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聚合性思维训练的实践

2020-12-29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白求恩资料信息技术

◎ 李 蔚

恩格斯把思维誉为 “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1]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与思维有关。训练学生思维,尤其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翼,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偏重发散性思维而忽略聚合性思维训练的倾向。有的教师认为,聚合性思维的集聚性、指向统一性,会禁锢学生思维发展,而发散性思维能不依据常规,多角度、扩散式地展开思考,更易帮助学生形成创造力和有创见的新颖观点,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厚此(发散性思维)而薄彼(聚合性思维)的现象。实际上,聚合性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已有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2]“聚合”意味着合众归一,意味着思维具有最充分的指向性、目标性和明确性,它可以促使思考聚拢浓缩,形成推进思维的纵深性,从而产生“聚合”后更深、更新的思想或观点。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科学探索与发现,创新理论的形成与突破,都是聚集无数科学家、理论家,整合众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后形成的成果,可以说,一切重大的创造都离不开聚合性思维。研究表明,言语资料含有相当的聚合成分,它并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发散性思维能力。[3]这也为语文学科开展聚合性思维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而网络信息技术为聚合性思维训练提供了多元生动的学习点,提供了广阔、深入的思维空间,提供了清晰、有序的训练可能。这一切也为聚合性思维训练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立足聚合性思维的同一性、程序性和比较性三个特点,开展聚合性思维训练的实践来进行阐述。

一、立足同一性特点,以建构思考趋同推进聚合性思维训练

聚合性思维的同一性特点是指思维过程中集中一个方向,凝聚一个焦点,围绕一个中心目标思考问题,从而分析得出某种筛选整合后,聚焦学习任务的优化认识。立足同一性特点开展聚合性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考散逸、漫无目的等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目标性、集聚度,培养学生找联系、觅共性、抓本质的能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通过学校网络阅读平台推送学习资料包,在拓展学习阶段,又发送了一组学习任务。

《白求恩大夫》学习资料包

1.影片《白求恩大夫》

2.央视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白求恩大夫》20180618 第12 期

3.吕其明交响诗《白求恩》及其欣赏简介

4.经典照片《白求恩》,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

5.相关文章

A.朱德《纪念白求恩同志》

B.宋庆龄《我们时代的英雄》

C.聂荣臻《“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用”——怀念白求恩先生》

D.中英文书信:白求恩给聂荣臻将军的一封信

6.《白求恩大夫》学习任务

任务一 请从相关文章中选择一篇,与课文相比较阅读,关注人物的共性特点,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字教材圈画功能做同色圈画,并截屏上传。

任务二 浏览其他学习资料,选择2—3 则资料(如将课文中的白求恩与电影中的白求恩或《信中国:白求恩大夫》中的白求恩相比较),寻找作品共性特征,并使用韦恩图表(VENN)记录小组讨论,上传学习结果。

任务三 经过这一系列学习之后,请谈谈你对白求恩其人其事的认识。以“我眼中的白求恩”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自我认识,并把文章发表到班级微信学习交流群。

这个学习资料包中有不同身份对象的人,从相同或不同角度写的与白求恩相关的文章;有白求恩自己写的书信;有影视作品、人文艺术类节目、音乐交响诗、相关的经典照片及其欣赏,类别涉及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等不同门类。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视角、思考视角,这也是借助信息技术一次需要学生在建构中完成的深度聚合性思维训练。

学习任务则都聚焦“深入了解白求恩”这一核心目标,以任务系列的方式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指向聚合性思维训练的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运用数字教材不同颜色圈画呈现思考轨迹的功能,帮助学生个体,在不同文本阅读中落实“发现人物共性”这一聚合性思维训练点。第二个学习任务是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通过共同学习和研讨,学会在不同的文学样式间,提炼凝聚共性特征,落实聚合性思维训练。这一环节中特别要求学生使用指定的图表工具,既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便捷的学习工具帮助梳理学习思维,也为学生搭建一个思维学习的支架。第三个学习任务兼顾评价和写作,帮助学生个体再次凝练思考,是聚合性思维训练的又一次深化过程。

这个拓展学习其实是在多元视角下,融合技术,整合资源,结合多学科学习的一次聚合性思维训练。有小组完成韦恩图表时选择了三篇文章(课文、朱德的文章、宋庆龄的文章),一个视频(《信中国:白求恩大夫》)做共性合集研讨;有小组则聚焦在课文和白求恩的经典手术照片这两个视角进行共性分析。在赏析照片的过程中,学生自然用到了美术中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来欣赏作品。

从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结合的材料越多,共性交集的提炼越难,小组学习时间就越长,小组交锋也越激烈。同时,随着学习小组上传韦恩图表,小组彼此间相互启发的共学模式自然开启。有的小组不仅从内容角度找共性,还从语言形式、写作结构方面找共性,很多小组纷纷模仿,重新完善小组成果。聚合性思维训练由此呈现在建构中开展、在建构中完善的走向。学生也在参与小组完善韦恩图表的过程中,完成着个体自我建构中的聚合能力提升。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变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4]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实质上成了借力信息技术(网络推送、数字阅读平台、数字教材、微信交流群),实现多元资料学习视角、任务驱动、目标导向、整体意识下的,指向落实聚合性思维训练(聚焦、提炼资料间关联性)的建构学习过程。

二、立足比较性特点,以扩展思考空间推进聚合性思维训练

聚合性思维的比较性特点是指思维过程中把同类事物或同一级事物的相同、相似、相反或有差异的方面加以对照区别,从而分析得出某种相对集中的观点或认识。立足比较性特点开展聚合性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考浅薄、滞留表面等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中,教师借助数字教材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在同学们的资料包中,有10 张图片,请比较选出你认为最符合文意的“素琴”和“丝竹”,并阐述理由。

