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丽萍 载梦出发,桃李芬芳

2020-12-28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特级教师学校语文

扬帆起航:“应该”制定的高起点

1987年的夏末初秋,刘丽萍走进了那栋1935年建成的厚厚的老建筑——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如愿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刚到学校,刘丽萍就与骨干教师鞠梦贤配班,她教语文,鞠老师教数学兼班主任。当时,鞠老师正处在评选特级教师的关键时刻,刘丽萍除了教语文还要协助她做班主任工作。因此,她几乎整天都呆在教室里,时刻和学生在一起,也比别人更快地熟悉了学生和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

“在我的印象中,鞠老师的工作状态用‘亢奋这个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刘丽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看她上课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学生的情绪全在她的掌控之中。”刘丽萍看到鞠老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投向学生的眼神里满满都是爱。这一切在一个年轻老师的心里泛起阵阵涟漪,刘丽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教学工作就应该是这样做的,教师就应该是这样当的。正是这看似简单、要求却并不低的“应该”,为刘丽萍的教师生涯定了一个高起点。

从这样的“应该”出发,刘丽萍时时刻刻都做着自己认为“应该”的事情。每天早上,刘丽萍总是最早到教室的那个人,打扫卫生,画班级的黑板报,布置作业展览,带学生打扫担当区,课余时间全部忙于钻研教材、读教师参考书、批改作业、写教案……“那时候,似乎是不知道累。”刘丽萍说。

当时的教案要求用钢笔手写,学校统一发了16开的教案本,别的老师每学期能用一本到一本半,刘丽萍要用三本。当年分管教学的孙淑清校长在全校业务学习时,还特别称赞刘丽萍的教案,说她写得工整、详细,还举例说《长城》这课仅一课时的教案就写了满满六页。

这样的赞扬让刘丽萍更坚定了心中那个“应该”的标准。不久,鞠老师评上特级教师的消息传来,大家都为她高兴。鞠老师说,成为特级教师是很多优秀教师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现在自己终于达到了。看着鞠老师一如既往快乐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作为学校每天与她接触得最多的人,刘丽萍不禁想:特级教师的目标虽然很高很高,但是,身边这个自己如此熟悉的人不是达到了吗?就像她这样做,只要努力,自己也能行。

就这样,从每一个“应该”做起,刘丽萍成为特级教师的梦想正式扬帆起航。

砥砺前行:装满自己的“一桶水”

刘丽萍记得,当年特别流行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先有一桶水。这让她常常思考:我的那个桶装满了吗?我应该有一个多大的桶呢?

要想装满自己的桶,唯有不断学习。那段时间,只要有闲暇时间,刘丽萍一定是在读书。她阅读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重点记录了和语文教学有关的理论和教学片段。学校的图书室、附近的书店都是她经常去的地方。“越是学习越觉得自己学识的浅薄,中师四年专业学习的积累远远不够。”刘丽萍感叹。为此,她刚工作两个月就报名参加了全国自学考试,从大专、本科,到东北师大的研究生课程班,一一通关。她直言,这样做的好处是强迫着自己做系统学习,让自己始终保持开放的、有弹性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考试形式也督促着刘丽萍经常在下班后和学校里的几个年轻老师聚在一起备考,大家你追我赶,劲头十足。

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再好的理论、观念也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刘丽萍深知,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实现快速成长,自己学历起点不高,智力平平,只能要求自己埋头前进,争取每天的自我超越。

通过不断的充实,刘丽萍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并且开始参与学校所承担的一些教研课题。她說:“参与教科研需要掌握更多的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还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教改信息。除了参与课题研究,在平时还要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思考、倾听、感受和欣赏研究的重要对象,我们称这为日常的科研,这两种科研共同在为我实现梦想助力。”

1992年,学校旧校舍的拆除和新校舍的建设同时进行。刘丽萍和老师们站在操场一角,远远看着老校舍被爆破拆除的滚滚灰尘,憧憬着学校崭新的模样。年末,新校舍建成启用,刘丽萍也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大赛季。

现在回想起来,刘丽萍已记不得参加了多少场比赛,上了多少次公开课。但依然能记起来课上的一些细节。对教师职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上公开课是一件非常“磨人”的事,用刘丽萍的话说,课与她相互打磨着:课前的冥思苦想,课中的现场发挥,课后的深入反思——这就像蚌育珍珠的过程,过程痛苦难以言说,但这样“磨”中的苦和累恰恰是那深刻而持久的快乐,生成了最后莹润的大珍珠。

