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运用四类素材,打造最佳高考作文

2020-12-29江苏王淦生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名句名言作文

江苏 王淦生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学生常担心没有写作素材。但是很多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写作素材,却不会运用。学生爱“材”,不仅要取之有道,还要用之得法。有些学生在使用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整体搬迁”,复制粘贴;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这些都会影响到作文的说服力和表现力。下面笔者针对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常用的四类素材——名言类、热点类、故事类、人物类,分别介绍一些相应的素材运用方法,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各类素材,写出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好作文。

一、名言素材:善引用,巧安排,打造文艺范儿

名言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泽,具有一种恒久的魅力。如果采撷一些名言名句,并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可以达到三种效果:一是使作文更有意蕴,更显文采;二是使行文摇曳多姿,在构思上达到“新巧”;三是可以体现学生的文化积淀,彰显炼字炼意的能力,在作文评分的“发展”等级上获取更多优势。当然,运用什么样的名句,如何运用等还需要学生仔细琢磨。学生想将名言名句用得精妙,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一)直接引用,彰显语言积累

直接引用,就是根据作文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引用时机,将名言名句不加修改地直接摘引到作文中,根据感情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作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引用名言名句。直接引用名言名句可以增强作文的知识性和深刻性,使作文更具哲理美和文采美。

1.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作文开篇以名言名句总领全篇,能够让阅卷教师立刻“窥视”到学生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劳动宣言——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中的开篇文段:

古代先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经典赞语已然掷地有声。劳,就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勤恳;动,乃“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创造。

该作文开篇直接引用了古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勤天下无难事”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并稍加点评,借此引出作文的中心论点。引用的这几句古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时间上遥相呼应,彰显出从古到今“劳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有这些名言名句做铺垫,引出自己的观点便水到渠成。

2.以名句作论据,含蓄隽永

写作时可以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名言名句来充当论据,以支撑作文论点。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作文的说服力,也能让枯燥无味的语言变得活色生香,从而增加作文的文化味。

例如2019年天津卷高分作文《少年自负凌云笔》中的文段: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有为之人,先当有“志”。从“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再到“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革命先贤肩负使命,志向坚定,一生为理想信念顽强进击。他们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让“智”成为“志”的坚强后盾。

该文段的中心句是“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为了论证有“志”的重要性,学生接连引用李大钊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和方志敏的“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这三则名句,从正反两方面突显了“志”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三则名句连用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因为处理不好很可能会给阅卷教师以“堆砌材料”的印象,但该文段中引用的名言角度各异,内容互补,三句连用,反而收到了一种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表达效果。

3.以名句结尾,画龙点睛

古人曾说:“结尾一句之灵,顿回一篇之运”,可见在结尾处巧妙引用名言名句收束,能起到一种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功用。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劳动是第一等的事》的结尾文段:

张晓风说:“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而我要说:“动力在,能力在,尊重在,劳动在,我们在,就能创造出最美的世界!”

该作文结尾仿用张晓风名言的格式,揭示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而且使文章文采飞扬,激越奔放,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二)间接引用,为作文营造优美意境

间接引用名言名句,也就是化用名言名句,分为句意化用和意境化用两种方式。句意化用大多是用现代白话表现古典诗文的意蕴精华,而意境化用则是在充分理解古典诗文思想与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独特的领悟,选取适当的角度进行新的演绎,它是对古典诗文原有意境的着色与补充,意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为作文增添诗意。

例如2019年北京卷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中的文段:

在中华文明的灿烂星河里,有游龙灵眸初启扶摇而去的古人想象的汪洋恣肆,亦有耕而不耢不如作暴的百姓智慧的润物无声;有明君大殿上鸟革翚飞的飞檐,亦有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马头墙;有塞北高原上腰鼓阵阵激荡黄河之水天上来,亦有暮春深处玉笛声声唤起故园之情心中生;有王侯将相登临泰山,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以祈海宇康定,亦有圆月之夜篝火熊熊,民歌嘹亮,起舞婆娑,以求山川清淑。茶马古道,驼铃声声,新摘的茶叶,初染的绸缎,交付异乡商人之手;宫廷之内,歌舞翩翩,塞外名曲,霓裳羽衣,贵妃弄胡旋舞醉了君王……

