教师TPACK水平的提升

TPACK量表前后测数据结果比较与项目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微课教学设计得分说明通过微课设计项目学习后,思想品德骨干教师TPACK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微课教学设计中具体表现为:(1)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选题;(2)能比较清晰全面地表述微课的教学目标;(3)能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如思维导图呈现知识框架、角色扮演呈现对话内容、运用动画和音乐渲染情感氛围;(4)注重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如教师提问、设置让学生练习或动手解决的任务;(5)微课作品的教学效果有进步,如微课的录制形式更加趋向综合化,能按需要选择不同的录制方式,并在后期进行编辑合成,技术规范性提高。

TPACK水平获得提升的原因可能有:一是教师在项目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反思、自我提问等活动对技术、教学法、思想品德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二是相关的支撑材料,如优秀案例、教学目标分类学、软件视频教程给教师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和借鉴;三是相较于其之前制作的微课作品,教师们在项目学习中花了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设计和制作该作品。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收集教学数据得出研究结论,但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样本的代表性问题。参与研究的志愿者样本数量较小,且均是自愿报名,这些教师本身可能具有较高的学习内在驱动力和较高学习积极性。然而,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其他思想品德教师,微课项目学习是否会产生同样的作用不得而知。二是评价方法方面的不足。教师在回答自评式调查问卷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前后测微课作品制作过程和制作参与人不全相同,这本身会给微课作品教学设计带来差异,因而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全面性有待提升。

思想品德教师承担着立德育人的重要使命,其专业成长不仅仅包括政治觉悟和家国情怀的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全面了解年轻一代学习者的特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增加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深度体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将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品德教师TPACK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既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如通过政策鼓励引导、经费支持、制定培训培养计划、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持等,教师自身也要树立发展意识,通过集中学习、网络学习、同行交流、付诸实践、教学反思等多种活动不断积累和提高。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学习者量表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