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背景下医药卫生类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初探
2020-12-29谢振荣
谢振荣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内医药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医药卫生教育改革也随之进入新的时期。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件),“医教协同”上升为国家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部署,对新时期深化医药卫生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医教协同培养机制,加强医教协同管理,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1 医药卫生岗位需求倒逼计算机课程改革
移动通信技术5G时代的来临,促进了数字化物联网、医联网快速搭建,智能化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医药卫生领域全面走向数字化。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医药卫生人才将成为医药卫生领域的主流。因此,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急需改革学生的信息技术培养模式和计算机课程。
2 医药卫生类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与专业岗位需求脱节
目前,国内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各专业根据要求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Windows、Office等教学内容科普形式开展教学,操作技能以通用功能为主进行训练。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专业能力的明确要求,基本上没有涉及医药专业岗位信息设备操作技能的培养,医药卫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通用技能,与医药卫生岗位要求的专业信息技术存在很大差距,达不到医药卫生行业信息技术操作要求。
学生毕业后进入专业岗位,往往无法在短期内适应岗位工作,更无法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2.2 医药卫生信息技术实训设备缺失
当前国内各大医药卫生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设备,基本上为通用计算机设备,如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等,软件也是以微电脑操作系统和通用办公软件为主,实训场地是学院的计算机教室或网络教室。医药卫生岗位上使用的各类数字设备在学校基本找不到,学生无法进行医药卫生专业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训练。
2.3 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陈旧
当前医药卫生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相对单一、陈旧的“课堂理论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课堂教学中禁止学生自主使用数码设备,坚持使用PPT、板书及纸质材料开展教学,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没有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自主思辨与实时反馈环境。学习评价主要是期末总结性测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状态缺乏及时记录,无法实现对学生整个学程的全面、实时、客观监测,不能对学生实现多维度、过程性、全面、客观评价。
2.4 教学团队医药卫生信息技术技能欠缺
医药卫生类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人员大多数是计算机专业毕业,计算机知识以计算机专业理论为主,长期从事计算机通用知识的教学工作,没有医药卫生信息技术专业岗位从业经验。虽然部分人有过医药卫生信息相关领域的进修经历,但是医药卫生信息设备的应用技能无法与临床应用同步更新,医药卫生信息技术技能缺乏或陈旧,教学中基本上是在理论层面的讲解。
2.5 学校与医药卫生行业协同模式尚未建立
当前医药卫生类院校“医教协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还停留在医药卫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医药卫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基本被校企双方忽略,医药卫生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与医药卫生岗位培训缺乏有效对接,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缺乏医药卫生行业应有的指导。在实习阶段,没有明确专业岗位带教人员承担此类的实训任务,学生无法在专业岗位信息化设备上进行操作训练,致使学生的医药卫生专业信息化设备操作技能缺失。
3 课程改革研究方案
3.1 课程内容改革
(1)缩减原有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保留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将Windows和Office部分中的内容以贴近医药卫生岗位的案例为主要操作内容,以任务驱动形式强化学生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医药卫生岗位所需的相关技能。
(2)设置当前医药卫生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软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该内容以项目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以任务驱动形式,强化学生对医药卫生岗位信息技术的认知和操作技能。通过对HIS的学习,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医药卫生信息素养和卫生岗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增设医药卫生各岗位专业应用软件内容,如护理临床数字查对系统、中医诊断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系统、医学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口腔建模系统、药品管理销售系统等软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不同应用软件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信息设备操作能力。
3.2 教学模式改革
设计开发基于云班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解决传统课堂学时不足、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学生学习深度不够、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
3.3 医教协同教学团队构建
修订原有以校园课堂为主的教学方案,创立学校理论学习与医院临床岗位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案。有计划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安排在校计算机课程教师到行业岗位进修学习。同时着力打造计算机课程在校专业教师和医药卫生行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医教协同教学团队。借助这两类教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指导。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校园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学,兼职教师在岗位上传授实操经验,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 评价体系改革
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改变原有单一的期末总结性测试评价方式,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状态及时记录,实现对学生学校学习和岗位实习全程实时、客观监测,并按照不同的内容模块、学习进度开展阶段性测试,在整个学程结束后进行总结性测试。综合以上评价数据,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过程性、全面、客观、综合评价。
3.5 构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院校合作医院的师资力量,把本课程教学延伸到具体岗位。创新“学校与行业合一,突出共享;课堂与岗位合一,突出实践;学习与应用合一,突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通过医教协同方式,学院与医药卫生行业在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制定、教材编撰、设备共享、教学过程、实习实训、评价总结方面进行全程合作,以有效解决计算机课程与行业需求脱节问题。
4 展望
在医药卫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医药卫生类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应构建面向行业岗位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实施“医教协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开展贴近医药卫生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实现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同时,突破学校教育单一、模式传统、师资不足的壁垒,开展“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以为医药卫生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