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长度导管在重症患者早期护理干预中的效果观察
2020-12-29陈春桦梁意芳刘桂贞肖礼桂
梁 艳 陈春桦 梁意芳 刘桂贞 肖礼桂 李 磊
(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暨贵港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贵港市 537100)
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静脉输液通路装置主要有外周短管、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中等长度导管等,各有其适用范围和利弊[1]。近年来,随着临床静脉输液理念的日趋成熟,中等长度导管输液装置得以推广应用,其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等优势[2]。我院于早期护理中使用中等长度导管输液用药治疗重症患者7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于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使用中等长度导管输液用药治疗重症73例患者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预计置管输液治疗时间7 d以上;(2)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正常;(3)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27~76(40.8±13.5)岁;患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15例,呼吸衰竭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6例,重症肺炎8例,急性脑梗死13例,脑出血4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急性农药中毒5例,煤气中毒2例,毒蛇咬伤1例。
1.2 置管方法
1.2.1 物品准备 舒贝康PB-4Fr-1A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套件(厂商:广东省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静脉穿刺包、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数支、透明敷料、无菌无粉手套等。
1.2.2 置管准备 评估血管情况,使用迈瑞超声多普勒仪筛查血管,预定穿刺点血管内径需大于导管内径的3倍。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将血管分为上、中、下三段,穿刺点选在中段。预测量导管置入至腋窝水平或肩下部的长度:手臂外展90°,从穿刺点至肩锁关节的长度为置管长度,以导管尖端不超过远端腋静脉为宜。
1.2.3 置管步骤 由具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资质的N2级护士行置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助手消毒穿刺部位直径约20 cm,在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在迈瑞超声多普勒仪引导下穿刺,回血后进针1~2 cm,固定穿刺针,退出穿刺针后缓慢、匀速送入导管。当导管送入10 cm时,嘱患者将头转向静脉穿刺对侧,颌面贴近肩部,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并利用超声系统监测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以排除导管异位的情况。到达预定长度和位置后,撤出管鞘和导丝,安装正压接头,用生理盐水冲管、封管,用导管专用固定装置思乐扣固定。记录置管过程、导管长度。
1.3 管道护理
1.3.1 导管护理 细化导管维护流程,特别对更换接头、冲管封管方法、冲管时机进行细化护理。(1)消毒管道接头:在连接新的接头或肝素帽前,需消毒导管接口处,用酒精棉片包裹消毒导管接头后用力多方位擦拭15 s。安装无针接头或肝素帽,连接时需插入无针接头并顺时针旋转1/4圈或者直到将两者连接紧密,每7 d更换1次输液接头。(2)冲洗导管:脉冲式冲洗导管(推1 s停1 s),正压封管,边推边拔,冲管至剩余0.5 mL盐水时,边推注边拔出注射器针头。封管结束后需要断开无针接头和注射器连接时,先握住无针接头,然后逆时针旋转注射器,直到松动。(3)冲管封管时机:时机为开通静脉治疗时、静脉治疗结束、治疗期间。静脉治疗期间,责任护士每隔4 h用冲管液脉冲式冲管,评估管路及局部皮肤情况。
1.3.2 置管肢体康复锻炼。获得置管资质的护理人员,在康复科高年资康复师指导下学习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方法,熟练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指导。(1)手指功能锻炼:五个手指依次伸屈活动,每次3~5 min,或者由护士对患者的手指进行被动的弯曲、屈伸锻炼。(2)握力球锻炼:手用力握小球5~10 s,使球完全被挤压变形,然后松开手让球恢复至原来形状,如此反复20下。(3)旋肘运动:肘部屈曲、伸直运动,手腕内外旋转运动,每次10 min。(4)上臂上举运动:上臂缓慢上举至头部,再缓慢平放至床上,反复运动20下。置管肢体功能锻炼每天3次,时间分别为9时、15时、21时,每次15~30 min。
1.3.3 中频脉冲理疗 患者置管后导管正常,但肢体有明显酸、麻、胀等,患者如有明显不适感,可使用中频理疗仪(生产商:广东省珠海市黑马医学仪器有限公司)治疗。在置管的上肢选肌肉丰厚、皮肤完整处放置电极,输出电极调节至患者有感觉、肌肉收缩能耐受为度,1次/d,每次15~20 min。
1.4 观察指标 (1)置管情况:观察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深度、留管时间。(2)置管相关并发症:穿刺点出血渗液、堵管、管道脱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静脉炎、血栓等。(3)患者感受情况:能忍受,为置管肢体轻度酸、胀、麻,经功能锻炼后减轻;痛苦,为置管肢体酸、胀、麻感明显,需要增加肢体功能锻炼次数,或进行中频脉冲理疗方能完成治疗计划。
