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信息,追问焦点问题
——材料作文“符合题意”例说

2020-12-29安徽崔北湖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尔顿焦点题意

安徽 崔北湖

对于材料作文,学生最担心的就是立意不当。在每年的高考阅卷中,笔者发现立意不当甚至偏题、离题的同学不在少数。《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作文立意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分别是:“符合题意”“深刻”“有创新”。“符合题意”是后两者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立意不能“符合题意”,那么立意越深刻、越新颖,就偏离得越严重,甚至“脱靶”。

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立意首先要“符合题意”。只有立意正确了,才能谈及后续的结构、论述过程、语言等。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符合题意”的立意要领。那么,怎样立意才能够“符合题意”呢?笔者试以单则材料为例,从原则和方法层面来谈一些体会。

一、立意的原则:聚焦核心信息,追问焦点问题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分别将多个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艺术化设计后,做成了井盖涂鸦。这些涂鸦成了“网红”。在大多数公众觉得可爱、有趣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这样做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应该潜心书斋,穷经皓首”。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主要有如下几个立意: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要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3.创新推动文化发展;4.学术文化也要接地气;5.科普方式需要创新;6.传播科学,卖萌又何妨;7.“硬”科学也要“软”表达;8.科学普及应拒绝媚俗,远离娱乐;9.科学教育既要效果,也要文明。

立意要符合题意,首先,要准确把握所给材料的核心信息——核心事件是什么?事件的主体对象是什么?然后,再追问这则材料的焦点问题,立意就围绕这个焦点问题展开。这样就能够化繁为简、拨云见日地找到立意的最佳角度。为此,笔者把该材料审题要素提炼为如下三点:

核心事件:科学院和天文台在公众科学日用涂鸦的方式来宣传科学的行为。

主体对象:科学院研究所和天文台。

焦点问题:如何评价科学院和天文台的这种行为。即分析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好是坏,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等。我们的态度可以是肯定的,可以是否定的,也可以是辩证的。

据此,我们很容易判定学生立意1~4是不恰当的,它们都没有聚焦材料的核心信息,更没有回答材料的焦点问题。1中的“见仁见智”没有评价,而是在陈述材料的事实;2、3中的“科学精神”“文化发展”等答非所问;材料传达的信息是“科普的方式”接地气,而不是4的“学术文化”接地气。而学生立意5~9基本是“符合题意”的,它们都紧扣焦点问题来谈看法。结合材料中“公众科学日”“艺术化设计”等词语情感态度的倾向性而言,材料对在“公众科学日”这个特殊日子里,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深奥抽象的物理学知识而采用了艺术化、形象化设计的做法,持理解包容的态度,因此,5~7中的立意更加符合题意。这就涉及下面要说的方法层面的问题了。

可见,立意要符合题意,在原则上,要“聚焦核心信息,追问焦点问题”,也就是要搞清楚材料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要我们写的是什么问题或话题,这样才不会偏题、离题。

二、立意方法

(一)符合褒贬倾向

立意要符合作文材料中所蕴含的褒贬态度与情感。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细胞》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许多学者终其一生难以在《细胞》上发表一篇文章。但不久前,哈佛大学著名科学家梅尔顿主动撤回了2013年发表在《细胞》上的一篇文章——随着研究的展开,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这一举动在我国科技界引发了一场讨论。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细胞》期刊读者的身份给主编或作者写一封信,表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该材料的审题要素如下:

1.核心事件:著名科学家主动撤回发表在权威杂志上“可能”有错误的文章。

2.主体对象:哈佛大学著名科学家梅尔顿。

3.焦点问题:如何看待梅尔顿的行为?

4.褒贬倾向:褒扬梅尔顿。从材料中“最权威”“许多学者终其一生难以在《细胞》上发表一篇文章”“主动撤回”“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等明显带有褒扬态度的词语可以看出。

因此,抓住了对梅尔顿的褒扬这一情感倾向来立意就“符合题意”了。当然,写作中要注意“写作指令”是以该期刊“读者的身份给主编或作者写一封信”的任务驱动。这样就很容易评判同学们的以下几个立意: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2.名利如云,真理如山;3.勇于探索,不断超越;4.严谨求实,捍卫科学尊严;5.科学无止境(主体有偏差,和3比较)。

1中的“知错”与材料中的“可能是错误的”存在偏差;3中的“不断超越”也不完全符合材料信息,梅尔顿只是发现他“原有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体现不出“超越”的信息;5评述的主体对象有偏差,要评价的是梅尔顿,而不是“科学”本身。因此,“符合题意”的立意是2和4。

