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中积极情感培养研究

2020-12-28肖城章淑敏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8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体育教学高校

肖城 章淑敏

【摘要】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对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积极情感培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主张教学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术领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认知加工和交流的同时,也总伴随着情感体验和传递,通过情感来感化教学,教学是一个情感和认知相互交融的过程。在最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情感的培养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既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感。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积极情感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为我国今后高校体育教学中积极情感的培养与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共生理论  高校  体育教学  情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8-0099-02

1.“共生”意蕴的发展

共生(mutualism)是分内共生和外共生,首先,内共生是指一种生物生长在另一生物内;外共生则相反,它是生长的生物之外的生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共生理论已然被赋予了超出生物学领域的更加深刻的社会中。人类也是共生生物,在共生方面,我们人类也是相互帮助,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有利,彼此依靠。假如有一方离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无共生现状,地球上可能就不会存在活性物质。或许正是共生关系推动了这一切生物的进化。从历程角度来看,无论在哪个领域,共生理论在相关的科学领域中所影响的面积都是相当广泛的。利用共生现象的普遍性观点对待人与自然、社會、他人及其自身的关系,更加深刻地把握不同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以共生的理念促进人类社会的共生共荣。所以要想共生理论的发展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首先应了解其事物的本质以及其分析框架。

2.情感与积极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在主观上的体验,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在现实生活中,都会伴随着情感,它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这种反映是由客观事物而引起的,但客观事物并不直接决定人的情感。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就会引起肯定的、积极的情感。积极情感:是指正向的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庆幸等。人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情知合一的高级动物,积极情感就是鼓励人们上进,激励人为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支柱,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之源。反之则会引起否定的或消极的情感。强烈而稳定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认识效果,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与想象力的发展。教学中强烈、稳定的情感是学生从事各种体育活动的巨大动力,不仅具有感染功能,使学生受到震动产生共鸣,而且能给学生以鼓舞,给学生信心和力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积极情感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进度的快慢,积极的情感对它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可使学生在“要他学”和“他要学”的状态下,努力克服在学习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从而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以及完成,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较快地熟练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而消极情感则会对学习行为产生阻碍作用,降低学生的运动能力,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可知,积极情感更有助于学习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轻易的情感体验会促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动作反应快,接受能力提高,并不断地处于临渴逢源的状态。好奇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兴趣,兴趣是始终伴随着积极情感体验的整个过程,离开了积极的情感,兴趣也就消失了。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消极的、被动的、缺乏灵魂的学习,因此,积极情感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关键性的作用。此外,积极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人的生理机能、意志努力等影响学生的活动,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4.培养积极情感的途径分析

4.1根据学生特点培养积极情感

4.1.1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积极情感

大学生一般在18-22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一阶段他们正处于青年阶段,是生命的“灵魂发育”年华,神经系统处于身体发育的领先地位,神经活动过程灵活性高,但不稳定,表现出活泼好动,充满朝气,而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凡是奇特的、矛盾的东西,能给予他们强烈刺激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活动中开展一些竞赛游戏,选择一些体育比赛和“达标”相结合的项目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积极情感。

4.1.2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积极情感

大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也是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由于成人感的建立,男孩大多数喜欢参加剧烈的对抗性的运动项目,以显示自己“男子汉”的体魄,因此,在选择课的内容、运动量时要注意:课的内容过于简单、运动量太小,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激发不起愉快的情绪,不利于技能的提高和意志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产生松懈情绪。但运动量过大或组织形式不当,又会对学生的健康起不良影响,学生会丧失信心,畏难退却,这样会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而女孩多喜欢参加运动量不太大的、柔韧性、协调性比较强,动作比较优美的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健美操、瑜伽、武术、羽毛球等之类的运动项目。

4.2根据体育运动和教学的特点培养积极情感

4.2.1优化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手段要灵活,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学手段,将枯燥的体育教学生动化,比如:在中长跑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耐力,可以采用变换和组织,如“8”字形跑、蛇形跑、螺旋形跑等。体育课练习场地一般都在体育场上,虽然环境较好,但比较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公路跑,越野跑等,经常改变练习的环境,还可以在体育场上设置一些障碍,如低栏、垫子、沙坑、标志竿等,使学生在跑的同时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锻炼的效果。

4.2.2利用规范化语言和优美的示范动作,培养积极情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以及适度的幽默可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情绪高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语言是连接教学内容的媒介和纽带,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富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形式,能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思想活跃、和谐的氛围,并感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动作则是语言的有力助手,教师通过正确、娴熟、优美的示范动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思维,以深刻形象的动作激发求知欲和刻意的模仿,使学生的好学心理由然而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动作的形态美、力度美和健康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足的心理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4.2.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积极情感

俗话说:“触景生情”,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在体育活动特定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因此,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必须安排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某种感受。通过场地设计的艺术性,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充分享受周围的美感,增加其练习的積极性。总之,优化教学环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加以合理安排,创设适应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境。

4.2.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积极情感

体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师生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对师生的交往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师生关系,都将有着重要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会通过对其交往活动的直接作用而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中对每个学生都抱有积极的热情、信赖的态度,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关爱时,他们就会感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情感。从而内心里会升腾出一种对老师的信赖与爱戴,由尊敬老师而转化为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也就积极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这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自己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教学中。

4.2.5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满足和稳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要多方引导启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获得成功的快感,增强对体育学习的自信,也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体育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实践是学生积极情感的源泉,也是教师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最终目的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合理地组织教学和体育活动,教师确定活动目标要适宜,成功体验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4.3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积极情感

有些学生由于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体育课只不过是进行简单的锻炼而已,就很难对体育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对他们加强教育,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在教学开始时就要讲清体育运动锻炼的价值,把体育教学同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效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体育教学增强体质,全面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专题报告、讲座、媒体等形式,教导学生真正了解体育的重要性,了解体育锻炼的功能、目的等,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并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体育教学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结语

在新时期,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在生理、心理上存在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课程的内容、目的、运动量、组织形式,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新课程改革目标,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情感教育不仅不过时,反而是一种积极向上且迫切的教学需求,高校体育教师应多反省自身教育情感的不足,从自身找问题的原因,多进行自我情感归因,避免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归因偏差,真正发挥积极情感教育作用,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课的内容、目的、运动量、组织形式,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而积极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和积极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斌,杨银.共生理论视域下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8-12-11.

作者简介:

章淑敏,女,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体育教学高校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