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丙雌醇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20-12-29尹婉红
尹婉红
(东莞市寮步医院 广东 东莞 523400)
先兆流产为妇产科常见病,主要是指在孕28 周内孕妇阴道有少量出血,且伴不同程度下腹疼痛。先兆流产的结局可能是继续妊娠,也有可能是难免流产、不全流产等,严重危害患者生殖健康。黄体功能不全为孕产妇孕早期发生先兆流产最主要的原因,约占全部病因的25%~60%[1]。烯丙雌醇片是一种新型保胎药物,能够有效改善胎盘滋养层的内分泌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烯丙雌醇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孕酮、β-HCG 检测值对比(±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孕酮、β-HCG 检测值对比(±s)
组别 例数 孕酮(ng/mL) β-HCG(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19.88±4.42 39.62±5.38 9674.52±1951.75 56366.97±4811.97对照组 32 20.72±4.28 35.98±4.91 9198.95±1715.00 47635.53±4107.25 t 值 0.771 2.826 1.035 7.807 P 值 0.444 0.006 0.304 0.000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64 例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进行研究,有停经史,且经血HCG、孕酮、B 超检查确诊。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32 例患者的年龄21 ~38 岁,平均(27.63±5.30)岁,孕周5 ~11周,平均(8.75±1.02)周,孕次1 ~3 次,平均(1.39±0.58)次;观察组32 例患者的年龄19 ~37 岁,平均(27.09±5.72)岁,孕周5 ~12 周,平均(8.81±0.99)周,孕次1 ~3 次,平均(1.43±0.56)次,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未见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卧床休息,口服叶酸,且对于阴道出血时间大于5d 的,予以合适的抗生素抗感染或预防感染。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黄体酮注射液治疗,肌肉注射,每次20mg,每日1 次,直至流产症状体征消退或孕酮恢复正常范围。观察组采用烯丙雌醇片治疗,口服,每次5mg,每日3 次,持续用药7d 或流产症状消失、孕酮恢复正常范围,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剂量。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孕酮、血β-HCG 水平变化情况;②对比两组保胎成功率。保胎成功判断标准[2]:超声检查显示宫内胚胎有存活征象,无阴道出血、下腹疼痛症状,继续妊娠;③对比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SPSS23.0 软件,计数资料以率描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孕酮、β-HCG 检测值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清孕酮、β-HCG 检测值对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激素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保胎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保胎成功率96.88%,较对照组的81.25%明显升高(χ2=4.010,P=0.045),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7,P=0.641),见表2。
表2 两组保胎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讨论
在临床上,先兆流产发生主要是由免疫、母体、胚胎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黄体功能不全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3]。黄体功能不全致先兆流产系指黄体排卵后,由于黄体合成不足,致使体内激素分泌量偏低,影响受精卵着床而造成流产先兆。黄体酮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主要方法,其疗效已得到临床的认可,但在实际临床中部分患者对黄体酮注射治疗的耐受性较差,而且还存有胎儿致畸的风险。烯丙雌醇片为当前治疗先兆流产的新型药物,属于人工合成孕激素的一种,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提高绒毛膜的活性,促使其释放内源性孕酮、HCG,改善胎盘功能[4]。此外,该药化学结构与自然孕酮单体结构类似,体内代谢性较为稳定,而且不会产生雄激素、雌激素刺激反应[5]。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孕酮、HCG 值以及保胎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提示烯丙雌醇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烯丙雌醇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效果显著,能够有效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提高保胎成功率,且其安全性良好,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