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
2020-12-29武庆杰张晓静
武庆杰,张 蕾,张晓静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申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2]。自此,立德树人的思想深入高校。高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探寻真理的渴求,它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又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高校既要进行知识的生产和传授又要关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既具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又充分立足于现实,为现实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服务。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今天,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高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决定了其践行立德树人思想的必要性。然而,高校的教师80%是专业教师,课程80%是专业课课程,学生的学习时间80%用于专业课学习,这就需要高校树立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发挥多学科联合的专业优势,深挖多课程协同育人资源,使专业课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调一致,同向同行,深入做到课程与思政互融互通,共同实现教育目标[3]。
课程思政是立足专业课程,从育人维度深挖课程价值,实现课程与思政的融合,致力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做了最好的注解,他指出,思想政治课程的改进和加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各类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课程思政是要高校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作用,所有教育者都承担育人责任。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主要依赖于思政课程,忽视了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而医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除了需要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外,更要注重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本研究通过对立德树人背景下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期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1 诊断学课程特点
诊断学是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其涵盖病情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等内容。对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疾病的相关辨别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
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科,诊断学作为医学的一门基础分支学科,有以下特点:(1)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意识形态,课程本身不关乎思想政治;但,医学课程揭示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适性,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2)以往教学中,多重“专业”轻“教育”,致使一部分医学生有好医术却没有好医德,无法践行医学生救死扶伤、大医精诚的誓言。以新近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为避免疫情进一步蔓延,单靠医术远远不够,还需要医务人员具有爱国主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担当、严谨治学的职业精神。因此,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应多考虑育人育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时的职业自觉。
2 诊断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实施目标
诊断学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前提下,学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运用。诊断学课程以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托,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客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接受到的教育重点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缺乏相应的价值引领。然而,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更要关注医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裘法祖曾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可见,对于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应贯穿于其行医生涯的始终。但当前诊断学课程思政还存在教师认识不足、未形成系统规划、融入手段相对落后等问题,导致课程思政在高校推行实际效果与预想目标尚有一定距离,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相关教学实践,以期使高校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使课程思政更好地服务高校。
实施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求真务实教育,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认同感教育,实事求是、勇于担当教育,严谨治学、科学的实践精神等教育。这些教育的融入有利于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课程思政的教育不是一早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通过日积月累,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在保证现有课程性质、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潜心挖掘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素养、价值伦理等信息,使学生在学会专业课的基础上,由专业课出发,架起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桥梁,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3 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3.1 着力点
(1)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消除思想误区。专业课教师一直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部分教师对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认识不充分。因此,首先要使专业课教师明确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开阔视野、精研教材,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及能力,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后,专业课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对医学生价值观、知识、能力一体化教育的作用,其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思维、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深挖课程思政素材。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应是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合,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将思政元素融入,在保证现有课程性质、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潜心挖掘诊断学课程中的人文素养、价值伦理等信息,使学生在学会专业课的基础上,由专业课出发,架起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桥梁,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3.2 专业课程讲授
在讲授专业课过程中,插入课程思政内容。例如:在讲解胸部查体、腹部查体时,插入临床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强化求真务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严谨治学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现象,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充分认识事物、团结协作等能力。
除上述素材外,医学大家的奋斗史和工作经历,也可以为诊断学课程思政提供大量资源。如降服天花恶魔的探索者琴纳、著名生理学家厄兰格、辐射遗传学的奠基人缪勒等奋斗史,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理念与方法,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不断进行探索就能够实现自我突破,开辟学术史上的新天地。在课程教学中,适时穿插名人轶事,以调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并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之具有积极奋斗、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孜孜不倦、不畏艰险的科学求真精神。
3.3 案例分析
通过课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案例分析的思维;课下,将与课程讲授内容相关的案例分析发给学生,让其在课下以小组方式进行资料查阅、整理分析、讨论归纳,并形成一份相对完整的报告上交教师,以备下次课上集体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问题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问题为导向,层层探究本质”,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4 实践效果评价
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及终结性评价,实现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以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应该是立德树人的成效,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都应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4]。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尚未有效形成[5]。要解决协同育人问题,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就要进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应以课程为载体、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6]。可见,课程思政的开展,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从点滴入手,从平时入手,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