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2020-12-28黄爽马若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互联网+互联网

黄爽 马若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新兴的技术手段在改变社会生活面貌的同时,也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轮新的变革。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其信息素养对于促进“互联网+”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新跨越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教育可从一体化培训体系的构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有利外部环境的营造三个方面探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5-0004-04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资助课题“河北省小学城乡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研究”(课题编号:1904353)系列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逐渐加深,并不断创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在“互联网+”为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教育领域的新一轮变革悄然兴起。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改革的内生动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而推动这一融合的主体则是教师。与此同时,互联网新科技领域的异军突起,既为教育信息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作为教育改革、教学实践、学科教研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信息素养对于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促进“互联网+”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新跨越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及提升路径,不仅有助于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而且对教育信息化转换升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

教师信息素养来源于公民信息素养。公民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由保罗·车可斯基(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于1974年提出,它指的是“人利用信息和技术解决问题的技能”。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又对公民信息素养赋予了新的内涵,即除信息技术应用外,还包含主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遵守有关伦理道德的约束等内容。因此,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入,信息素养不仅会成为衡量公民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且会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生存技能。

在此背景下,教师作为具有特殊行业属性的一种职业,其信息素养体现着特有的专业属性和职业特性,即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为主要目标,以实现学生成长和自我成长为内在要求,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最终理想。因此,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其信息素养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且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教师信息素养不再仅仅局限于制作PPT和使用电子白板,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深刻的变革。

(一)教师信息知识

教师信息知识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它指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广泛了解和及时更新,以及对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及应用。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不仅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越来越深入,而且新的信息技术类型和手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丰富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库,提高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速度,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最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和形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互联网+”对教师信息知识的变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拓宽了教师信息知识的获取途径,二是丰富了信息知识内容。具体表现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主要依托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且通过在线公开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自我技能提升。与此同时,“互联网+”突破了沿用多年的传统信息技术手段,让PPT、电子白板等技术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并在以共享知识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共享平台的日渐开放,以及Prezi、Authorware等多媒体展示软件的推广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不再是某些特定人群的专利,它也为教师获取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创造了更为开放的平台,为教育教学的各环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教师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认识、兴趣、动机、需求和理念等,它包括认识信息与个人、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明确自身对信息的独特需求以及对信息价值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等等。因此,从专业特殊性角度出发,教师信息素养应关注其特殊的职业属性,并明确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是为了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除此之外,教师信念作为教师的内在心理状态和思想行为取向,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师也应当顺应时代,主动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一方面应把互联网思维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应坚定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信心。此外,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而且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同时,教师需在课堂中创设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为导向,凭借项目型和研究型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面对“互联网+”的浪潮,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在運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提高学习灵活应用程度的同时,朝着教育改革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步步迈进。

(三)教师信息能力

教师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技术进行获取甄别、管理应用、评价反馈、研究创新的能力。教师信息能力既包括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硬能力”,也包括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软能力”。“互联网+”不仅丰富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拓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场景和范围,而且对教师在信息筛选、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师自我成长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当今知识爆炸的背景下,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如何从中选择切合教学主题和场景的信息元素、提高对纷繁复杂信息的甄别能力,是“互联网+”时代对教师信息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因为信息技术和任何一门学科相结合都能擦出智慧的火花,而如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学科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处理手段,则考验着教师的信息能力。其次,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信息能力的构建应从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两个维度发力。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时,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及学生接受能力,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手段。同时,依托于共享平台和移动终端,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可通过创设教学任务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探究的氛围,从而以学习方式的转变支持教学方式的变革。最后,为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锻造深厚的职业能力,教师应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和范围,力求在教育科研、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变革方面取得突破。

(四)教师信息伦理

教师信息伦理是指教师在获取、使用、生成、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遵守有关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遵守信息伦理道德需要教师做到三点。一是尊重知识产权。即正确区分商品软件和自由软件,不非法获取盗版软件和产权不明的信息资源。二是遵守网络文明规范和职业道德。即在微信群、QQ群、公众号或其他网络平台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传播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网络内容,提高对学生重要信息的保密意识。三是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日常干预。即提高对网络暴力的敏锐度,及时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既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带来了变革的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绝非数日之功,而是需要多方参与、多管齐下。

(一)打造一体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体系

2013年至2017年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不仅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卓有成效,而且在培训效果评价、培训资源、应用模式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同时,这项“能力提升工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校本研修与培训缺乏关联;教师学习缺乏激励机制;课程资源无法关照个性需求;发展测评未能有效落实;行政政策的推动力不足等。因此,我们应该如何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新一轮能力提升工程的最大作用,使其成为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发力。

一方面,可为教师培训提供系统的提升方案。以往,教师通常会脱离学校环境去参加短期培训,但回到学校后,常常会出现无法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因此,在组织教师有关信息化技能提升培训时,要具体分析校长和教师所处的实际环境,应对人员、资源、评价方式、培训形式等进行整合,提供系统化的培训方案。另一方面,可强化将职前师范生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有机衔接。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多阶段、多侧面的演进过程。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学校可以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导师引领等方面与职后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进行有机衔接。这对形成教师职前职后交互渗透,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相整合的能力

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彰显自身能力素质的重要平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应蕴含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之中。教师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信念,是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整合信息技术的程度、方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不少教师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还处于受制于外部压力而迫不得已使用的阶段。究竟应如何帮助教师重塑及改变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信念和态度、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堂教學中,教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需要处理好信息技术的本质、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者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应充分考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通过网络获取教学资源时,应从储备式向即时性转变。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库和技能库,冲抵遗忘规律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损耗。因此,大容量的课程数据库和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能够有效满足教师即时性学习的需求,并有望成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课程开发的新思路。

(三)营造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外部条件

首先,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会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正常应用信息技术的决定因素,同时,它也影响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空间。多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大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目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有些乡村或偏远地区的学校还没有实现网络覆盖,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因此,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改善偏远地区学校网络覆盖情况,便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指明了方向。2019年3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对新一轮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的目标、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细化有关内容,在国家培训外,开展适合本地实际的专项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此外,学校领导应结合本校的发展目标和特色,结合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开展切合学校实际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专题研修。最后,学校应营造有利于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整体氛围。校长对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关注,能坚定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信心。因此,营造交流互助的氛围,让教师在日常研修和集体备课中愿意讨论信息技术,可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志贤.面向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13,(08).

[2]桑国元,董艳.论“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1).

[3]孙汉群.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

[4]闫寒冰,苗冬玲,单俊豪,魏非,任友群.“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向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9,(01).

[5]马欣研,朱益明,薛峰.教师信息素养分析框架构建与应用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03).

[6]王轶,石纬林,崔艳辉.“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3).

[7]王龚.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8]桑国元,董艳.论“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1).

[9]张进良,李保臻.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互联网+互联网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