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例析关联教材对破解诗歌鉴赏题的意义

2020-12-29山西高光华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苏辙契丹苏轼

山西 高光华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题逐渐脱离模式化的考查方式,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求考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描写的人、事、景、物,准确把握诗歌运用的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等。笔者调研了一些考生后发现,不少考生在作答诗歌鉴赏题时“持笔心茫然”,普遍反映读不懂,更不必说做对题。其实,诗歌鉴赏题并不是“高不可攀”,如果想答好诗歌鉴赏题,除了平时多积累勤练习外,还应多关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法宝——教材!

高考考查的诗歌多与教材中的诗歌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轮复习阶段,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下面,笔者就以近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分析关联教材对理解诗歌的重要意义,以期对广大同人有所启发。

【真题回放】(201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根据诗歌理解的层次,结合上面的真题,我们分别从字词、文化知识、情感、技巧四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借助教材,更好地理解、鉴赏诗歌。

一、依托教材,理解字词

理解诗歌的第一步是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而本诗中影响考生理解的几个重要词语,都是教材中多次出现过的。

如题目中的“使”是动词,意为出使,指带着使命出访外国或常驻外国。在语文教材中,“使”意为“出使”的有“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联系题目可以知道此处的“使”指苏辙(子由)要出使契丹国。

再如首联中的“寄此身”,“寄”在教材的“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并序)》)以及“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等处出现过,由此可推断“寄此身”的意思是“安身、容身”。

“那”在古诗中可理解为“哪”,如必修④《雨霖铃》“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适”则可参考必修⑤《逍遥游》“且适南冥也”一句,理解为动词,“到,往”的意思。“沾巾”,根据初中语文教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知,意思是“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在考场上,联想教材上的相关词语,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二、借助教材,补充背景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诗歌的创作背景对我们理解诗歌极为重要。本诗虽未提供太多的背景知识,但我们完全可以回归教材,挖掘更多的蛛丝马迹。

如题目中的“契丹”,我国古代民族,是东胡族的一支。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初中教材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天狼”在文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同样是苏轼的作品,考生若能联想到此处,则可大致明白在苏轼生活的年代,宋和辽的关系并不友好,且宋弱而辽强。由此可知苏辙出使契丹并不十分安全。

“天骄”一词可以关联初中教材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沁园春·雪》)得知:汉代人称北方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用来称北方某些强盛民族的君主。这里指苏辙出使的契丹的首领。

“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这个词语在教材中出现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中,由此可知“单于”的意思。

从教材中了解这些知识,就能够补充此诗的创作背景:苏辙在宋弱而辽强的情况下出使辽国,哥哥苏轼对弟弟苏辙既有望“弟”成龙的期许,又有对他人身安全的担忧。

三、联系教材,以意逆志

初中时,我们学过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中可以知道苏轼和苏辙的感情非常深厚,那么就可以由此及彼,在这首送别诗中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深厚感情。这样就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苏轼要告诫弟弟“莫道中朝第一人”——哪个哥哥不希望自己的弟弟平安归来呢!

再比如上文所提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借“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苏轼有如此雄心,在得知弟弟有机会出使契丹之时,又怎会不希望弟弟也借此建功立业呢?这也正是“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一联的含意。

至此,本首诗中诗人对弟弟远离的洒脱、完成使命的殷切希望、出使敌国的担忧、希望弟弟能安全返回的美好愿望等都可以揣测出来。

四、回归教材,明确手法

在理解了内容和情感之后,能够成为学生“拦路虎”的,也就只剩下表达技巧了。在这一方面,我们依然可以回归教材,把教材中诗歌的诸多技巧迁移到试题中,由课内映照课外,借对教材的理解来破解诗歌鉴赏题。

如首联中“沾巾”一词,初中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劝朋友不要在分别时感伤落泪。本诗借用此典,“那因远适更沾巾”,在送别苏辙时劝慰他不要流泪、伤心,以此表达诗人的旷达之心。此之谓用典。

颈联,上句想象苏辙不忘故国,在他国望月,下句设想苏辙的梦境,在手法上属于悬想(从对方角度落笔)。此处,不妨联想必修②《涉江采芙蓉》一诗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四句,前两句写女主人公因采芙蓉而思念远方的丈夫,后两句笔锋一转,想象自己的丈夫此时正回头看故乡,感伤路途漫长没有尽头。此处使用的手法正是悬想,以此互为映照,则问题迎刃而解。

把握了以上四点,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答案。第14题,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苏轼是借李揆的典故告诫弟弟,为避免被扣留,所以不能承认自己是“第一人”,表达的并不是“不敢自居第一”的意思,故B项中“不敢自居第一”分析错误。根据诗歌注释可知,苏轼意在告诫苏辙出使契丹绝不可追求盛名,应小心谨慎,安全归来,故D项中“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分析错误。第15题,本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也表示不会如“儿女共沾巾”一般,悲伤落泪。

此外,2018年全国卷Ⅰ的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是李贺的《野歌》,其中对“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的“穷”字,可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或《离骚》中的“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中的“穷”字来理解,诗中的“穷”是指处境艰难,而非生活贫穷。对尾联“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可结合教材中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绝胜烟柳满皇都”来理解。2019年全国卷Ⅰ的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是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可借助小学教材中王维的《画》以及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作品,把握题画诗“诗画一体”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这幅画的高度赞美之情,从而真正理解“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的含意,以避免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猜你喜欢

苏辙契丹苏轼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从善如流
由蒐狝为务到崇儒之美:契丹大族社会性格转变述论
归去来——契丹归明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耶律阿保机嗣位者考辨——再论契丹早期王位继承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