该文段可谓“信息量巨大”,学生为了尽情展现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博大精深,大量化用诗文入篇——从神话传说,到诗词歌赋;从流行歌曲,到历史记载……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也有比较冷僻的历史著作,甚至有《诗经》“颂”的内容。足见该学生平日阅读面广,积累丰富。而纷繁复杂的内容正是中华文明精彩纷呈的折射。文段多用整句,对偶、排比、叠词的运用使文字既呈现出一种典雅清丽之美,又有一种豪放磅礴的气势,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热点素材:换视角,展新意,多向联想想象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作文题目的材料视野广阔、选材广泛,十分偏重对于社会热点的观照,有对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倡导,对科技成果的思考,对关键的时代节点、社会变化的关注,还有对爱国主义的弘扬,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号召。这些材料都渗透着强烈的时代和时尚的气息。学生要想写好这类作文,就必须运用好热点素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根据作文题目的材料选取和运用热点素材呢?

(一)聚焦写作“任务”,演绎热点

有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身就包含了热点因素,而且命题指向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所以在写作此类作文题时应该尽量选用热点素材。如2019年北京卷的大作文的命题,一篇放眼于“中华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的“纵”的思考;一篇聚焦于“时代色彩”;是对当今社会的“横”的品察。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关联,深刻体味中国的发展历程,悟出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对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充满认同感和自豪感。

例如2019年北京卷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中的文段:

我想到过死亡,我接触过死亡,我接触过太多的死亡。这五千年来有很多次,自己离死亡好像只有一步之遥。两千年前,四百六十个儒者的哀嚎还未绝于耳,我却奇迹般地在那场大火中涅槃重生;七百年前,崖山的海底多了十余万自愿玉碎的爱国者,我竟然还是从散曲杂剧中艰难地保存下来了这个民族的符号;最让我害怕的是那一场以正义、以救亡之名发起的新文化之洪流,师出有名的它才真正让我胆战心惊——像是罪恶假自由之名以行,我害怕精华伴糟粕被一并除去。

该文段用饱含沧桑而又语气豪迈的铺陈,展现了焚书坑儒、崖山海战、新文化运动等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华文明的构成的冲击与重创,以及中华文明在困厄中的复苏与重振,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在曲折坎坷中锻造出的“韧性”。

(二)对热点素材做冷处理,开掘新意

运用热点素材能使作文内容新鲜而富有时代感,易激发人们的情感。但一些学生运用热点素材时往往容易人云亦云,被舆论和当下的主流观点所左右,缺少自己的思考,反而使作文缺乏新意。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独立思考,对热点素材作冷处理。要深入挖掘,力避庸常,入木三分,是谓“冷处理”。

例如上文北京卷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点评:

最让我害怕的是那一场以正义、以救亡之名发起的新文化之洪流,师出有名的它才真正让我胆战心惊——像是罪恶假自由之名以行,我害怕精华伴糟粕被一并除去。

在这段话中,学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偏激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作出反思。虽然只是一种“害怕”,但也充分表现出当代青年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富于理性的特点。当然这样的议论是需要“见人所未见”的见识和“发人所未发”的勇气,同时还需要把握好言论的力度和准度,切忌偏激,甚至出现偏差。

(三)联系社会生活,找到落脚点

个性迁移是灵活运用热点素材的一种重要方式,即在运用素材的时候,能在留心生活细节、关注社会热点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进行个性化迁移,做出个性化解读,使热点素材能服务于中心论点的论证。对于一些负面事件,不能单纯地将眼光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要在深入事件本质的基础之上迁移相关事件,在自圆其说的过程中表达个性化观点,突出从负面事件中得出的具有建设性质或积极意义的立意。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通过换位思考,提炼出一种“典型心理”,引发人性化的思考。

