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护理管理对肺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分析
2020-12-29沈玲玲
沈玲玲
(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1115)
目前,肺炎正在全球肆虐,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民众的生命健康。其中,肺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通常是由肺炎病毒感染所致,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能够通过气溶胶、接触与飞沫等方式进行传播,可引起干咳、发热、呼吸困难与乏力等症状。此研究,旨在分析呼吸道护理管理用于肺炎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接诊的肺炎病患96例,按照奇偶数字分为两组。研究组女性23 例,男性25 例;年龄18 ~77 岁,平均(49.36±10.68)岁;体重40 ~87kg,平均(55.74±6.92)kg。对照组女性22 例,男性26 例;年龄18 ~76 岁,平均(49.85±10.71)岁;体重40 ~88kg,平均(55.93±7.16)kg。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意识障碍者、精神病者[1]。两组体重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都进行常规护理:体征监测、基础护理、环境护理、病情观察与健康教育等。研究组加用呼吸道护理管理:(1)引流期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其调整到最适的体位,以对痰液进行充分的引流,促使痰液顺利排出。排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情况,确保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以免引起误吸亦或者是反流等问题。(2)若患者痰液较为黏稠,需利用加热湿化器对其气道进行湿化,控制24h 湿化量在25 ~300ml 的范围之内。吸痰前,于患者吸气过程中规范化的注入湿化液,用药量为5ml,然后再对其进行吸痰处理。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动作的轻柔,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若患者出现氧饱和度降低亦或者是呛咳的情况,要及时将吸痰管抽出,同时予以吸氧治疗。(3)教给患者正确咳嗽的方法,排痰一般在餐前亦或者是餐后60min 进行。指导取头低脚高位,操作者将手握成空心拳,对患者的背部进行轻轻的拍打,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然后咳嗽。待排痰结束后,指导患者用清水漱口,同时重新予以其吸氧治疗。(4)对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病患,需酌情调整其呼吸机的各项参数,注意观察供氧情况,检查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聚集情况,若患者有不适感,需立即处理。安排专人指导患者进行脱机训练,待脱机半小时之后,需对患者的血气指标进行复查。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呼吸道感染例数。
干预前/后,采集两组空腹外周静脉血,经离心后,分离出血清,检测血清IL-6(白细胞介素-6)、CRP(超敏C 反应蛋白)与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 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工作,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当P<0.05 时,提示组间的差异较为显著。
2.结果
2.1 呼吸道感染率分析
经分析两组呼吸道感染情况,研究组呼吸道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呼吸道感染率分析比较(n)
2.2 炎症因子水平分析
两组干预前IL-6、CRP 与TNF-α 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后IL-6、CRP 与TNF-α 水平都比对照组低,P<0.05。如表2。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的对比分析(±s)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的对比分析(±s)
组别 例数 时间 IL-6(ng/ml) CRP(mg/L) TNF-α(ng/ml)研究组 48 干预前 23.72±6.13 19.83±5.69 7.35±2.16干预后 13.24±3.96 9.42±2.81 3.85±0.31对照组 48 干预前 23.85±6.47 20.06±5.84 7.46±2.38干预后 17.93±4.52 13.67±3.48 5.91±1.04
3.讨论
临床上,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可引起干咳、发热与乏力等症状,并能引起缺氧/低氧的情况,若病情较为严重,将会引起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症,危及生命健康[2]。因肺炎能够引起肺部供氧不足的情况,并能累及其它器官功能,进而导致了呼吸道感染,增加了患者病死的风险,所以,护士有必要加强对肺炎病患进行呼吸道管理的力度,以尽可能的减少其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目前,呼吸道护理管理作为比较先进的一种专科护理手段,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从气道湿化、吸痰、排痰与机械通气等方面出发,对其施以人性化的护理,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以在最大限度上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3,4]。此研究中,研究组呼吸道感染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干预后IL-6、CRP 与TNF-α 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5]。
综上,肺炎用呼吸道护理管理,利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且呼吸道感染率较低,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