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从医意愿调查分析
2020-12-29廖伟苹邓雪华胡日明张小花
廖伟苹,王 齐,邓雪华,胡日明,张小花,谭 亮
(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 韶关 512026)
2020年初,我国大部分地区及其他国家先后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其传染性强,人群均易感,目前为止没有特效药,且不少医务人员也被感染甚至牺牲,给医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群众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的从医意愿有没有受到影响,医学生父母会不会继续支持子女从事医学事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其原因并制定应对策略。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自制问卷,对某医学院在校学习及实习阶段的本科和大专学生利用问卷星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运用SPSS 19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收到调查问卷1 350份。在被调查者中,男性619人(45.85%),女性731人(54.15%);临床医学专业 767人(56.81%),口腔医学专业379人(28.07%),中医学专业144人(10.67%),护理学专业21人(1.56%),检验医学专业22人(1.63%),其他专业(影像、药学、农村医学等专业)17人(1.26%);本科学历686人(50.81%),专科学历664人(49.19%);目前处于在校理论学习期间941人(69.70%),正在医疗卫生单位实习409人(30.30%)。
2.2 调查结果
(1)学生报读医学院校的原因是:表示医学可以救治病人,对这个职业很向往的有848人(62.81%);表示对医学有浓厚兴趣的有695人(51.48%);表示听从父母建议的有535人(39.63%);报读前认为医务人员收入、社会地位高的有276人(20.44%);表示受老师、同学影响的有170人(12.59%);其他因素有283人(20.96%)。
(2)不受疫情因素影响,毕业后愿意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有1 226人(90.81%);小部分表示疫情或其他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就业选择,表示毕业后不会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有17人(1.26%);还有107人(7.93%)表示不能确定。
2.3 结果分析
通过对被调查者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多项备选答案进行分析,在愿意从医(1 226人)或不确定是否从医(107人)的1 333人中,1 022人(76.67%)认为,医生有为病人解除痛苦的责任,哪怕随时面临危险;597人(44.79%)认为,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自己救死扶伤的信念;586人(43.96%)认为,前辈们的英勇事迹,更加坚定了自己从医的步伐;另外是因为父母希望自己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有260人(19.50%);168人(12.60%)是因为觉得医务人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还有350人(26.26%)觉得已经选择了医学专业,不从事本专业不知道以后能做什么工作。在表示毕业后不会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17人中,13人(76.47%)认为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和保护医务工作者的法律不够完善是首要因素;12人(70.59%)觉得社会不能给予医务人员足够的尊重;9人(52.94%)认为从医随时有职业暴露风险;7人(41.18%)表示学医难度大,压力大,自己不适合;还有3人(17.65%)是因为父母怕自己有染上传染病风险,不希望子女从事医疗卫生行业。
3 讨论与启示
3.1 本次疫情对医学生选择从医的影响有限
通过统计得知,大部分医学生仍会选择医疗卫生行业,疫情对其就业选择不会造成影响,说明我校医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较高。对专业的热爱是建立在对专业认同基础之上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对医学生的成才和责任心有较大的影响[1]。所以,加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医学生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认知,比起其他行业人员更能理解相关医学知识,但由于其未真正从事医疗工作,处于似懂非懂状态,他们知道医务人员随时都有危险,但是他们也清楚,为病人解除痛苦,为世人带来健康,是他们的责任与追求。虽然有不少研究显示,当代医学生从医意愿不断下降,但同时也要看到,坚守当初理想信念的学生亦不在少数。
3.2 部分学生会改变从医的意愿
影响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原因有:社会对医务人员不能给予足够的尊重;有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入学后才发现对医学不感兴趣;疫情影响了父母的观念,进而影响自己的选择等。众所周知,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除了正常上班时间以外节假日还要轮班,还有不少医务人员要值夜班。医生职业并不像其他职业一样能把休息与工作时间划分清楚,而是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如抢救病危病人、处理医疗事故等,工作责任以及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远高于其他职业,必然会导致医生承担更多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压力[2]。且社会并不能给予医务人员足够的尊重,近年来伤医辱医事件频发,在如此压力下工作,收入却不能体现其劳动价值,特别是年轻医务人员,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在考虑到心理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之后,部分医学生会选择其他行业。医学相关专业课程科目多,学习任务繁重,且培养周期长(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医学生发现入学后自己并不适合学习医学,不能适应医学的学习方式,而医务工作又需要经常考试或考核,也使这部分学生知难而退,放弃医疗行业。让孩子上医学院是很多中国家长的理想。在传统观念中,医生、护士的工作稳定,收入高,受人尊重,这是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学医的主要原因[3]。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他们的想法,使得这部分父母认识到子女随时有传染病等职业暴露风险,并随之影响医学生的从医意愿。