例如2019年江苏卷满分作文《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烧肉?》中的文段:

新东方徐小平说:“对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有一个三到四人的核心团队,有一个人老在唱反调,这是企业大幸。”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扮演着异类,调和着你,反驳着你,警醒着你,也推动者你,如大树上的啄木鸟,它既是医生,也是一个饥饿的人,但始终与你共存共生。

一般来说,“异类”和“唱反调的人”都是令人生厌的角色,因为他们往往使“我们的队伍不够纯粹”,使我们的言论中出现“杂音”。但在这篇作文中,学生借徐小平的言论和自己的分析,找出了“异类”和“唱反调的人”身上的闪光点,这就是“他扮演着异类,调和着你,反驳着你,警醒着你,也推动者你”,帮助我们避免当局者迷,从而看到存在的问题。

三、故事素材:新思维,深剖析,加工灵活多样

运用故事素材,我们用得最多的是经典著作中的故事情节和优秀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其价值在于它的雅俗共赏——既经典又通俗。对故事素材的运用和处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形式上的创新改造。形式上的创新改造即对故事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和叙述方式等进行适当改变,让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有些情节性较强的故事素材,我们可以选择普通人以外的如其他生物、物品、人格化的形象等特殊角度进行加工改造,以陌生“人”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从而使故事素材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二是内容上的创新改造。内容上的创新改造就是对故事素材的内容进行适度扩展、压缩或逆向改写等。包括对固定说法的翻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加工等。经过了一定的改造,一些故事素材就会焕发出新光彩,体现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

故事素材的运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以时代意识解读历史故事

想要让作为素材的运用历史故事产生新的效果,我们就要运用崭新的视角,以时代意识来解读历史故事,让其表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例如2019年北京卷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中,学生就对曾经被我们肯定的“五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行为做出了反思和检讨:

一场名为“新文化运动”的滔天洪水席卷而来,摧毁了一切积弊的同时也动摇了千年传承的根基。眼前的疮疤渐渐愈合,心头的鲜血却在不经意间不停地流淌。来自西方的各种观念一时间泥沙俱下大行其道。“孔家店”被强拆,连带历经千年建成的文化圣殿转瞬间只剩断壁残圮;精华与糟粕同在泥瓦中延口残喘,打碎的瓦釜瞧着同被毁弃的黄钟暗自欢喜。

学生以理性的思维、冷静的态度对“五四运动”中一些导致中华文明“玉石俱焚”的不够冷静的行为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评价,形象生动的语言中饱含着作者深深的沉痛与惋惜。

(二)拓展文学名著故事情节

借助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来表现新的主题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使用的。但想要用出新意,学生还需要对文学名著的情节进行加工改造。改造的前提条件是:客观上,所借用的故事情节与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主观上,自己对所要借用的故事情节应该较为了解。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满分作文《寻药华夏,不枉年少》中的文段:

我是夏瑜,很荣幸能参加贵校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寻药华夏,不枉年少”。曾经的我,是一个为家园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我在黑暗的时代踽踽独行,只为求一丁点光,一丁点微茫的中国的希望……

看看当今中国这个繁华富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我不得不说我深深地羡慕你们,中华民族新一代少年……但是,你们的时代也有你们的挑战,你们面对的是更加变幻莫测的未来: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你们也要寻药,寻一济让中国更为强大的民族复兴之药。

这位学生别出心裁,借用鲁迅小说《药》中夏瑜这一人物形象,将其“嫁接”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以他的视角去洞察当今社会的是非风云,用他的口吻对当今青年提出了忠告,形式新颖,内容新鲜,增强了作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拆解影视作品细节,深剖析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而言,影视作品除了具有娱乐放松的功效之外,还是一个素材宝库。对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我们可以拆解细节,提炼情节,聚集镜头,或是借用其表现的主题,为我们的写作服务。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Ⅲ满分作文《师生况味》中的文段:

