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脉搏,测查关键能力
2020-12-28唐惠忠
唐惠忠
2020年高考,全国各省市8套语文卷共采用了11道作文题,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这5道题均为材料作文,命题紧贴时代精神,积极回应了时代性的重大事件,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巧妙传递了当下社会普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命题注重对考生关键性语文能力的考查,体现出导向性、公平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既为考生提供了充足的表达空间,又确保每位考生从题目中直接获取的信息基本一致,没有偏向性。
一、全国Ⅰ卷作文题:发掘文化资源,促进品德修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一)材料解读
1.“春秋时期……为‘春秋五霸之首。”
该部分概述了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相与及行事。齐桓公的表现包括“装死逃脱”“重用管仲”“成就霸业”;管仲的表现主要是“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接受“桓公重用”而大显身手;而鲍叔的德行更为显明,其行为包括劝谏桓公重用曾经的对手并“甘居其下”等。
2.“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里列举孔子与司马迁的评论,前者突出“管仲之力”,这是在赞管仲的能力出众;后者强调“天下……多鲍叔能知人也”,称颂的是鲍叔的知人之明。
(二)任务指令解读
1.内容任务。“围绕上述材料”,就要紧扣命题材料,不能旁逸斜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的)感触”,则是明确了评议对象(三选一)。
2.思维任务。“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感受、思考的对象是材料,其内容是材料介绍的三个人物。当然,不宜就人论人,而应重点谈其品行的现实意义以及对自我的启迪。“感触最深”的“最”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个“最”,最好能运用比较思维。
3.对象任务。“任务指令”中的“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意味着听讲对象是“本班同学”。“同学”是“我”的同龄人,而且还要考虑到“本班同学”这一特定的身份,注意语言得体端正。
4.文体任务——“发言稿”。要让听众接受发言人的观点,文章就必须有明确的论点,有较为严密的逻辑,还要符合发言稿的语体和格式要求。
(三)写作角度和立意
这是一道多头型材料作文题,话头有三个,要求考生在三位历史人物中作出选择,这一行为本就包含了对三人的认知和评判。通常来说,写“鲍叔”是首選,因其具有识人的慧眼与“甘居其下”的度量,我们不妨以鲍叔不争名利为由头,联系当下现实,集中谈为人处世的公心与私心问题;次选“齐桓公”,因其不计前嫌的胸襟值得褒奖(有大局观,一切为了齐国兴盛),当初“装死逃脱”的隐忍也值得称赏;如果选择评“管仲”,则可点赞其能识时务而知变通、不辜负明主信任等。
那么,三者之间有没有共通的联结点呢?应该说,如果立足整体来审视材料,这则材料呈现的就是如何对待人才的主题。假如说管仲是人才,那么齐桓公不仅自己是人才,还善用人才,是能够驾驭人才的奇才。鲍叔也不仅仅是个人才,还是识人并甘居其后的贤才,既明识了齐桓公之才,还对自己有清晰客观的认识,认识到自己才不如人。
二、全国Ⅱ卷作文题:拓展国际视野,写好时代答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道题提供的材料,既有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言,又有今年抗疫期间国外给中国捐赠物资、中国对外捐助时同声共气的暖心标语,可谓内容丰富。值得注意的是,三段文字基本呈现“总——分”的关系。在写作情境上,有机设置了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演讲的场景,主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要求具体而相对明确,有利于考生在较短时间内确定好写作方向和主旨——必须重点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青年应承担的责任,表达面对疫情携手互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构思作文时,首先需要深入品读与考题有关的言论的意蕴,如“视人之国”语出《墨子·兼爱中》,其大意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自己之身。这句话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它与孔子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内涵一致,且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相吻合,还与“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主题中的“携手同一世界”构成前后呼应。至于“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的比喻,流传就更为广泛。据此,可在文中着力呼吁国际社会团结起来,凝心聚力抵抗疫情,开创美好未来。
其次,该题看起来好写,其实不好写,有话可说但容易写得空洞。怎么办呢?凭着问题意识找到一个明确的批驳点,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可批评“中国病毒论”这样的“甩锅”行为,可以驳斥那种对别人的灾难幸灾乐祸的思维,以及认为可以独善其身的想法。事实上,面对宏大的主题,我们需要找到“一滴水”那样实实在在的现象、事件作为映射点,借助“一滴水”映照出“阳光”来。
另外需注意的是:其一,应突出演讲稿的文体特征,要多用口语,要有现场感和情境感。其二,务必精心选材。关于抗疫的论据,考生可能准备较多,但只有符合“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一主题的才能被选用。如果不能体现“携手同一世界”的理念,那就不能用;如果不是有关青年的,那也不能用。
三、全国Ⅲ卷作文题:深入探究,提升批判性思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全国Ⅲ卷作文题在情境设计上与去年的“毕业前”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并不是出现在材料里,而是在任务中,明确为“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相较去年的聚焦教师品质,对他人进行“外观”,今年是一次全面的“反观”,指向认识与规划自我。这个反观不是盲目的,是以“他人”“世界”等为“镜”的,這样的“反观”,将开启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思考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正确建立起“我”与“他人”“世界”联系的思维过程。
(一)读懂文题材料,明确任务指令