(二)符合因果逻辑

立意要符合从事件的结果来追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的逻辑。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很多年前,某座小城一到春天就开满了狗尾巴花,市民看到了都觉得挺好看。后来有人引进了牵牛花,市民十分惊讶:这花好香啊。后来,又有人引入了紫罗兰。它高贵大气的形状和沁人心脾的花香赢得了所有人的青睐。渐渐地,人们无法容忍狗尾巴花难闻的气味,他们将全市的狗尾巴花统统砍掉。不久,人们又嫌牵牛花的花瓣太小,于是将它们也统统清除。现在,小城只能看到紫罗兰的身影了。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该材料的审题要素如下:

1.核心事件:市民因对花“喜新厌旧”,现在只能看到紫罗兰了。

2.主体对象:市民。

3.焦点问题: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市民应该怎样对待有难闻气味的狗尾巴花和花瓣小的牵牛花?市民的行为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4.褒贬倾向:批评市民。从材料中的“开满了狗尾巴花”“无法容忍”“嫌”“只能看到紫罗兰”等词句可以看出来。

从上面的解析可知,造成市民现在只能看到紫罗兰的单调局面的原因是他们对狗尾巴花和牵牛花之类有缺陷事物缺少包容和尊重,只是简单粗暴地统统铲除,我们可以由此拓展开去,联想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这类现象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与反思。据此,我们来评判同学们的如下几种立意:

1.要学会包容;2.万紫千红总是春;3.参差多样乃世界之本;4.看问题要全面;5.任何事物都有价值。

1符合题意;2、3、5不够准确,它们评价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花,而不是事件的“主体对象”——市民,偏离了材料评价的核心信息,其实它们只是论证“要学会包容或尊重”的理由而已;4也偏离了题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市民对狗尾巴花和牵牛花的优缺点的认识是很全面的,不符合材料的基本内容。

(三)符合写作提示

立意要符合材料“写作提示”或材料分析的指向。

就材料作文来说,“符合题意”中的“题”,一般包括材料本身(事件与主体)、写作提示(问题与话题)、写作要求(样式与字数)等。“写作提示”就是命题人明示给考生的写作指向,我们在立意时要回应这个提示,立意就不会有偏差。

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研究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重这位物理学家,但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木板上一处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然而只有持之以恒地“在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力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该材料的审题要素如下:

1.核心事件:一位物理学家因原研究成绩不理想而转换到别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成功。

2.主体对象:这位物理学家。

3.焦点问题:这位物理学家应该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或“我们是该关注自我发展,还是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写作提示:“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这个提示语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立意方向:身为国家精英人才的物理学家,固然有选择自我发展的权利,但是必须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负责,必须要有这样的责任与担当,要处理好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一句话,要先国家民族前途而后个人发展。因此,下面的几种立意就很容易评判了。

1.学会变通;2.一转身处天地宽;3.克服浮躁,修炼平常心;4.士,不可以不弘毅;5.把责任掮在肩上。

1和2不符合题意,明显偏离了“写作提示”;3没有抓住焦点问题,也没有回应“写作提示”;4和5立意准确,符合题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告诫知识分子,要胸怀天下,要意志坚毅。曾子两千多年前的这句话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特别是“处在大发展时代”的我们,固然可以从个人发展角度做选择题,但更应该从国家和民族命运前途的角度做必答题,像“两弹元勋”一样,勇于担当,矢志不移。

(四)符合总结语句

立意要符合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语句的含义。

例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上政治课,老师问大家爱不爱国?是怎么体现这份爱的?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自己算不算是爱国呢?我好像不能说出自己有过的爱国行为和事迹。那么成长在和平年代,21世纪的学生们到底怎样才算是爱国呢?

回到家,我问父亲:“我算不算是一个爱国的人?”父亲回答:“当然算啊!”“可我自己没觉得啊?这个怎么做出判断?”父亲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转而问:“看奥运会时,你最喜欢看哪个国家对哪个国家的比赛?”我不假思索回答道:“不喜欢看比赛,非要看的话,一定是有中国队的比赛。”“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中国人啊!”说得理直气壮。

我恍然大悟,纠结了这么久,原来爱国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和信念中。

要求:结合材料主旨进行写作,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不能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该材料的审题要素如下:

1.核心事件:“我”明白自己是一个爱国的人,而且爱国已经融入了生活和信念之中。

2.主体对象:“我”或“我们”(成长在和平年代,21世纪的学生们)。

3.焦点问题:“我”算不算是一个爱国的人?

4.总结语句:“我恍然大悟,纠结了这么久,原来爱国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和信念中。”这一总结语句,正是立意指向之所在。照应材料中父亲的追问,“我”明白了爱国其实就体现在生活学习中方方面面,比如关注中国社会大大小小的事情。

由此可见,“符合题意”的立意就应该是对“爱国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和信念中”的阐释、论证等。

猜你喜欢

尔顿焦点题意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焦点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WELLDON/惠尔顿 CN07—TT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在梅尔顿·莫布雷的孤独(外一首)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