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失分原因及对策

2020-12-29四川张昌文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全诗诗句答题

四川 张昌文

古代诗鉴赏题的失分原因虽然很多,但学生常出现的错误有如下几种:对全诗前后运用的写作手法的变化及表达效果分析或答题不到位;对诗句前后的情感变化分析或答题不到位;对某句诗中的诗眼或炼字的精妙表达效果分析或答题不到位;答题语言表述不规范等。笔者总结了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失分原因和应对策略,以期对学生复习有所帮助。

一、对全诗前后运用的写作手法的变化及表达效果分析失误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非常注意通过全诗写作手法的变化来表现、暗示作者心境、情感的发展变化,所以在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看看全诗前后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前后有哪些变化脉络,有什么表达效果或作用?

首先,要明确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然后联系全诗进行思考。某个句子除了表达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一般还有如下作用:

1.开头:铺垫、照应标题;

2.中间语句: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铺垫作用;

3.结尾:回扣标题或开头,为读者留置想象、玩味的空间,进一步渲染气氛,篇末点题,升华情感。

例如2019年江苏卷: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第10题: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误答及原因】

①没有关注题干的要求“诗歌后六句”,而容易从前三、四句的“山石细”“海波平”的对比手法入手,误答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②没有扣住具体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前后诗句不同的情感态度及变化,而错误的根据“抱寸诚”“衔细石”“心望海波平”等判定显示了精卫鸟的心诚志坚。

【正确答案】

①独抒己见,不随大流;②但求尽力,不计结果;③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对策】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地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其中,“后六句”的“后”字很重要,是解题的钥匙。

二、对诗句前后的情感变化分析失误

诗歌中,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往往要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意象,尤其要结合诗歌注释中对诗人自身的遭遇及人生态度去分析。一是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特别是诗歌涉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二是结合诗歌的背景,诗歌为事而作,诗歌思想情感的变化源自对当时背景中自身的遭遇或当时社会的态度;三是结合具体的意象,因为诗歌的具体意象如月亮、板桥、菊花、梅树、柳叶等,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

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前两句描绘初晴之后,青苔满地,绿树茵茵,四周却无人的遗憾之情,后两句借描绘南风“偷开门户又翻书”的细节,表达诗人恬淡闲适的之境。如果对“昼梦余”“南风偷开门户”的理解错误,就极易造成误答。

例如2019年天津卷: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 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第14题第(3)问: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误答及原因】

①没有把握“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表现手法。美景寓美情,“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是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学生却错误地根据“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误答为“凄清、孤独、寂寞”等。②没有把握“借典抒情”。“伤时愧孔父”一句中,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学生却错误地根据“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一句的注释误答为“连孔子也感到惭愧,王粲也要躲避”。

【正确答案】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对策】

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整体地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诗人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则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对某句诗中的诗眼或炼字的精妙表达效果分析失误

捶句炼字是诗歌能打动读者的重要的语言艺术魅力,要迅速读懂诗歌,就必须迅速抓住诗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诗眼,或某句诗中作者锤炼的几个词语所传达出来的精妙效果。所以具体赏析某句词语,要思考如下几点:①词语的三层意义,即“字面本身是什么意义”“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是什么意义”“有什么比喻等意义”。②思考词语描摹对象的具体作用,即生动形象或含蓄委婉地描写了何种景物。③思考此词语在表达什么情感或寄寓什么思想,表达什么追求或表达对什么的欣赏、厌恶,或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含义?

如王维《汉江临眺》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一句中的“浮”和“动”两字就非常精妙:“浮”字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际上是诗人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字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际上则是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两字衬托和暗示出作者心情的愉悦与豪迈。

例如2019年北京卷: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第15题: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误答及原因】

①没有按照题干要求,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误答为“风韵远胜过桃李”,实际上“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两句则直接点出墨梅画的特点“清姝”。②没有紧扣诗句的关键词语所传达出来的精妙效果,误答为“从头到脚都强调黑色”,实际上“意足不求颜色似”,即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正确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对策】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两句则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如能说出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四、答题语言表述不规范造成失误而丢分

答题的语言表述不规范,原因一是缺乏规范答题意识:①没有认真审读题干要求而造成答非所问。②缺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意识,答题时没有按照“标题—作者—诗歌主体—注释”的先后顺序把握诗歌内容。③不按题作答。二是语言模糊,或语句表意有误,没有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审视题目,清晰表达,阅读答题也就要有答题意识与读者意识。

(1)认真审读题干要求,准确运用专业术语

准确运用专业术语是指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形象,解读诗歌意象内涵。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如何表现“夜雪”这一主题的?

诗人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这一主题:①从“衾枕冷”着笔,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触觉角度)②从“窗户明”着笔,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就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视觉角度)③从“折竹声”着笔,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折竹声”自然烘托夜雪之大。(听觉角度)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第15题: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误答及原因】

①没有把握题干“颈联”“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的要求,答非所问。②题干明确“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的答题指向,需要运用诗歌在“情感”和“结构”两方面的专业术语,否则造成失误丢分。

【正确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对策】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可争取以下方法:①准确地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这两句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的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上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之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分层解读,分点作答

高考常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所以要分层解读诗词意象的含义、艺术手法、艺术效果、诗词语言风格、诗词内容、诗人形象等。答题要分点按照“专业术语+具体诗句+关键词语的艺术效果”的模式来组织答案。

例如2019年浙江卷: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第20题: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误答及原因】

①没有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没有抓答题指向——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②没有从不同的角度分点作答;③没有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对策】

猜你喜欢

全诗诗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劝学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