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说理有先后 人生忠孝能两全
2020-12-28童志国
童志国
【设计背景】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篇表文,委婉地表达了因照顾祖母而暂时不能出而为官的诉求。作为教学文本,该名篇明显具有两个特质:用文言写就和鲜明的交际性质。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教授《陈情表》时,因没有抓住这两大特质,往往走进误区:一是无限放大“言”的层面,忽视甚至无视文言“文”的一面,将情思丰富的文言文上成了枯燥乏味的古汉语课,结果“言”“文”是两张皮,毫无关联。既不能由“言”抵达“文”,领悟深情深意,又不能由“文”回归“言”,欣赏措辞之妙。二是在文言“文”的层面滑出了语文范畴,走向了“泛语文”“非语文”,即将李密在《陈情表》中反复渲染的对祖母的孝心孝情当作主要教学内容。这两种教授《陈情表》的做法无疑值得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主动规避。
【设计构想】
鉴于上述常态课堂教学存在的两大误区,笔者认为在教学《陈情表》时,有必要在教学内容的择取上认真考量一番。在语文新课标的框架下,文体与学情应该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大抓手,文体指向教学的语文性和专业性,学情指向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考察《陈情表》的文体,我们不难发现李密在文中“如何陈情”远比“陈述何情”更具有教学价值。因为在交际理论的视域中,语篇是交际的产物,而作为实用文体之一的“表”更是臣子与君王交流对话的产物,其最大功用就是让对方心情愉悦地接受你的请求或建议。那么,如何来陈述、侧重点何在以及如何掌控对方的心理等等,毋庸置疑地就成了作者优先且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认同文本“解读就是解写”这一观点的话,那么李密陈情说理的策略与逻辑无疑是读者重点关注的。而如何避免将文言文上成单调的古汉语课的误区,笔者认为,可资借鉴的方法是将重点文言字词放在语境中解释,适当地介绍和呈现一些文言字词由本义过渡到引申义的路径,指导学生树立关联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披文入情,这样似可实现“言”“文”的有机融合。
基于上述思考,为了体现教与学的层次性,笔者拟将本课教学流程定为四个板块:为何陈情——陈述何情——如何陈情——陈情结果。
【学习重点】
1.能结合语境解释“慈父见背”“不行”“成立”“儿息”“夙”“吊”“婴”“除”等重点实词及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2.在诵读中体会散体表文的特点,理清李密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学习难点】
梳理李密陈情的逻辑脉络,体会其说理的智慧。
【学习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设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解读标题,初步感知
问题1:文章的标题叫“陈情表”,同学们从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点拨:①“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用来表达衷情;②“陈”是动词,意为“陈述”“陈说”;③“情”即“感情”“事情”,《陈情表》原题为“陈情事表”,后简称“陈情表”。一言以蔽之,文章是李密呈献给晋武帝的一封文书,以表达自己的某种诉求。
问题2:那么,由标题我们可以推测文本会写哪些内容?
点拨:从“陈情”这一行为来看,似乎遵循一个因果逻辑,即文本应该会写“为何陈情”“陈述何情”“如何陈情”以及“陈情结果”四个方面的内容。但从事实角度来看,“陈情结果”是后续之事,在表文中是不可能体现的,但效果似乎不言自明了。
设计思路:教学文本的解读与平时休闲式阅读不同,前者有很强的教学性和目的性。正因如此,阅读、研究文章标题往往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经由标题这一桥梁初步对文章的内容作出推测,进而确定教学内容。这既是对学情的一次排查,也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文本打开方式。
二、文本研读,体情悟理
(一)为何陈情——知人论世
问题1:我们初步了解了标题“陈情表”的含义和文章内容,那么李密为什么要写一篇表文给晋武帝陈情呢?