不断学习、深入教研、持续赛课,渐渐地,刘丽萍“桶”里的水越装越多,她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梦想花开:在幸福中再出发

从踏上讲台开始,到最初那个梦想的目的地,刘丽萍走了20年。

在2007年的特级教师评选中,刘丽萍获得了总成绩第一名。她从一名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成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从初登讲台的二级教师到正高级教师,从各学科组长到教学副校长,从二十几岁获得长春市教学新秀,到不惑之年成为特级教师,她说,一路的成长有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上长期的磨练、辛勤的耕耘、集体的支持和命运的眷顾,“这一路上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学校的领导、身边的同事以及家人的支持,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

2018年,刘丽萍在专业发展路上更进一步,入选国家级培训项目序列中最高端的教师培训项目——成为教育部首期“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班的学员,她也是吉林省小学教师中入选该项目的唯一一人,将在培养基地西南大学接受为期三年的培养。

其中,让刘丽萍印象深刻的是在领航工程启动仪式之后参加的“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这次活动让她开始认真阅读《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并作为学员代表到北师大作了学习分享。“在经典学习中,我为自己点亮了一盏心灯。”刘丽萍说。

而在培养基地西南大学的学习,则让刘丽萍的教师生涯再一次取得突破与飞跃。她介绍:“我们在西南大学进行过多次集中学习,学校为我们配备了高端导师,准备了丰富详实的培训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特别是陈时见校长多次亲临授课和指导,张学斌院长和李世讴院长的全程关注、导师董小玉的悉心指点,以及教师教育学院老师们的热情服务都让我倍感温暖。”

学习之外,让刘丽萍感动的还有西南大学一群实实在在做研究的教授们,自己的理论导师董小玉教授,以及张诗亚教授、赵伶俐教授、宋乃庆教授等都让她印象深刻。她回忆起和董老师见面的情景时说:“第一次跟董老师见面是在晚上,我们分手之后是晚上十一点,她还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董老师这样的年纪还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状态,让我深刻反思自己,时间用在哪收获就在哪。”

校园的学习与导师的关怀让刘丽萍常有重做学生的幸福感。“在这种幸福里,我重新梳理了教育路上的点点滴滴,并思考对自己教育主张的提炼。这样的梳理和思考对我来说意味着重新出发,是一个新的开始。”刘丽萍说。

本刊记者:工作室研究主题为“文·化·人”,有什么具体含义呢?

刘丽萍:“文·化·人”是以文化人的简称。“文”字有文字、文章、文献、文德等诸多含义,我们只取语文之意,即适用于小学的教材、文章与文字。“化”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是两个人,一个正立的人,一个倒立的人,所以化的本意就是把倒立的人转化为正立的人。“化”的引申义就是转化,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等,我们只取教化、感染与影响之意。同时,文和人之间的化字当为责任、方法,是本主题研究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师者价值之所在。化即是教育,是文与人之间老师的存在。“人”是万物灵长,虽有生物人、社会人、自然人、个体、群体之分,我们只取个体学生和群体学生,学生是以文化人中化育的主體和目标。

综上所述,工作室的主题“文·化·人”就是以小学语文学科所涉及内容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文字、文章、文道,教化、感化和影响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成为国家、社会和民族认同的公民,以实现语文的学科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本刊记者:对于工作室接下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刘丽萍:在工作室的建设上,我们制定了几大内容主题,包括以经典共读提高文化素养、以课题研究引领学科发展、以教学研究打造精品课例、以专题深研生成共享微课程、以帮扶结对促进均衡发展。工作室每个成员都有一个任务清单,以上几大内容都包含在内。

具体来讲,我们要在一年内完成《论语》初读,同时成员结合任务分工,开发优秀课例和师培课程,依托领航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所在区域带徒弟、做导师,发挥辐射作用,争取尽快组建所在区域层级的名师工作室,以“文·化·人”为旗帜,两年内实现联动教研,发挥领航作用。

猜你喜欢

特级教师学校语文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学校推介
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语文书
特级教师评选起到了激励作用吗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