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瓣膜干预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及吞咽功能影响
2020-12-29孙杰雷员华廖菊英
孙杰 雷员华 廖菊英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脑科四区 广东 深圳 518108)
有研究报道证实,气管切开术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喉返神经造成损害,继而引发吞咽内收反应的减退以及后敏感性的降低,从而可能增加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因此,针对气管切开术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说话瓣膜主要是指一个衔接于气管套管处的单向通气阀门,在吸气时通过打开瓣膜,可促使气流经由瓣膜打开的缺口进入气道,而在呼气时通过关闭瓣膜,促使气流自气管导管和气管间隙经由上呼吸道呼出,继而在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以及言语功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说话瓣膜是否能改善呼吸功能尚未见研究报道。鉴于此,本文通过说话瓣膜干预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及吞咽功能影响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说话瓣膜干预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中提供参考依据,现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2020 年4 月于我院接受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62 例。随机等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31 例。研究组男女人数比为19/12 例,年龄33 ~74 岁,平均年龄(54.21±10.66)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4 例,高中及以上17 例;婚姻状况:已婚20 例,未婚9 例,离婚或丧偶2例。对照组男女人数比为20/11 例,年龄32 ~75 岁,平均年龄(54.29±10.65)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3 例,高中及以上18 例;婚姻状况:已婚21 例,未婚9 例,离婚或丧偶1 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有纳入对象均接受气管切开术,且留置套管;(2)气管切开时间在1 ~30d 内,且各项生命体征稳定;(3)年龄≥18周岁;(4)无临床病历资料缺失。排除标准:(1)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可能对本研究结果造成影响的疾病者;(2)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发生病变者;(3)无法正常交流沟通或伴有精神疾病者;(4)因各种原因退出者。已获得纳入对象同意,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2 干预后两组CNSAT 吞咽能力评估量表评分对比(分,±s)
表2 干预后两组CNSAT 吞咽能力评估量表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口唇运动 流涎 舌部运动 喉部运动 咳嗽 饮水试验研究组 31 12.40±1.23 13.24±1.50 13.10±1.49 15.77±1.39 15.23±1.38 13.24±1.32对照组 31 20.17±1.59 21.44±1.39 20.73±1.85 22.56±1.74 21.04±1.87 20.12±1.33 t 21.521 22.325 17.884 16.976 13.919 20.44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主要包含健康宣教,遵医嘱用药,营养支持以及鼻饲前后采用温开水冲洗胃管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说话瓣膜干预,具体操作如下:说话瓣膜佩戴前全面评估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明确是否需吸痰处理,气囊是否可放气等情况。随后采用无菌纱布完全覆盖气管套口,掌握患者的发音情况,确定患者不存在禁忌症后完成说话瓣膜的佩戴。每次佩戴前务必对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予以彻底清除,并保证气囊已进行放气处理,维持呼吸道的通畅。佩戴时要求操作者以食指和拇指轻轻固定气管套管,另一只手则将瓣膜放置于套管的入口处,同时以顺时针的方向旋转。根据患者的佩戴耐受状况,循序渐进地增加佩戴时间,初次佩戴时间≤30min。患者除睡眠时间外可一直佩戴说话瓣膜,但在佩戴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脉搏、呼吸以及主观反映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佩戴。待患者佩戴7d 后各项指标均无异常,则可长期佩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功能变化情况,干预后吞咽功能,并发症控制效果。采用呼吸系统症状分级量表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估,主要指标包括喘息、痰量、咳嗽、肺部哮鸣音以及胸膈满闷等,按照症状轻、中、重分别计分0、5、10 分,总分0 ~50 分,得分越高反映机体呼吸功能越差[3]。吞咽功能主要是通过CNSAT 吞咽能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主要内容涵盖口唇运动、流涎、舌部运动、喉部运动、咳嗽以及饮水试验6 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症状严重分成A ~D4 个等级,0 ~36 分,得分越高反映吞咽功能越差。并发症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以及误吸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完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呼吸系统症状分级量表评分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及对照组呼吸系统症状分级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呼吸系统症状分级量表评分对比(分,±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呼吸系统症状分级量表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研究组 31 33.84±11.28 9.02±4.32 11.441 0.000对照组 31 33.90±11.31 17.47±8.39 6.496 0.000 t- 0.021 4.986 - -P- 0.983 0.000 - -
2.2 干预后两组CNSAT 吞咽能力评估量表评分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各项CNSAT 吞咽能力评估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中,吸入性肺炎1 例,支气管痉挛2 例,气道阻塞1 例,误吸1 例。对照组吸入性肺炎3 例,支气管痉挛4 例,气道阻塞2 例,误吸3 例。研究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6.13%,低于对照组的38.71%(χ2=3.971,P=0.046),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3.讨论
目前,临床上针对气管切开患者主要采用室内消毒以及超声雾化湿化痰液等方式促进痰液的排出,继而是改善呼吸道的通气功能。然而,上述干预方式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整体呼吸功能,亦无法有效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说话瓣膜又可称之为语音阈,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在国内的应用并不多见,相关研究报道亦不常见[4]。由此,探讨说话瓣膜干预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及吞咽功能影响具有较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及对照组呼吸系统症状分级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这提示了说话瓣膜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中,可明显改善呼吸功能。分析原因,认为佩戴说话瓣膜后患者的生理性呼气末压获得恢复,从而有效避免肺泡的早期闭合,促进了肺泡的扩张,增加功能残气量,继而改善通气以及氧合,最终发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目的[5]。此外,干预后研究组各项CNSAT 吞咽能力评估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说话瓣膜可明显提高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究其原因,佩戴说话瓣膜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言语交流能力,继而可实现医患交流,清晰表达意愿和需求,继而为临床诊治提供积极作用,促进了吞咽功能的恢复。另外,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说话瓣膜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患者在佩戴说话瓣膜后上呼吸道有气流通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呼吸道的感觉功能,从而使得患者可清晰感觉到分泌物的存在,继而促进咳嗽以及清嗓子等反应的出现,进一步避免了误吸情况的发生,相应地降低了吸入性肺炎以及气道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说话瓣膜干预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中效果明显,除了促进患者发音,使患者恢复言语功能外,还可有效改善呼吸及吞咽功能,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