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池穴区拔罐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思路浅析

2020-12-29罗钦庞日朝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6期
关键词:风穴风池穴风池

罗钦,庞日朝

(西部战区总医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自2019年末至今,一场以急性呼吸道证候为主的传染病肆虐全球,至今已造成全球200多国家(地区),逾千万人感染,累计死亡人数达70万。引起这场全球灾难的新型冠状病毒至今没有褪去的迹象,反而不断突变[1],为疫苗研发和防疫工作带来重重考验。我国因制度优势、非典经验教训积累及中医药优势等,在此次疫情防卫战中表现优秀,使疫情得到很好控制。然病毒狡黠,近来北京、新疆、辽宁等地疫情接连暴发,疫情防控尤不可松懈。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日常家庭防控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中医药亦充分发挥其独特治未病优势,提出中药预防方、艾灸、香囊、穴位按摩、健身功法等防预手段。拔罐疗法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外治法,简便快捷不失为一种家庭防疫好方法。本文拟探讨风池穴区拔罐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思路和方法,望同道批评指正。

1 中医防治新冠肺炎的背景

新冠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其临床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国外研究亦发现厌食、味嗅觉异常、皮疹等新症状[2-3]。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为代表的医家[4],认为疫病传变规律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一种形式即六经传变,发病首犯太阳经,循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顺序传变。另一形式则为逐日入胃传变,《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时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风为百病之长,此次疫疠之气挟风邪入侵人体,必首先入侵人体太阳经、皮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经头项背部,下行至足小趾,为最长循行经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足太阳经在背部傍行于督脉两侧,在项部籍风府穴与督脉相贯通,故太阳为三阳之巨阳,为诸阳主气,统摄营卫,主表而卫外。皮部为人体抵御外邪第一道防线,为十二经脉及其浮络循行于体表的区域,肺主皮毛而司卫外。头项为表阳之位,邪阻清窍,则味嗅异常;邪留皮肤,卫气凝滞,则发为皮疹;卫气郁闭,邪气稽留体内,则郁而化热;热淫于内,火克金,肺失宣降,则为咳嗽等症。《温疫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 …早拔去病根为要耳”。指出疫病的治疗要早介入,以祛邪为主。故,新冠肺炎宜早发现早治疗,使新冠病毒在感染表证初期,即得解表宣肺透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第七版)、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五版)在观察期和初期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颗粒等均为疏风解表宣肺之品。

2 拔罐疗法与解表透邪

拔罐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世界医疗实践技术,最早载于公元前1552年古埃及埃伯斯纸草书,希波克拉底、盖伦都曾是拔罐疗法的积极倡导者[5]。拔罐古称“角法”,国内文献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它是以罐为施术工具,利用燃烧形成内部负压,快速作用于体表或腧穴。使“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本草纲目拾遗》),“主治风痛风寒……能已表证” (《本草简要方》)。拔罐直接作用机体皮部,通过负压吸力,使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以达祛风散寒、泻热解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故新冠病毒感染观察期或初期,邪在表时,可用拔罐疗法,解表透邪,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肺卫功能。临床文献中多有报道运用拔罐治疗感冒、周围性面瘫、咳嗽等外感病症,取得满意效果[6-8]。

在新冠肺炎初期,血常规常提示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减少[9],说明新冠病毒进入体内消耗或破坏淋巴细胞,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而淋巴细胞的进行性降低则提示病情向重症转化[10]。现代研究表明,免疫低下者常伴有 T 细胞功能的异常,表现为CD3+和CD4+减少,CD8+增高,CD4+/CD8+比值下降,而拔罐可调节紊乱的T细胞群结构,增强人体免疫力。拔罐还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并通过调整抗体和补体功能调节体液免疫,增强机体防御功能[11]。拔罐可产生机械性负压和温热作用,使局部组织充血,扩张血管,使血流加速,增加组织供氧,加快新陈代谢,改善局部微循环。其负压可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红细胞溶血,释放类组胺物质,并促使局部释放5-羟色胺等多种神经递质,通过神经-体液-免疫途径,恢复机体正常功能[12-13]。