(学生反复比较图片,小组互动学习后交流)

生1:我认为第一幅图最能代表“素琴”。因为画面素雅,用简单笔触画了一位弹古琴的人和一位听琴的人,这让我想到伯牙和钟子期。这幅画应该代表着一种清雅、高洁,互为知音的君子之交。这应该是“素琴”的内在含义。

生2:我认为第五幅图应该是 “丝竹”。画面色彩很鲜艳,人物众多。好像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参与的人衣着都很华丽。我联想到“官府公文”,可能是官府的聚会。作者说陋室里无“丝竹”和“案牍”,实际上是想说自己不愿在官场沉浮与之同流合污,这也体现出了他对自己品德修养的重视。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发现,数字化学习背景下,每位学生拥有独立的学习终端,因此学生在完成选择图片这一学习活动时,可以放大图片细节,仔细并反复多次观察比较图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以及画面的形象直观可感,使学生能自觉关注到画面的色彩、线条的不同,并与学习作品中的情感基调相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在比较思考的过程中,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唤醒已有的学习体验,并自然移换学习体验,外化成语言表达,参与学习交流。

上述案例中,借力信息技术,教师为学生在一定数量(10 张图片)的学习资料比较中,至少创设了以下四种思考空间:细致观察空间、直观理解空间、唤醒学习体验空间、顺势联想比较空间。随着思考空间的延展,学生理解的难度得以降低,思维路径也由表象的“比较选图”走向内在的“品文明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随之扩展,学习的深度和效度也随之增强。

同时,传统课堂思维训练缺乏大量生动的学习素材,教学难点细节多靠教师语言讲述,学生缺乏具体体验,易出现从“抽象”到“抽象”的教与学。而借力网络信息技术后,思维训练的过程,尤其是聚合性思维的训练过程,实现了思考空间延展下的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深入。可以说,信息技术促使这种立足比较性特点的聚合性思维训练落地。

三、立足程序性特点,以学习资料推进聚合性思维训练

聚合性思维的程序性特点是指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学习流程作出先后步骤上的预设计。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按一定程序,使问题的解决有章可循。立足程序性特点的聚合性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逻辑不清、思考混乱等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客观性、严谨性。

下面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实践。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聚焦学习目标,借力网络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有步骤、有层次、有选择、有目的地提供多种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在层取学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性思维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前学习阶段一,教师首先请学生自选学校“数字阅读平台” 原有库资源开展自选式阅读学习,并完成相关阅读摘记。学校“数字阅读平台”相关库资料有《苏轼传》(林语堂著)、《苏轼散文选集》《东坡志林》。

课前学习阶段二,教师上传本阶段学习资料,请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说说黄州时期的苏轼》,并上传阅读报告。教师上传资料有:①苏轼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②苏轼被贬时期的诗词作品;③张怀民简介;④《记承天寺夜游》名家解读。

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搜索资料,共同完善小组报告。因为有教学资源数据库和开放的网络平台作支撑,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查找到相关的主题资料。结合课前学习两个阶段,学生通过搜集、阅读、分析、辨别资料,先形成第一层面(浅层)的摘记作业,再形成第二层面(深层)的阅读报告,这一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层取资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对苏东坡由“整体泛化了解”到“聚焦特殊阶段”的渐深性,体现了立足程序性特点基础上的,以学习资源的层取推进聚合性思维的有目的的训练。

课中学习阶段,学生的课堂发言则印证了课前分阶段、分层级推送学习资料带来的聚合性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学习任务:深入理解文章结尾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1:一开始我看《苏轼传》(第一阶段资料)时,对“乐天派”印象很深。后来,读苏轼被贬时期的诗、词作品,尤其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作品(第二阶段资料),就读到有“忧愁”。

生2:我们是小组讨论过的,我们发现学习资料里有苏轼被贬时期的诗(第二阶段资料)。从京城贬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他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可以看出苏轼虽然一生起起伏伏,但都“乐”在其中,所以我们读出这一句中应该是有“乐情”,因为苏轼是个乐天派。这一点从林语堂的评价(第一阶段资料)中也可以看出。还有,我们都觉得这句中还隐藏着一种情感,就是前一句形容月光的“空明”。学习资料里还写道:“历尽苦难的他,这一阶段他的文学创作达到最巅峰的状态,成就之高,令人惊叹——作词66 首、诗200 多首、赋3 篇、散文札记170 多篇、书信280 多封 。”如果没有“空明”的心境恐怕很难有这种成就吧!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资料的多样、丰富是有效开展聚合性思维训练的基础,能实现有步骤、有选择、有层次推送多种学习资料是有效开展聚合性思维训练的保证。虽然课中学习时,教师基本没有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但因为课前的两个阶段学习,学生已完成了对学习资料的“阅读—辨别—选择—删减—归纳—总结—表达—上传”的学习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基本认识已然形成,且因为是自己在“寻找发现”中收获的知识,所以自然体会格外深,理解分析也特别有理有据。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借力信息技术开展聚合性思维训练的实践研究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重视聚合性思维训练,不意味着要忽视发散性思维训练,两者应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作用,共同促使学生的思维朝向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同时,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思考网络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教学提高思维训练的独特效能,以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姿态回应时代需求,以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帮助学生在思维能力发展中提升语文素养,实现人的成长。

猜你喜欢

白求恩资料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