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对比
2020-12-29陈莉丽廖玉金
陈莉丽,廖玉金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垂体瘤是一种起源于腺垂体、神经垂体及胚胎期颅咽管囊残余鳞状上皮的颅内良性肿瘤。据调查,在颅内肿瘤患者中,垂体瘤患者占10% ~15%[1]。垂体瘤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失调、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腰背关节疼痛、手足肿胀等临床症状。随着该病患者病情的发展,其视力、视野、生长发育、生育能力均可受到影响。进行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垂体瘤的主要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是比较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9 月至2019 年8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5例垂体瘤患者。其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有30 例、35例,其年龄为24 ~61 岁,平均年龄为(43.58±4.11)岁;其病程为0.5 ~5.5 年,平均病程为(2.33±0.28)年;其肿瘤的直径为18 ~26 mm,肿瘤的平均直径为(22.39±3.51)mm;其中,GH 型、PRL 型、ACTH 型垂体瘤患者分别有39 例、19 例、7 例。根据接受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参照组(n=32)和治疗组(n=33)。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参照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方法 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对本组患者进行手术,方法是:使患者取仰卧位,对其手术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对患者的鼻道进行扩张,置入鼻内窥镜,用鼻窥器将鼻中隔及此处的黏膜推向对侧。在显微镜的辅助下找到蝶窦开口,用剥离子将蝶窦开口表面的黏膜剥离下来。然后分别凿除、分割、去除蝶窦前壁、蝶窦及黏膜,凿开鞍底骨质,找到垂体瘤,用穿刺针对垂体瘤进行抽吸。切开鞍底硬膜,充分暴露瘤体[2]。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在内镜的辅助下按照自下至上、从后向前的顺序切除肿瘤。切除肿瘤后,将明胶或止血纱布塞入瘤腔,用生物胶对鞍底进行封闭,对蝶窦前壁的黏膜进行复位,用油纱条填塞术侧鼻腔。
1.2.2 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方法 对本组患者进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方法是:使患者取仰卧位,对其手术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的右侧鼻腔内置入神经内镜,彻底清理其鼻腔内的分泌物。将中鼻甲与鼻中隔的间隙作为手术通道,沿着蝶筛隐窝用肾上腺素盐水棉片扩张手术通道[3],切开鼻黏膜,剪开鼻黏膜与蝶窦黏膜的连接处,充分暴露鼻中隔后部的骨质及蝶窦前壁,开放蝶窦开口,去除蝶窦黏膜,充分暴露蝶窦间隔、鞍底、鞍底硬膜及双侧颈内动脉。切除肿瘤的方法及后续的处理方法均与参照组患者相同。
1.3 观察指标
1)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2)手术后,统计两组患者尿崩症、电解质紊乱、脑脊液漏、鼻出血、单纯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 23.0 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²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患者,P<0.05;其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s)
组别 例数 手术中的出血量(ml)手术的时间(min) 住院的时间(d)参照组 32 78.57±10.66 156.87±39.12 10.33±2.71治疗组 33 44.87±9.68 124.26±24.15 6.69±1.14 t 值 7.124 10.254 11.254 P 值 0.001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手术后,参照组患者中发生尿崩症、电解质紊乱、脑脊液漏、鼻出血、单纯颅内感染的患者分别有4 例、3 例、2 例、1 例、0 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25%(10/32);治疗组患者中发生尿崩症、电解质紊乱、脑脊液漏、鼻出血、单纯颅内感染的患者分别有1 例、1 例、1 例、0 例、0 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09%(3/33)。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垂体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病患者颅内的瘤体常位于颅咽管、垂体前叶及后叶[4]。根据肿瘤细胞有无合成及分泌激素的功能,临床上将垂体瘤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两种类型。根据肿瘤生长的类型,临床上将垂体瘤分为扩张型垂体瘤和浸润型垂体瘤两种类型。
过去,临床上对垂体瘤患者主要是进行开颅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显微镜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开颅手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垂体瘤的临床治疗中。这两种手术均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垂体瘤,减少手术创伤,更好地保护瘤体周围重要组织的结构及功能。进行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路径较为清晰,在手术期间医生可通过观看三维立体图像加快手术的进程[5]。但是,显微镜的视野属于单一管状视野,在手术期间医生难以观察到某些无法直视的组织结构,导致难以彻底清除肿瘤。对垂体瘤患者进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可避免损伤其鼻腔的正常结构,从而可降低其术后鼻腔感染的发生率。此手术的视野宽广,医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肿瘤周围重要组织的解剖结构,且照明系统强大,可确保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但是手术中获得的内镜图像缺少立体感,镜头易被气雾遮盖,焦距较短,对视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相比,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