3 风池穴与解表透邪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后项部,枕骨下平风府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凹陷。首见《灵枢·热病》,因其穴处凹陷似池,乃风邪犯人停蓄之处,故曰风池,别名热府,为治风要穴,内外风皆可取之。风池穴虽不属足太阳经腧穴,但其为“足太阳脉气所发者……风府两旁各一。”(《素问·气府论篇》),《针灸甲乙经》言:“风池……足三阳,阳维之会。”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其起于诸阳(手足三阳)之会,而交于督脉,“阳维为病苦寒热”(《难经·二十九难》),三阳属表,与阳维交汇于头项部,故主表证之寒热。由此可见,风池穴可主太阳表证。“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论》),“治温热病,汗不出,头眩痛,疟。”(《外台秘要》),“伤寒汗不出:风池、鱼际、经渠 (泻 )、二间。”(《针灸大成》)。故,风池穴历来被视为疏风解表透邪,清热发汗之要穴。临床可用于外感之头痛、发热、鼻塞、项强等表证。

风穴是风邪易袭之部位,同时又是疏风、祛风之要穴。风穴部位多肌肤薄弱,腠理易疏,故易受邪。风穴又多为诸阳交会,能振奋卫阳,固皮毛、温分肉、肥腠理,故善疏风祛风固表。后项部有三风穴,从中间到两边,依次为风府穴(督脉穴;督脉、阳维、足太阳之会)、风池穴、翳风穴(手少阳三焦经穴;手足少阳之会)。风府穴位于正中,后发际上1寸,翳风穴位于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此三穴定位正处于以浅层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为界形成的三凹陷中。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易袭阳位,上先受之,风趋诸窍,颈项部位高且最易外露无遮挡,故此三凹陷区极易受邪。若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受力不当,使两肌功能失调,收紧挛缩,则会导致此三凹陷区缝隙大小的变化,风池穴因位于两肌中间,任何一肌收缩,皆可使其凹陷缝隙变大,从而更容易引邪入里。少阳又为开合之枢,可外开太阳,内合阳明。故取风池使开合有常。

笔者在临床,周围性面瘫初期、感冒初期等表证多用风池穴区拔罐取得满意疗效。其常显示两侧罐印深浅不一,患侧罐印更深,同时罐印愈深,则感邪越重;亦根据罐印红暗判断其寒热。单用风池穴区拔罐,即可很好解表透邪,防止邪气入里。附验案1例:罗某,女,31岁。常年易感,每每受凉、冒雨后即发为感冒,迁延日久不易愈。后每次自觉受凉或冒雨后,即行风池穴区拔罐,用1号玻璃罐,闪火法,留罐10分钟,感冒即不发作。近两年用此法预防感冒,感冒从未再犯。

4 风池穴区拔罐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操作方法

在新冠病毒感染发现初期(含无症状期)或有可疑环境暴露史时,及时行风池穴区拔罐。暴露风池穴区,风池穴位于发际结合处,若头发多不易拔上,或太瘦不能拔上,可将拔罐位置稍向下移,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中间即可。若为在家拔罐可行小号抽气罐拔罐,在医院可行1号玻璃罐闪火法拔罐,一般留罐10分钟,老人、儿童和不耐受者可适当缩减时间。一次治疗即可,若罐印较深者,待罐印消减后再行一次拔罐。

5 小结

本文主要以“邪气入表”这一中医视角探讨风池穴区拔罐以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思路。认为新冠病毒感染途径为从表入里,故在其疾病表证初期,即予以风池穴区拔罐以疏风解表透邪,清除病毒,同时防止邪气入里,使病情发展。此方法简便快捷,可作为一种有效家庭防疫手段。

猜你喜欢

风穴风池穴风池
关于风穴寺(外一首)
与风穴寺说(二首)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按压翳风穴速止打嗝
风池穴
墨风池诗词选
风池穴风池一穴锁头颅 内风外风一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