3.3 建议
3.3.1 借此加强公共卫生教育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冲击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势在必行。而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很多时候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职业本身带来的风险。我们认为,无论是否处于疫情期间,做好职业暴露风险的防护都是应该的,特别是呼吸内科、急诊科、感染科等更是不能麻痹大意,平时要做好每一个细节的防护。这次武汉协和医院一名病人导致了十几名医务人员被感染就是惨痛的教训。因此,对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加强职业风险教育,防范职业暴露风险的培训应该提上医院的议事日程。当然,公共卫生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医学生或医务工作者,还应该扩展到全体社会公民。针对普通民众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更多是开展科普性质的宣传,疫情发生时要做,疫情结束后也要做,使群众正确认识疾病,避免有疫情发生时无所谓、过度恐慌甚至报复社会等极端情况出现。国家要加大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一级预防才是成本最低的。
3.3.2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职业认同感 疫情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务工作者的特殊性,这对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医者,救死扶伤,性命攸关者也。我校一直注重学生职业认同和使命教育,以增强学生的从医信心和自豪感。我们相信,通过对新冠肺炎事件的讨论,可以培养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4]。在本次疫情中,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抗疫一线,数万名医务人员迅速集结驰援湖北,涌现出一批批英勇的白衣战士,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国家应该鼓励学校和社会为医学生树立榜样,加强人文教育,培养职业情怀和使命感。除了医务人员,全国各地也是捐款捐物资,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动员起来,在中国人最注重的节日,群众也是响应政府号召,尽量闭门不出,全国特别是湖北人民在抗击疫情中做出了巨大牺牲。这些都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无形中,医学生和其他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有了极大提升。
3.3.3 学校要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分析调查表上学生的留言,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与应对是正确的,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存在过度紧张、恐慌与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必要的。危机心理干预即调动各种可以利用的内外资源,采取各种可能的或可行的措施,限制乃至消除危机行为,从而使现存的危机得以解决,使危机造成的伤害最小化[5]。
学校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咨询,回校后也可以开通心理咨询室,探讨各种心理干预方法,灵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使医学生能健康成长。
3.3.4 做好政策引导,改善待遇,提高从医意愿 国家应从宏观方面进行调控,加大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并从法律方面保护医生和患者双方的利益,进而解除医学生从医的后顾之忧[3]。研究认为,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管理制度,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政策以吸引医学生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不仅有利于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还可提升医学生群体的从医意愿[6]。因此,应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鼓励医学生前往基层医院就业,提高农村地区医务人员的待遇,让更多的医学生有扎根基层的信心和意愿。
3.3.5 创造尊医爱医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媒体在报道事实的时候,应该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而不是用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手法来报道,从而还医生一个客观的评价[2]。平时多对医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做客观、实事求是的宣传报道,不能只报喜不报忧,也不能只做负面报道,不能道德绑架,更不能疫情时是“白衣天使”,疫情结束后是“白衣狼”。过多的负面报道,会使民众对医务工作者缺乏信任,降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做好科普宣传,让群众认识到疾病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敌人,虽然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人体复杂多变,仍有许多现行医疗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对医生有超出实际的期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探讨既能让患者满意又能体现医务工作者价值的医疗改革方案。
总之,只有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医疗卫生行业,壮大医疗卫生队伍,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