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志勇:转身,继续追梦

2020-12-28余麗柃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0年2期

余麗柃

从1985年大学毕业,张志勇就注定一生与教育结缘。大学期间学习的中文和教育两个系的基础课程,为张志勇后来的教育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一路走来,张志勇做过教育研究、教育宣传、教育行政,在教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教育督导制度创新、基础教育改革、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考试招生改革等多个领域,用他自己的话说,“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可以做的、能够做的一切。”

关键词:课程教师要敢于“扔掉”专家课程

2019年11月2日,张志勇受邀参加了在安宁举行的一个教育论坛,并做了主旨演讲。演讲伊始,他首次公开了自己的新身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此前,张志勇在山东教育领域工作了34年,从一开始做教育研究到教育宣传,再到教育行政,走过了34年的教育工作历程,心中始终怀揣着做老师的梦想,这也是他当年大学选择读师范教育的目的。如今,到高校去当老师、到高校去做教育研究、到高校去做教育改革决策,张志勇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能以教师的身份分享他对教育的一些认识和看法,让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些年来,张志勇一直关注着基础教育领域,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也对新课改保持着一份冷静观察和独特思考。他认为,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始终存在着一种错位现象,即课程专家们一直在强调课程改革,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而广大一线教师则强调课堂教学改革,认为课堂教学是改革的主渠道。两者除了在理念层面有所交集外,事实上则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两张皮”。

“我始终认为,没有课程观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没有灵魂的改革。究其原因,就是要推动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张志勇说,教育的价值选择与确认,是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课程观,才能解决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问题。

张志勇把课程的存在分为4种表现形态,即专家课程、教师课程、师生课程和评价课程,它们构成了一条教书育人的“课程链”。他表示,从整体上看,许多教师还存有对专家课程的一种崇拜状态,不敢重组专家课程,而重组专家课程才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关键。

当前,很多学校的课程改革不痛不痒,存在着“戴着镣铐跳舞”的现象。“说到底,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没有把教师预设课程、师生建构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张志勇一语中的,每個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当教师敢于扔掉专家编写的教材时,敢于根据课程标准开发自己的教学资源时,我们的教育才会迎来春天。

关键词:人工智能呼唤人机融合的新教育时代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颠覆式的变化。人工智能、远程教学、3D打印、翻转课堂、AI技术甚至物联网等直接让教与学在时间跟空间上更加灵活多样。

新技术的出现与运用,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科技的助推下,全世界都在探索教育变革。张志勇谈到,机器是人类的工具,人工智能时代要重新定位人类教育的根本任务。他进一步解释,必须警惕科技给教育带来的不利因素,不能损害儿童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更不能奴役儿童的发展。

“教育进入‘人+机器时代,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张志勇表示,这种人机融合教育,需要重构人和机器的关系,建立人机融合的教育新业态。

采访中,我们提出了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机器人能取代教师吗?对此,张志勇回答:“科技进入教育领域,从根本上说,是更好地赋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取代教师的工作。教师职业的本质不是传承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健康的情感、社会性成熟。”有研究数据表明,教师这个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仅为0.4%,这一数据也恰好印证了这样的观点。

“事实上,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教育技术革命,都是对人类教育生产力的解放。”张志勇认为,“人+机器”时代,意味着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我们深切地呼唤这种人机融合的新教育时代到来!

在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的学校,不难看到机器自动批改试卷,并为学生量身定制“错题集”;理化生实验课上,智慧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们在教研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精准的查漏补缺;管理中,学校在食堂使用摄像头“刷脸”,选餐、取餐、用餐一体化服务,整体节约时间10分钟以上……“未来学校要大力推进‘去人工化,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凡是机器能干的,都要交给机器去做,这是未来学校智能化的必然要求。”张志勇说。

正如李开复先生所说:“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或教育技术本身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体现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幸福。”

关键词:德育有大德才有大智慧

张志勇曾多次强调:“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我坚持德育第一论。”

重德厚德,离不开最初的家庭教育,张志勇的母亲从小就为他种下了“德”的“种子”。张志勇小时候,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劳作,一年到头忙碌却依旧食不果腹。因此,张志勇儿时最深的记忆便是“穷”。

那时候,村里平时吃的喝的,基本上顿顿都是“地瓜宴”。那时的地瓜,不像现在的地瓜,又干又面,吃的时间长了,人的胃部都会发烧,吐酸水。“有一年春节,眼看要过年了,可家里还没有钱买几斤白面吃饺子。没有办法,老父亲不得不硬着头皮,到大队会计家借了20斤白面。”张志勇回忆道。

俗话说,人穷志短。但张志勇的母亲教育他们兄弟几个:“人穷志不能短,要活出个人样来。”父亲给家里的孩子们取名为“志勇刚强”。无不透露着老人最朴实的心愿:要让孩子们做有志气的人。