2 结 果
2.1 置管情况 置管部位:贵要静脉49例,肘正中静脉14例,头静脉10例,均一次置管成功;导管置入长度26.5~29.3 cm,导管留置时间10~31 d。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共发生并发症7例(9.59%),其中穿刺点渗血2例,发生在穿刺2 h内,经处理后导管正常使用;堵管2例、药物性静脉炎1例、导管移位1例、渗出1例。未发生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静脉血栓、导管断裂、拔管困难及非计划性拔管等情况。
2.3 患者感受 置管后患者感觉能忍受并按计划完成治疗者67例(91.78%);感觉痛苦者6例(8.22%),经增加置管肢体功能锻炼次数,用中频脉冲理疗后,均能完成治疗计划。
3 讨 论
临床上成人静脉输液通路装置主要为外周短管、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中等长度导管等。外周静脉留置针、外周短管需重复穿刺,患者痛苦,护士穿刺的压力大,特别是老年患者可选的静脉有限。外周静脉留置针一般选在外周静脉,需包扎和制动,静脉血流变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留置针堵塞,并且一些特殊药物或需快速输液者,不适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经外周穿刺或深静脉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的技术操作难度大,需要X线定位,费用高,且堵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与外周穿刺或深静脉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相比,使用中等长度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势,是目前临床上推广的适宜新技术[1,3]。
中等长度导管于20世纪50年代用于临床,《美国输液护士协会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006)》将中等长度导管定义为经由上臂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于腋窝水平或肩部远侧的血管通路[4-5]。目前导管材料为聚氨酯或硅胶材质,设计长度为20~25 cm ,管路大多为单腔或多腔的末端开口设计,导管近端或远端有瓣膜装置设计,可避免血液或空气进入导管系统形成栓塞,且不需要肝素冲管,适用于临床各科一般药物的输注[5-6]。亦有报告中等长度导管对于刺激性药物、肠外营养液可以间歇使用[5]。
中等长度导管置管宜选非惯用肢体的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上臂浅静脉,其血流速度一般为20~40 mL/min,使用外径为5Fr的导管在输液泵输注下能达到70 mL/min。较快的血流速度能迅速稀释药液,减少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避免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4]。由于上臂静脉在直视下不容易找到,若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避免血管出现不必要的损伤,且减少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7]。本组73例患者在迈瑞超声多普勒仪引导下进行穿刺,均一次置管成功。需注意的是,穿刺部位不可选取在肢体弯曲处,置管的上肢不应使用血压袖带和止血带。
导管安装正压接头后,必须采用导管专用固定装置思乐扣固定,可防止导管移位或脱出。为了确保导管的有效通畅,需要细化导管的维护流程,特别对更换接头、冲管封管方法、冲管封管环节要进行细化护理。要注意观察导管与皮肤之间的连接情况,了解患者留置管肢体的感受,检查肢体是否有触痛感,如果患者出现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需要对留置管进行评估,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8]。
尽管置管肢体不需要制动,但仍需要避免大幅度摆动或弯曲肢体,以避免导管脱出或损伤血管。由于患者在抢救治疗时处于被动体位,肢体酸、麻、胀、累等不适感在所难免,因此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手指、手掌、腕、前臂等部位的主动康复锻炼,病情较重者由护理人员进行被动的康复锻炼,严重不适者进行中频脉冲理疗,以纾解肌肉的紧张情况,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还可改善置管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8]。本组患者未发生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静脉血栓、导管断裂、拔管困难及非计划性拔管等情况,发生穿刺点渗血、堵管、药物性静脉炎、导管移位、渗出共7例(9.59%),低于薛圣萍等[9]报告的13.49%,表明对患者的置管肢体进行康复锻炼是有效的。
本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10~31 d,均完成治疗计划并按时拔管。老年患者住院一般都要输液,住院时间平均10~15 d,中等长度导管能满足大多数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要求。中等长度导管的置管及养护费用明显低于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10],为患者节省了治疗费用,减轻了经济负担,为医保节约医疗费用,实现人性化、合理化、规范化就医治疗。
本组病例观察表明,对于重症患者的抢救输液治疗,采用中等长度导管置管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在输液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静脉炎、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静脉输液质量,确保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