点拨:教材注释①:“(李密)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时,他写了这篇表。”这一背景介绍对应文本的第二段。明确原因是朝廷再三征召李密去做官,官职不断加码,最后要征召李密任太子洗马一职,但是李密因为要照顾祖母而不能就任,于是写了这篇表文。在这段中,要重点落实文言实虚词“察”“举”“拜”“除”“寻”等,以及古今异义词“告诉”等的含义及用法。建议学生不要孤立地记忆多义词,尤其是文言多义词不常见的义项,这样记不牢。相对科学的做法是从字的本义入手,梳理出其含义引申、变化的脉络,才能记得快、记得牢。我們以“除”为例进行说明,《说文解字》注:“除,殿阶也。”本义为名词“屋舍门前的台阶”,如“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班固《苏武传》)。由本义“台阶”引申为动词“在皇宫的台阶上拜授官职”,即授予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再反义引申为动词“去掉,删去,排斥”,如“消除”;最后缩小引申为动词“一种数学计算方法”,如“加减乘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挑选重点实虚词来讲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教会学生一种自学的方法。
问题2: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一般人的价值观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能得到朝廷的征召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喜事!李密在朝廷再三的征召下,仍然“辞不赴命”,难道仅仅是因为要在家对祖母尽孝吗?
点拨:从历史层面考察,公元263年,晋灭蜀汉;公元267年,司马炎征召李密为郎中和太子洗马。而李密在蜀国曾担任过郎中和尚书郎(“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在蜀汉亡国后,李密如果立马接受晋武帝任命,投入新朝的怀抱,置自身的气节于不顾,岂不遭天下人唾弃?看来李密是另有苦衷,在家侍奉年迈的祖母既是实情也是借口。
设计思路:按照人认识事物的路径——追根溯源,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厘清第一个问题,李密为什么要陈情?朝廷不断征召,而李密要照顾祖母,两难之中陈情诉说苦衷。在梳理第二段内容的过程中,笔者将“言”与“文”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将“言”从“文”中剥离出来抽象讲解,更重要的是将重点实词的词义发展脉络梳理出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知,这比仅仅教给他们一个结论效果要好得多。第二问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看清陈情的本质,李密推辞不就职,照顾祖母只是一个名义上说得过去的挡箭牌,其实另有难言之隐,这也为李密后面的陈情说理张本。
(二)陈述何情——进退维谷
师: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表以陈情。”“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那么,李密在表文中陈述的情感是我们要厘清的。
问题1:李密暂时不能前去任职,是因为心里有祖母这一牵挂。那么,李密为何放不下祖母?祖母此时的现状怎样?他和祖母之间的感情如何?请找出相关的语句,仔细品读。
点拨:细读第一自然段,学生不难发现李密是祖母一手抚养长大的,他与祖母相依为命;更为重要的是,李密用了不少篇幅写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成长经历,大倒成长苦水——自幼失怙,母亲改嫁,体弱多病,两代单传,家族人丁稀少。这样一个孩童能长大成人可以说是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祖母。现在祖母已96岁高龄,处于风烛残年的人生晚景,再加上百病缠身,常年卧病在床。面对含辛茹苦将自己拉扯大的祖母,李密怎能忍心将其丢在一旁不闻不问?李密分别倾诉了自己成长经历的苦情,祖母对自己的恩情,自己现在要对祖母尽到的孝情。另外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慈父见背”这一句式的特点,并归纳总结“见+动词”格式的两种情形,做到会判断并能准确翻译。
问题2:李密除了陈述成长的悲情、祖母对自己的恩情、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外,还陈述了哪些情?