最近有一部电影,名字就叫《老师·好》,从电影中可以感受到尊师重教的美好世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教师与学生之间那质朴纯真的美好情谊。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教育理想传承的是教育文化。在我的读书生涯中,遇见形形色色的老师,比如曾经的物理老师,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他竟然是小说家——原来他们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给我以影响,让我从知识中汲取营养,让我追逐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一语段中,电影《老师·好》就被援引作为论据之一。学生在这段话中主要阐述了尊师重教的意义,更提出了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重要意义。看过《老师·好》这一影片的人都会为影片中教师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有趣情节会心一笑,更会为20世纪80年代的师生百态和纯真情感心生暖意。有时候,一部电影的名字就可以激发出读者无限的怀想,作为作文论据真可谓言简义丰,收效明显。

四、人物素材:抓特质、求鲜活,借人发声

人物素材既包含在前文提及的热点素材里,也包含在故事素材里。人物素材是学生在写作中最常用、最喜欢用的一类素材,也是最具备考价值的素材,具有易于识记、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如果运用好了,能明显提升作文质量,给阅卷教师以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论据充足的美好印象。从总体上看,人物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依题剪裁,定向叙述

人物素材常常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多个运用角度,适用于多个话题,但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作文题目的考查方向和作文立意的需要,对人物素材进行剪裁、加工,贴合自己文章的立意角度进行定向叙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做到“发人之所未发”。

例如2019年浙江卷满分作文《心有笃守,与时俱进》中的文段:

青年导演郭帆,少年时便梦想成为一名科幻片导演,可时运不济,高考没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而被海南大学法律专业录取了。但他不忘梦想,边读书边拍短片,顽强执着地追寻着他的科幻电影梦。大学毕业后,他成了“北漂”,混迹于各个电影电视节目组。2009年他考上了北电管理系研究生,后执导了两部并不火的影片,成了“新生代”导演。2015年他赴美国好莱坞短期学习,重新点燃了他拍科幻片的梦想。回国后,历经三年,他带领团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拍摄了《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片的元年。他的执着坚守,听从灵魂深处的呼唤,让他最终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位学生选用了青年导演郭帆的事例,较为详细地叙述了郭导追梦路上的坎坷和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以此论证命题材料中“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这一观点。在郭帆的事例中,学生抓住了他“少年时的梦想”“高考时的失意”“课余时间的努力”“北漂时的走偏”“赴美学习时的旧梦重燃”以及“拍摄《流浪地球》的努力和取得成功”这样一条“人生曲线”,证明了人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才能写出成功的“生活的作品”这一中心论点。

(二)同类叠加,增强论势

面对作文题构思作文时,如果觉得使用单则人物素材不能有效论证自己确定的中心,或者不具备征服读者的气场,就可以将同类的人物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种“集团效应”,以增强作文的论证气势和力度。被叠加使用的人物素材要有共通之处,要都指向并服务于写作中心,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素材绝不能放在一起使用。此外,还必须注意做到“异质选择”,即按不同时间、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等标准选择人物素材,避免重复列举,从而向阅卷教师展示自己丰富的素材积累。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满分作文《忆五四峥嵘岁月,请长缨不负青春》中的语段: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百年回首,自请长缨。于是“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放弃优厚的国外待遇,学成归国,献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于是26岁便登上开山岛一守就是32年的王继才,在惊涛拍岸中始终坚守着他的赤子情怀;于是从繁华城市走进了大山深处的徐本禹,用年方“弱冠”的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责任和担当;于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田垄的秦玥飞,背负着自己的青春,离开耶鲁,在荆棘和贫瘠中俯首躬耕,拓荒守梦……

该文段就采用了同类叠加的素材运用方法。学生将程开甲、王继才、徐本禹、秦玥飞这几位年龄横跨老中青、身份包含科学家、农民、留学生,但都有着相同的奉献精神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并作了简要而富有文采的表述,赞美了三个人放弃舒适生活,选择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优秀品质,证明了个人应当维护国家利益,在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让青春和生命更有价值这一中心论点,使作文内容充实,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三)正反对比,表明主张

