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读法”提纲挈领,巧答题拨云见日
——以近三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

2020-12-29贵州彭永武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题干论据论点

贵州 彭永武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既是考试的重点又是难点,尽管师生都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可得分率仍然不高。且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语文试卷的第一道大题,往往能够影响学生考试的心态。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完全读不懂论述文和选项,只是在解读文本、解答试题时,不能克服畏难心理,敷衍塞责,忽视了论述类文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思路,导致失分。根据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命题角度,第1题常考“重要概念”,第2题常考“论证方法”,第3题常考“归纳概括”。笔者依据教学经验,归纳了“四读法”,希望有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泛读:整体感知,体悟文意

1.快速浏览题干设置的问题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前3题的题干设置依次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这些问题贴近文本、忠于文本,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2.明确题干设置的方式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Ⅲ中,第1、3题设置为“正确的一项是”或者“不正确的一项是”,但第2小题均设置为“不正确的一项是”。学生应明确题干要求,提高答题速度,从而节约解答时间。

3.快速了解论述的中心

学生需要特别关注,论述类文本阅读末尾的“摘编自……”字样,既表明文本的出处,又直接告诉学生该论述类文本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有的论述类文本是命题者删掉原文中繁复的枝叶后摘编而成的,如2019年全国卷Ⅰ、卷Ⅱ;而有的论述类文本,命题者只是简单地删掉几个字符,几乎未做改动,如2017年全国卷Ⅲ;对于大多数摘编的文章,命题者会对与题干所设置的问题关联性不大的段落做出调整和删减。如果文本有标题,标题就是论述的中心;文本中心还可能出现在起始句(段)、结束句(段)、结论句(段)或过渡句(段)中。学生应该学会抓住“牛鼻子”,提纲挈领,准确筛选整合,做到精准判断。

4.熟知问题要点,带着题干阅读文本

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熟知问题要点不一定要特别仔细地阅读文本。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问题要点有初步的印象,在细读时标注具体的位置即可。学生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才能有针对性、快速达到目的。阅读文本时,学生应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厘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归纳出文章大意;可以勾画出中心语句,圈点出与问题相关的字符,进行前后比对、勾连,为深入解读夯实基础。

二、细读:统筹兼顾,前后关联

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只要读懂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按照“勾画—标注—思考”的步骤,确定区间、对照分析,做出判断即可。

1.勾画论点、论据

①勾画论点

每个文本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中心论点句通常用判断句,提出的方式可能是文章标题,可能在文章开头、中间或者结尾。因此,学生可以重点标注“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标志性的词语。

②勾画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一般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准确的数据、辩证的史实等事实论证,有时也是人们公认的道理、原理、格言等道理论证。常见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论证关系有举例、引用、对比、比喻、因果、类比等。因此,学生可以重点圈注“如”“例”“如果……那么……”等词语。

2.圈出关键词

①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仅仅”等表示范围的副词;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最”“十分”等副词;表示已然、未然的词,如“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表示或然、必然的词,如“一定”“如果”“将来”“预计”等;代词,如“这”“它”“其”等。

②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如“由于”“……的原因”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如“反而”“其实”“实际上”等;表示并列或递进的词,如“也”“不是……而是……”等;表示分类、分层的词,如“首先”“第一”等;表示举例子,如“例如”等;表示解说性的词,如“所谓”“换句话说”“也就是说”等。

3.确定区间、对照分析

选项的内容一般都源于文本中的原句,所以必须在原文中准确、全面地找出与各选项对照的语句。有时对应的语句可能不止一处,我们要进行筛选整合、相互补充,将选项中所用概念或词语的内涵、外延、意义,存在的状态、条件的类型、程度的深浅、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等进行对比。对“说法绝对”“前后矛盾”等明显的错项,可用排除法进行筛选,而拿捏不准的个别选项要反复揣摩,结合文意进行判定。

三、研读:品味字词,提炼整合

1.研读应具备的心态

①克服畏难心理

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即是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难点在于学生要厘清文本中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他人的观点等。因此,平时阅读此类文章时,学生就应该把握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以及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引用、对比、比喻、因果、类比等。

②专注细心

学生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和解题中,克服由畏难心理造成的心浮气躁。命题者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的选项可能是正确的;而乍一看符合原文的选项,命题者可能做了某些改动,反而是错误的。因此,学生做题时千万不能马虎,只有细之又细,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2.品味字词含义,准确判断

①研读中心句,辨别论证方法

学生只有对着勾画的论点认真细致的研读,才能明白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选择哪些论据,使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什么,选择的论证方法等。

②研读中心句,判断论据是否正确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除了要准确判定中心句以外,还要明晰概念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命题者有时张冠李戴,其论点与论据之间风马牛不相及。

③研读中心句,判断行文结构

厘清文本的行文结构,能够更快更好地做出判断。常见的论述文结构中,一是“总—分—总”结构,即开头提出论点,中间若干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几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层递关系、对比关系等,但不能是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二是“总—分”结构,即由一个总述部分说开去,然后只是分几层叙述,而最后没有对整体进行总结。文章主体结构中,一是并列式,即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作为标志;二是递进式,即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四、赏读:观点明晰,揣摩题旨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的阅读过程称之为“赏读”。

1.命题人设置的题数和陷阱

在第1题和第3题的命题过程中,命题者常常采用删减、添加、调换、改变、遗漏、拼凑等手段干扰学生作答。命题者在编拟选项时,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使用概述、转述、重组、调序等方法将原文意思“悄悄地、稍微地”做了改变,给学生设置一个思维陷阱。因此,学生必须对常见的答题陷阱,如“因果混乱、以偏概全、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混淆时态、说法绝对、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等了然于心,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出选择。

2.认真赏读,揣摩题意,正确选择

①命题者节选的论述文范围

命题者选择命题材料,一部分来源于当年的党刊、党报上选编的社论、评论、随感,如2017年全国卷Ⅲ《留住乡愁》、2018年全国卷Ⅱ《“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2018年全国卷Ⅲ《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2019年全国卷Ⅰ《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部分是著名学者所作的、可以引领时代的论文,如2019年全国卷Ⅱ《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2019年全国卷Ⅲ《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2018年全国卷Ⅰ《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②揣摩题意,正确选择

选编的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观点和价值取向必定是丰满的。命题者以“点睛之笔”进行提炼和概括,精心设计选项。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就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白要“赏读”和评价的观点,字句斟酌,及时写出精当的“点睛”之语,进一步与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进行对比,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考场解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时,学生要有“解剖一只麻雀”的决心,要有春草破土的“钻劲”,对选文的语句、逻辑、结构、信息转述进行甄别和品鉴,正确判断,准确选择。

猜你喜欢

题干论据论点
数字算式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