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慢性腰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0-12-29黄娜赵娜娜
黄娜,赵娜娜
(1.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2;2.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针灸科,广东深圳 518000)
埋线法是针灸学的分支,操作过程包括了穴位封闭、刺血、割治、针刺等疗法,包含了埋线效应和后效应,是融多种疗法和多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疗法,目前已被用于踝关节扭伤、肩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肌肉骨骼疾病。既往研究中,穴位埋线和针刺多为单独应用治疗肌肉骨骼疾病,二者联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CN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穴位埋线联合针刺在CNLBP中的治疗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年龄19~65岁;②符合CNLBP的诊断标准[1];③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④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血液系统、内分泌等严重功能障碍者;②对针刺过敏、晕针者;③合并脊柱手术史或合并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的外科疾病者;④孕期、哺乳期、备孕期或拒绝治疗期间避孕者;⑤近2周内曾应用针灸、物理疗法治疗者;⑥合并腰部以外其他部位疼痛者;⑦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语言交流功能严重障碍者;⑧拟纳入或已纳入其他临床研究者。剔除、脱落标准:①患者未按研究要求完成治疗;②患者出现严重不事件,影响继续治疗;③自行服用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评定的药物者;④失访或强烈要求退出研究者。
本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92例CN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46例,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26~64岁,平均(48.24±9.73)岁;体质量指数(23.32±3.16)kg/m2;VAS评分(6.38±1.42)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指数(41.47±5.28)%。观察组46例,其中男19例,女27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8.99±8.14)岁;体质量指数(23.14±3.08)kg/m2;VAS评分(6.58±1.18)分;ODI指数(42.93±6.08)%。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常规针刺组参照《针灸学》治疗腰痛的诊疗规范进行治疗,取穴:双侧肾俞、大肠俞、悬钟、申脉、昆仑、环跳,选用0.25 mm×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消毒直刺1寸,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1、3、5针刺治疗3次。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选择患者L1~L5夹脊穴,选敏感压痛点,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无菌条件下取1 cm长羊肠线(提前浸泡于75%酒精中)自针尖逆行放入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将线注入穴位处肌层,随后出针,针孔采用碘伏再次消毒,贴创可贴,每2周埋线一次,穴位埋线后4 d内严禁洗澡,防止感染。两组均治疗4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治疗期间两组均避免剧烈活动,患者在必要情况下允许服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禁止应用中枢神经作用的疼痛缓解药物。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完成情况及最终纳入统计例数;②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估患者的腰痛程度、采用ODI指数评估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程度,SF-MPQ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VAS和现时疼痛程度(PPI)三个部分。ODI指数由10个问题组成,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功能障碍越严重。③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的晕针、过敏、血肿、感染、皮肤感觉异常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期间有1例行采用拔罐治疗,1例治疗期间出现腰部扭伤,退出研究,共44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观察组46例患者无脱落患者,全部纳入最终统计。
2.1 两组患者SF-MPQ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PRI、VAS、PPI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和2疗程后,两组PRI、VAS、PP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PRI、VAS、PPI评分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SF-MPQ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ODI指数变化
治疗前两组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ODI指数均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ODI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ODI指数变化(%)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针刺和/或埋线部位过敏、血肿、感染,对照组出现背部轻度瘙痒2例,观察组出现背部轻度瘙痒1例,均未经处理,自行消失,均未影响治疗方案实施,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1疗程、治疗2疗程后PRI、VAS、PPI和ODI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结果提示,针刺治疗CNLBP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减轻腰部功能障碍。针刺是目前治疗腰痛最常用的干预手段之一,随着国际医学交流和WHO的大力推进,《腰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针刺对各期腰痛均有明显的缓解疼痛作用,针刺已经在全球不同地区人群的腰痛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和接受[2-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RI、VAS、PPI评分和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穴位埋线联合针刺治疗CNLBP可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改善腰椎功能。穴位埋线是在针灸治疗的基础发展而来,根据针灸“静以留针”的原则,对需要留针治疗的患者,使用埋线针将羊肠线埋入穴位中持续一段时间,期间羊肠线在体内软化、液化并被吸收,对腧穴产生长时间刺激,发挥了针刺、穴位及药物的综合作用[4]。研究显示,穴位埋线不仅发挥了西医的吸收、化学刺激,还发挥了留针、刺血、针刺、穴位等中医刺激效应[5],患者无须频繁来往于医院,操作简单,易于接受,目前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内科、肿瘤科、皮肤科、外科等治疗中均取得良好效果。
本研究埋线选择的腰部夹脊穴,可同时调节督脉和膀胱经的经脉气血功能,刺激夹脊穴可调节两经经气,疏通全身气血,平衡阴阳,对缓解腰部疾患具有良好的效果[6];同时,夹脊穴位置皮下血管神经丰富,刺激夹脊穴可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后内侧支和交感神经,降低腰部神经末梢兴奋性,扩张周围血管,改变腰部微循环缺氧的病理状态,恢复生物力学平衡状态,从而改善腰部疼痛[7]。临床研究显示,刺激脊穴可升高血清β-内啡呔含量,调节痛觉神经通路,阻止机体产生P物质,抑制疼痛感传导[8]。基础研究显示,刺激夹脊穴可提高实验脑内5-HT含量,提高痛阈,并可抑制PtFOS蛋白表达,抑制疼痛感受区束旁核神经元激活,从而起到镇痛效果[9]。本研究通过夹脊穴埋线,经分解吸收,持续刺激夹脊穴,发挥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从而起到良好的缓解疼痛效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均未影响治疗实施,说明穴位埋线联合常规针刺治疗CNLBP的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