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间接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的临床研究
2020-12-29陆琼张蓉通讯作者杨斌陆晓玲
陆琼 张蓉(通讯作者) 杨斌 陆晓玲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20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治疗大多采用保守疗法为主如针灸、牵引、中药、物理治疗等。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联合间接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中心2018 年1 月—2019 年11 月就诊的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的患者68 例,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5 例)和对照组(3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1.2 诊断标准
1.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腰椎间盘突出症》[2]中的诊断要点为标准,并经腰椎CT 或MRI 检查证实存在腰椎间盘突出。
1.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3]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分型,本研究选取属于血瘀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脉弦紧或涩。
1.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标准的患者,以轻中度患者为主;②符合中医辨证为血瘀型的患者;③年龄30 ~65 岁,性别不限;④在接受本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疗法;⑤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
1.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者;②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脊髓圆锥综合征、腰椎肿瘤或结核、Ⅱ度以上腰椎滑脱、严重骨质疏松;③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及精神疾病患者;④不属于中医血瘀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电针治疗,根据国际穴位定位标准取穴:十七椎、腰阳关、环跳(患侧)、阳陵泉(患侧)和膈俞穴(双侧)。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采用0.30mm×40mm 和0.30mm×75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十七椎、腰阳关、阳陵泉(患侧)和膈俞穴(双侧)采用爪切进针法,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其中环跳穴采用夹持进针法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针刺角度朝外生殖器方向,并产生麻电感。接G6805-Ⅱ型电针仪正负极分别于患侧环跳穴和阳陵泉穴,电流2mA,4.0Hz,连续波,留针20min,每周治疗3 次(隔日1 次),治疗4 周后观察疗效。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间接灸治疗。采用百笑灸器具[4],将点燃的艾柱固定在灸筒内,再把灸筒固定在患侧环跳穴,调节至患者适宜的施灸温度,每次以艾柱燃尽为度,每周治疗3 次(隔日1 次),共治疗4 周,4 周后观察疗效。
1.3 评估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剧痛[5]。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评分为0 ~29 分,评分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显著[6]。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正常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s,分)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χ2=4.576,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3.710±0.973 1.000±0.632对照组 33 3.667±0.957 1.848±0.870
2.2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JOA 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分,±s)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t=5.288,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17.065±2.828 26.742±1.999对照组 33 17.394±1.999 23.242±3.269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28%,对照组总有效率75.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腰痛”“痹证”“腰腿痛”范畴。《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本病病因主要与肾虚、损伤、风寒湿邪有关,肾虚为本,外伤及风寒湿热邪为标[7]。因此治疗上,多以祛风散寒、温阳通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8]。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腰腿痛的机制主要有4 种学说:①神经机械压迫学说;②血供障碍学说;③化学神经根炎学说;④自身免疫学说[9]。临床治疗多以减轻神经根水肿、避免粘连、缓解疼痛为主[10]。
针灸疗法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疗效确切,其能降低由炎症或机械压迫导致的疼痛感,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11]。而电针以其稳定的电流参数和刺激波形作用于毫针及其穴位,可叠加镇痛效果。本文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患者,电针治疗选取十七椎、腰阳关、环跳、阳陵泉和膈俞穴。十七椎、腰阳关定位正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好发部位(下腰痛),而环跳和阳陵泉穴所在位置又恰巧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之临床症状的常见部位(髋部及小腿疼痛、麻木或其他不适);膈俞穴为八会穴之血会,用电针治疗,能激发足三阳之经气[7],达到活血通络,理气镇痛之效。观察组在电针治疗基础上,配以环跳穴间接灸,环跳穴为足太阳和足少阳两经交会穴,利用灸法所产生的温热效应,更可起到温阳活血散瘀、通络理气止痛之功[12,13]。
结果显示,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有疗效,而在电针基础上联合间接灸疗法,则临床效果更佳。综上,电针联合间接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是一种“简、便、验、廉、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尤其值得在社区基层医疗单位进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