点拨:文本第三自然段李密还表达了对朝廷的感激之情。具体表现为在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指导下,孤苦的李密,受到的待遇特别优厚,所以他对晋武帝感激涕零。第二段中“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此时李密是进退维谷,非常纠结。想“顺私情”对祖母尽孝,却不被允许;想去“赴命”,则对不住“更相为命”的祖母。矛盾、痛苦、惶恐也是此时李密真实的心境。
问题3:文中有大量的四字句,请仔细体会其在情感和语气上的作用。另外,积累文中诸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等成语,体会其鲜明的形象性。
点拨:《陈情表》不是规范的骈体文,而是散体文。整齐的四字句连用,显得语气急促,能很好地渲染李密成长经历的悲苦、朝廷征召的急促、地方官员催促的紧迫、对晋武帝给予自己格外恩赐的感激涕零,以及自己处境两难时诚惶诚恐的心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表以致禁,骨采宜耀。”意思为表带有倾诉衷情的性质,所以表文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文本中整齐、对称的四字句的大量运用,以及诸多成语的使用,使得表文语言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富有感染力。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紧扣“陈述何情”来设问,目的是要让学生清楚李密的良苦用心。他用较多篇幅叙述自己苦难的成长经历,诉说祖母对自己如山般的恩情,其实是想在情感上感染、打动晋武帝。李密陈述朝廷不断地征召自己、地方官员催促自己去赴任的急迫,以及作为“亡国贱俘”的自己受到这么多“宠命”,内心是感恩戴德的,同时又是诚惶诚恐的。这些情感的表达,其实还是想取得晋武帝的认同,从而批准自己的请求。从语言的形式解读言说的内容及情感,是训练学生语言敏锐性的一个重要路径,落实到此文中即指导学生关注文中整齐的四字句和成语,并能在诵读中用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抑扬和轻重音去感性地感知李密抒发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如何陈情——先情后理
师:李密陈情的对象是晋武帝司马炎,仅仅从一个“情”字上做文章,似乎还不够。因为晋武帝可以说,你不是要孝顺祖母吗,你可以在就任的同时把祖母接在身边啊!所以,李密还得为自己找更加充足的理由,以增加晋武帝认同自己的砝码。
问题1:摆在李密面前的两难其实就是尽孝与尽忠的先后问题,先尽孝,晋武帝不答应;先尽忠,李密又不太乐意。那么能不能将尽孝与尽忠统一起来呢?换言之,有没有理论依据让晋武帝明白李密尽孝其实就是尽忠,孝顺祖母就是尽忠国家,尽孝与尽忠是等价的,从而爽快地答应李密的请求?
点拨:这个理论依据就是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圣朝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是晋朝的治国方略。学生可能很费解,“孝”应该是人情伦常之一,怎么会成为晋朝的国策方针?查阅历史可知,司马炎于公元264年废掉陈留王曹奂,于265年建立晋朝,年号泰始。正如曹魏篡夺东汉政权一样,司马氏也是篡夺曹魏政权而建国的,对曹魏宗亲来说,司马氏已经是不仁、不义、不礼、不信、不忠了。晋建国之初,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来规范世人,剩下的也就只有“孝”了。李密在陈情说理时,就巧妙地利用晋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做文章,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納入晋武帝的治国方略中:你不是提倡、推行“孝道”吗?我“辞不赴命”在家照顾年迈的祖母,就是在履行孝道,践行国策。你让我现在去做官,就是让我违背国策,就是让我犯错误啊!换言之,我不去做官,在家对祖母尽孝就是对圣朝、晋武帝尽忠,这样尽孝与尽忠在理论和实践上就得到了统一,我李密做一个孝子贤孙与做一个新朝的忠臣是二位一体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无疑是高明的说理方法,辞官的借口恰恰击中晋武帝的软肋,让对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问题2:李密这一招确实很厉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晋武帝没有退路。除此之外,李密还用了什么方法来打动晋武帝?
点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使用频次异常之高的称呼语“臣”字。文本中李密使用了27个“臣”字自称,这其实是在向晋武帝传递一个积极示好的信号:我虽然在亡国蜀汉做过官,但我并不留恋它;我做官,本来就是为了官运亨通,根本不在乎什么名节。我现在愿意对您俯首称臣,做您忠心耿耿的臣子。这种自我贬低的做法,不仅仅体现在“臣”字上,类似的词语还有“圣朝、伪朝、亡国贱俘、陛下、犬马、陨首、结草”等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打消晋武帝对李密的疑心,这种抬高对方、贬低自己、主动站队、表达忠心的措辞,无形之中也赢得了晋武帝的好感。
问题3:这确实体现了李密高妙的陈情说理策略,另外,李密在文中还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方案更是让晋武帝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方案是什么呢?