有志还要有德,德不立,行不远。张志勇在教育工作中也一直关注着学校德育的发展。他认为,德育就是育德,而德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引领受教育者认同并践行社会道德价值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德育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和践行。“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我认为真正的育德过程就不会发生。”张志勇说。

“德育课程是基于人生实践的生命价值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应该是一门引领人走向幸福的科学。”张志勇说。陶行知当年说过,“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套用这句话,张志勇认为人生只为幸福来。因此,德育就是要引导孩子们不断地去认知、体验和内化人生的价值,这才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

张志勇在研究创新教育时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叫作“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它强调了德性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他为我们介绍了英国教育战略学者巴伯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课程公式:WE=E(K+T+L),其中WE表示良好的教育,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L代表领导才能,E代表道德品质。“可以看出,将括号里的三者加起来还不够,最关键的还需要道德品质驾驭他们。”张志勇说。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需要理解和宽容

作为一名教师,张志勇是教育者,也是家长。

从很早开始张志勇就关注家庭教育。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要当好这个老师,真正做到懂孩子、会爱孩子、会教育孩子,并不容易。“真正爱孩子是尊重孩子,要知道自己孩子的长和短,要知道教育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方法和科学的。”张志勇说。

他发现,家长们爱孩子很容易,但爱孩子也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在与孩子的交往中,父母需要放弃自己教育的“至高权”“优越权”,在生活、学习和教育中,把孩子当作具有平等地位的“伙伴”。

尤其是当家长因为管教孩子而产生冲动情绪或者做了一些后悔的事后,往往都“拉不下脸”去和孩子说一声抱歉,“但有时候,我们欠缺的可能恰巧就是这些。”张志勇说。

有一年国庆假期晚上11点多,张志勇看到儿子看电影,有点不高兴:“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觉,关掉,快睡觉去!”他用强硬的态度说完后就回房间了,儿子很给面子地把电脑关掉睡觉去了。

回房后,张志勇躺在床上开始反思:我刚才的态度是不是不太好?是不是应该让孩子看完?真想起来给孩子道个歉,哎,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儿子还没起床,张志勇走到儿子床边,正式道歉:“我昨天晚上的态度不好,我并不是反对你看电影,我知道你现在高中学习很紧张、很辛苦,需要调节。但是又怕你光顾着看电影,控制不住自己。你还是个孩子,控制能力还弱。只要你好好地控制自己,必要时看看电影,也是完全可以的。”儿子说:“老爸,没有什么,我知道你的意思。”

中午,当张志勇从工作室回来时,妻子说,儿子一动也没动,还坐在自己的写字台上学习。见此情景,一丝微笑轻轻掠过张志勇的面颊,他再一次笃定——教育真的需要理解与宽容,尤其是家庭教育。

人物专访

本刊記者:当老师很辛苦,需要承受非常多的压力和挑战,也有很多老师因此陷入了职业发展的倦怠中。您认为,如何才能让老师找回职业幸福感呢?

张志勇:走到老师们中间,常常有人唉声叹气,说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我从来不承认存在什么职业倦怠,我只认为存在人的生命倦怠。一位教师职业倦怠了,他职业生活的灵性也就从此凋零了。要唤醒教师的生命活力,永葆教育之青春与活力,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只有永葆一颗教育的好奇之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探究儿童生命成长的奥秘!

如何探索儿童生命成长的奥秘呢?

一是探索儿童德性成长的奥秘。老师要千方百计地去探知儿童在道德发育上的优势,以此来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并为儿童自己的人生引航。

二是探索儿童学科学习的奥秘。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喜欢的学科。在儿童寻找自己喜欢的学科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引领、指导和帮助,特别是要不断地给予儿童相应的高峰学习体验的机会。

三是善于探索儿童指尖上的奥秘。一个人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心灵上,更表现在动手操作上。老师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动手智慧,反过来,动手智慧会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四是探索儿童身体成长的奥秘。老师要善于引发和培育儿童的运动智慧。

五是探索儿童艺术爱好的奥秘。艺术作为儿童的生活方式,不仅影响儿童生活的品味和质量,而且影响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老师应该竭尽全力去培育和发展儿童喜欢的艺术领域和表现方式。

一个老师要永葆对教育的好奇之心,没有别的灵丹妙药,只有不断发现儿童成长背后的奥秘,而汇集和表征这个奥秘的最佳载体就是儿童成长个案。当一个老师,一旦积累了几十个、上百个真正有价值的儿童成长个案之后,你就会不断发现儿童成长的真正奥秘,你就会不断获得分享儿童生命成长的幸福的机会,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

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差别,无非就是优秀教师积累和探究的儿童成长个案比一般教师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