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对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病情复发情况的影响
2020-12-29白保国
王 品,白保国,王 淼
(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049)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此药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有效地预防血栓的形成[1]。本文对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8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用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对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病情复发情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 例,将其随机分为比较组和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64 例患者中有男性34 例,女性30例;其年龄为34 ~79 岁,平均年龄为(56.4±10.6)岁。比较组64 例患者中有男性32 例,女性32 例;其年龄为36 ~81 岁,平均年龄为(57.2±11.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降压、调脂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阿司匹林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用法是:口服,每次100 mg,每天1 次(睡前服用),连续用药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其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1 年内其病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阿司匹林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显效的患者有30 例(占46.88%),为有效的患者有28 例(占43.75%),为无效的患者有6 例(占9.38%),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63% ;比较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显效的患者有27 例(占42.19%),为有效的患者有25 例(占39.06%),为无效的患者有12 例(占18.75%),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25%。阿司匹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比较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1 年内其病情的复发率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面积相比,P>0.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小于比较组患者,P<0.05。在治疗后1 年内,阿司匹林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于比较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1 年内其病情的复发率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此病具有致死率、致死率均较高的特点。此病患者易遗留各种后遗症,其生活质量可受到严重的影响[2]。阿司匹林是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常用药[3]。此药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有效地抑制血栓的形成。此药可与环氧化酶活性部分的丝氨酸残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应,使环氧化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从而可阻碍前列腺素及血栓素A2的形成,阻断血小板的合成路径,进而可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目的[4]。有研究指出,用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5]。为了分析用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对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病情复发情况的影响,笔者对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8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比较组患者,P<0.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小于比较组患者,P<0.05。在治疗后1 年内,阿司匹林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于比较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用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可有效地缩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面积,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