点拨:具体方案是先尽孝,后尽忠,等祖母百年之后再做官。这一方案不仅让晋武帝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而事实也是如此,在祖母去世后,李密真的兑现了自己对晋武帝的承诺。
(投影)“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晋书·李密传》
小结:不可否认,李密真诚地陈述衷情,在一定程度上打动了晋武帝。但晋武帝最终同意了李密的请求,倒不完全是因为其对祖母的诚挚孝心,而是李密拿捏准了晋武帝的心理,揣摩透了晋武帝的意图,运用了一定的言说策略取得的良好效果,是心理战的胜利。其实,从晋武帝的角度看,他倒也不一定非要李密出来做官。作为篡权建国的新朝国君,他心里比谁都清楚的是,征召像李密这样德行超群的蜀汉旧臣,确实能起到示范效应,可以给天下人做出一个求贤若渴姿态。从李密的角度看,他又何尝不明白晋武帝的本意,要自己拿出一个合作的态度,支持拥护晋武帝的统治,而非采取不合作甚至对抗新朝的态度。所以李密非常懂事地积极配合,在表文中自我贬低、自轻自贱,主动站队、积极示好,正面表达忠心。这样晋武帝完满地达到了目的,也就顺水推舟地成全了李密的孝心。据《华阳国志》记载:“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这样的待遇无疑是很高的。由此观之,一篇《陈情表》背后透视的是一场政治站队的角逐,而在这场角逐中,李密与晋武帝最终握手言和,达成了共识,实现了双赢。
设计思路:这一部分是此文的教学难点。如前所言,《陈情表》是一篇实用文,李密在文本中如何陈情,运用怎样的说理策略去打动对方,这是最有学习价值的内容。从知人论世的层面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李密最终打动晋武帝的,并不只是对祖母的一片孝心,而是李密在政治立场上的主动站队与忠心表白。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也是新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文本变形,体会效果
问题:如果我们把文本原来四个段落的顺序调整一下,即将原文第一段放在第三段后,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体会一下,晋武帝读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点拨:在如何陈情的环节,我们梳理出了李密成功说服晋武帝的两大利器: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李密遵循先情后理、先感性后理性的顺序,先在情感上软化、感化晋武帝,以博得他的同情;后从理性的层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晋武帝言穷词尽,又主动站队,表达忠心,从而顺利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变形后的文本层次,呈现出先理后情的顺序,这在晋武帝看来,一开篇就说理,显得突兀、不自然,并且有露骨的阿谀奉承的嫌疑。“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方针一下子就被放大了,显得格外醒目,在多疑的晋武帝看来,李密多少有点心怀不满,甚至有讥讽新朝的意味。这样后面悲苦身世和祖母百病缠身、日薄西山凄凉晚景的叙述,在晋武帝的眼中多多少少就显得矫情,甚至是夸大其词为达目的刻意而为的。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李密的愿望非但不能达成,甚至可能有牢狱之灾。由此看来,原文先情后理的层次也是李密精心的构思。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是从篇章结构的层面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再次体会李密陈情说理的智慧和才情。从理论上说,表达诉求无外乎情理两端,孰先孰后似无必然成规;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往往是先情后理比先理后情更能打动人心达成目的,因为先在情感上与对方同频共振,心理上取得了对方的认同,后面的说理和提出诉求就成功了一半,没有心理戒备的交流往往是成功且愉悦的。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问题: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或建议,这需要一定的技巧。试分析《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劝说樊於期将军的一段话,尝试总结一下荆轲与李密在陈情说理方面的异同。
(投影)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点拨:荆轲劝说樊於期献出首级的策略是:激之以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李密陈情说理的策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我贬低、自轻自贱——主动站队、表达忠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提出方案。两种陈述策略同中有异。
设计思路: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学以致用。选择《荆轲刺秦王》中的例子,一可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文言文,二可训练学生的求同寻异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五、布置作业
1.请以文言文的形式,替晋武帝给李密写一个阅读表文之后的批语。要求:切合交际双方的身份,遵循传递信息的交际目的,语言流畅,100字左右。
2.请反复诵读文章,背诵全文。
六、教学反思
教完《陈情表》,如果我们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了解了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这样的回答虽然不能算错,但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对高中生来说,课堂上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亦即止步于学习文本内容,无视让学生懂得文本是“怎么写的”以及“为何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等内容,这样的课堂很难说是达标的。
鉴于此,在本设计中笔者紧扣《陈情表》的文体特征,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版块(可以根据学情需要调整顺序),难点放在解读“如何陈情”上,这应该是抓住了文本核心教学内容。另外,教学中笔者避免将“言”与“文”分离开来,力求做到“言”“文”共融共生。最后,笔者感悟最深的是,要想提高常态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教者要尊重学情和文体特征,将以学定教和依体施教落到实處,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语文性和专业性。
本设计作为一家之言,缺陷难免,但笔者愿意以此作为语文教学自省和自觉的新起点,并孜孜以求。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