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分析
2020-12-29张瑜
张瑜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12)
急性脑梗死的致残和致死率较高,一旦发生患者的脑功能不可逆性极大,降低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正常性,影响着患者自主生活能力[1]。临床针对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展开了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效果更佳,提高了临床护理效果,保障了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促进了患者康复,为患者出院后的自主锻炼提供了方向和专业性指导,详见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本院收治的4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挂号先后顺序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中的AMI 诊断标准,且均经过脑CT 等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排除患者有其他脏器疾病,药物过敏等情况。参照组男女比例为11:9;平均年龄为(59.85±6.62)岁;平均病程为(4.47±0.28)h;包括合并高血压3 例,冠心病4 例,糖尿病6 例,肺部疾病7 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3:7;平均年龄为(59.71±6.25)岁;平均病程为(4.88±0.35)h;包括合并高血压12 例,冠心病2 例,糖尿病1 例,肺部疾病5 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用常规护理,主要为: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病情等,遵医嘱用药等,对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医生,定期为患者按摩,并将按摩手法告知患者家属,让其定时为患者按摩,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关注,防止发生感染等情况。对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要为其提供肠内营养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用康复护理,主要为:常规护理同上组,康复护理包括:①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为其制定康复护理训练计划,然后根据患者爱好为患者创建独特的语言环境,提高患者表达的欲望,加强患者语言发音、复述能力,并告知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提高患者交流能力;②保障患者每日饮食的均衡性,让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以引导患者从坐开始,一直到能完成上下楼梯的训练,还要对患者的关节进行锻炼可以从手指、脚趾一直到上肢、下肢等,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20 ~30min,避免过度疲劳,次数控制在3 ~4 次,并及时鼓励和肯定患者的训练情况,保障患者在康复护理训练计划中的积极性。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训练动作要注意观察,及时纠正错误动作,保障患者肌肉、骨骼运转的正确性,并在患者快出院前详细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训练事项,保障患者出院后也能按照康复护理训练计划中的康复训练内容进行锻炼,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
1.3 观察指标
利用Fugl-Meyer 运功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主要针对上肢和下肢,分数总分为50 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参照组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观察组 20 43.59±5.87 31.66±2.35参照组 20 29.67±4.89 24.79±2.19 t 8.148 9.564 P 0.000 0.000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弱,肢体功能出现了较大障碍,对护理有着非常大的依赖,而且患者的痛苦度较大[2]。临床针对常规护理和实施康复护理展开了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效果非常好,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提高了患者自主活动能力,让患者的机体灵活度变高。而且康复护理融入了患者的兴趣爱好,保障了康复护理训练计划的趣味性、针对性、丰富性,让患者从坐到完成上下楼训练,从手指、脚趾到上肢、下肢等训练,保障了康复训练的专业性和效力[3]。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训练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提高了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的积极性,保障了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自主性,提高了临床护理的有效性[4]。
实施康复护理加强了护理专业度,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不同情况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了解度,丰富了护理人员在制定康复护理训练计划中的经验,为后续护理工作提供了帮助。康复护理还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出院后的康复训练事项,保障了患者出院后的训练质量[5]。经过本次分析得出,护理后,参照组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康复护理提高了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障碍有非常好的改善效果,提高了的运动功能评分,值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