首先,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次,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最后,写作任务把学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
(二)选好写作角度,精准立意选材
所谓“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主要指一个人的自我反思与塑造,反思、塑造的内容涵盖了“‘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重点是“如何”,意味着论述重点应放在“怎么样”即对策的探讨上。以下角度可供参考:
1.“为自己画好像”必须寻找各种“镜子”并借助它们来审视自己。
2.“为自己画好像”必须尝试着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一系列问题。
3“.为自己画好像”需要时刻反躬自问,即古人倡导的“吾日三省吾身”。
4.“为自己画好像”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不是成功来得不够快,而是平时对自己不够狠。
5.“为自己画好像”需要铭记“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并且让自己“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
写作角度明确后,考生还应深入思考如何选材、怎样拓展的问题。以“‘为自己画好像必须寻找各种“镜子”并借助它们来审视自己”来说,假如由此入题,选择什么样的“他人”为镜,“他人”与“世界”映照出怎样的“我”,这两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在2020年,哪些人可以成为“我”的“镜”中值得关注的“他人”?他们的哪些精神品质是在现在、未来都可以不断地提醒“我”并且帮助“我”修正自我的?这些就是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用心感悟的。
四、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一道作文题的材料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段总体展现疫情面前国家和人民的态度、行动,可算作文题的大情境;第二段主要从家庭、娱乐及体育场所、政务办理、学校及公共场所等层面谈防疫拉开了人们的物理空间距离;第三段主要从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等六类人群角度谈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距离与联系”相对立但并不矛盾,这就让材料内部有了思辨的张力。在具体写作时,一定要学会“三思”:由事思理,由果思因,由难思解。由事思理,要求考生理清材料三段文字的逻辑关系,明白命题人这样组合的用意;由果思因,要求考生能从材料中探求出“人们的物理距离何以加大”“何以随着正能量的传递而使国家和人民、人民与人民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由难思解,则要求考生递进一层,思考由此引发的面对灾难的方法、策略问题。
该作文题指令明确。“请综合以上材料”,是告诉考生要有整体思维,要把材料大情境和分述的两类真实情境整合起来审题立意;“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是告诉考生写作的限定范围与行文主旨,范围被限定在“疫情中”这一特定时间段,主旨则要谈及防疫、抗疫时人们是凭借什么力量、通过什么方式在物理空间加大的背景下守望相助的。
以下角度可供参考:1.疫情是一堂思政课,它让我们懂得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的道理。可以说,正是部分国人的奉献与牺牲缩短了人们的心灵距离,增进了民众精神层面的联系,使空间阻隔不再重要,使我们在病毒面前毫不畏惧,众志成城抗击疫情。2.“拉开距离”源于“制度优势”,也源于“生命意识与自律精神”,“密切联系”则更彰显了“命运与共,勠力同心”这一理念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五、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感受中国文化,凸显价值凝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题目中提到《中华地名》这一虚拟的节目,而在现实中却有由中宣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为切入点,生动地展现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抒发对大地的依赖、对文明的崇敬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可以说是对“文化自信”这一厚重主题的创新性回答。
新高考Ⅱ卷的文体规定为“主持词”(且在“要求”中强调了需注意“切合身份”),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其特点在于注重交流性,行文表达富于感召力。
(一)材料审读
材料中的“读万卷书……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点明了考生所写主持词的内容来源:读书与行路。后面的“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则提供了两种入题方向,前者适合写成散文、议论文,后者适宜写成叙事文。
(二)立意突破
1.展示自身对地名价值的深度理解。
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用古建筑界的泰斗罗哲文先生的话说,就是“世界独一无二,堪称国之瑰宝”。考生可在文中阐明: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
2.另觅其他切入角度。
题目本身已列举了一些入题角度,但仅仅是一种提示,另觅其他入题点是更佳的选择。比如,可以从“地名与语言文化(包括地名中的文言词语、方言词汇、少数民族语汇等)”“地名与诗词歌赋”等层面来阐释“弘扬地名遗产,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可以评判“改地名”的利弊得失。如辩证地指出地名并非一成不变,历史上随着改朝换代抑或辖区的调整,地名总是产生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因时、因地、因区划而变更的,而且更改的地名仍旧内蕴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而在当下,认真了解当地文化的历史源流,真切倾听群众对地名规范的意见建议,实事求是地标注地名,进而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才是地名整顿与保护的应有之义。
此外,还可讨论“洋地名”的使用问题。有人说,改“洋地名”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知名度”。然而,历史沿袭下来的地名看似带有“乡土味儿”,但正是在这种“乡土味儿”中镌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乃至独特的烟雨沧桑与人文精神。因此,“洋地名”的背后,恰恰暴露出部分人追风赶潮的浮躁心理,也顯露着一种忘本逐利的畸形政绩观和浅薄文化观。对于“洋地名”,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审慎使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