在人物素材中,有正面人物素材,也有反面人物素材。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作对比,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运用此法的关键在于精选素材,不能强作对比,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辅。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别以学习为名,错过了劳动》的开篇文段:

就在昨天下午,我眼见多位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寝室,手提包裹,肩扛重物,虽是五月天气,却已大汗淋漓,而他们的孩子脖挂耳机,两手空空,悠闲自在;就在今天早上,我亲眼目睹班主任老师一一拾起教室里的纸屑,用抹布重新擦拭垃圾桶盖,再看我们的值日生,已埋头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在刚才集会之前,我听见有学生在抱怨:“我们学习这么忙,还召开劳动主题演讲,太占用时间了!”

这是《别以学习为名,错过了劳动》的开头部分,也可以说是作文的“由头”。作文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勤劳的家长和教师,他们代孩子、学生完成本该由他们完成的事;懒散的孩子和学生,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教师的“代劳”整个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将这一切看得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我们学习这么忙”,这些事本不该由我们做!文段的叙述,为下文引出论题、发表议论作了铺垫。

(四)精选一人,贯串全文

只选定一个人物,集中笔墨详细介绍,借助对这一个人物各个方面的议论分析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述,或是借这个人物新编故事、抒发情感,突显作文的主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精选一人,贯串全文”法。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精心选择人物素材,这个人物的言行、事迹必须与作文的主旨高度吻合。写作中要找到人物素材与作文题的契合点,行文时要有意识地向作文题靠拢,让人读后能迅速找出人物素材与作文题的内在联系。

例如上文提到的2019年全国卷Ⅱ满分作文《寻药华夏,不枉年少》就是为鲁迅小说《药》中的夏瑜这一形象虚拟了一个“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的情节,以他在当今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贯串全篇,以“寻药”为主线,以“寻药华夏,不枉少年”为主题,夏瑜寻觅的是“救国之药”,今天的广大青少年寻觅的“建国之药”;夏瑜最终为了“寻药”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亦当为寻觅建设中华之“良方”而奋力。这样的论证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作文的作者在立意构思和选择表达方法、论证方式时真的是别出心裁富有创意,无怪乎获得广大阅卷者的一致好评。

(五)反弹琵琶,以不同显不俗

人物素材众多,但写作时经常用到的人物素材有一定限制,要想不重复,学生在人物素材的运用上就应该学会颠覆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以求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有许多世人所熟知的反面人物,人们通过对他们的贬斥、批判来阐发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或用他们来衬托另一些人物的高大形象。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些反面人物的身上也有着值得肯定的精神和品质。而许多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正面人物,其言行往往也存在着某些瑕疵,某些时候亦会出现不尽合理,甚至与真理背道而驰的地方,学生可以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或全面或局部地加以“反弹”。

例如2019年北京卷高分作文《文明的韧性》中的文段:

文人往往带有一种难融于现实的倔强,在命运遭受挫折的时候固执地保留着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就像屈原,在悲惨的境遇下选择投江,其勇敢、决绝、不与尘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固然令人钦敬和称赞,但你是否觉得这样的牺牲未免过于惨重?在他的生命中是否缺少了一个“韧”字?

文明的发展其实也是一样,岂能因为“偶染尘埃”甚至“偶遇尘埃”便选择“质本洁来还洁去”或是“玉石俱焚”?文明也需要一个“韧”字!

在这段议论中,学生巧借屈原汨罗投江的事展开评议,既肯定了屈原性格中“勇敢、决绝、不与尘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一面,也委婉地指出了其性格中缺乏韧性的不足。而这些正是为了下文提出文明的发展亦须具有韧性不宜“玉石俱焚”的观点作铺垫。

做有心人,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着素材的富矿;做探究者,你就能掌握越来越多的运用素材的技巧。作文人人会写,各有巧妙不同——就看你如何观察、积累和思考!

猜你喜欢

名句名言作文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一)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二)
理解语境与名句的关系,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名言
名言趣画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