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分析
2020-12-28刘海燕王斌丽
刘海燕 王斌丽
【摘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新媒体时代的前进步伐。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与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为更好发挥思政教育价值与功能,完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分析思政教育现状,并提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8-0010-02
引言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高校学生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带来重要的影响。为此,必须及时更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良好的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机遇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4G、5G移动网络的出现,改变传统信息传递的方式。以移动互联设备为终端,进行线上的实时沟通与交流,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社交的主要方式。这种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更加丰富的渠道,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具有权威性。新媒体技术在继承传统媒体优势之上,进行传播方法的创新,成为社会中较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领地。不但是国家政策和重要方针的传播者,还是社会重大事件的解释者,奠定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工作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具有先进性。新媒体扩大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使信息接收时效性、准确性、安全性不断提升。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乐于接受这种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为思想教育工作创造全新的教育渠道,为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创造更多可能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中,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相较于媒体中包含的大量资源而言,高校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较少。且学生与教师存在年纪的差异,沟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中查找有关信息,一定程度上削弱思政教学的主导位置。同时,在学生出现学习困惑与问题时,能够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完成对问题的搜索,在借鉴他人解决问题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缩短问题的解决时间,提升问题的解决效率和质量。这种状况的出现会使学生减少与教师的沟通,教师不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导致思政教育内容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日益降低。另外,新媒体时代中手机和电脑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对于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还较弱,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出现思想偏差。部分学生盲目追求网络中的异质话语,将追求个人利益作为学习的目标,忽视对自身理想的追求。并逐渐淡化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不但不利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稳定的发展,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现状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全面升级与创新,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全面提升,也有利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稳定的发展。但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依然面对很多瓶颈与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高校忽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未能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与改进思政教育工作,开发具有内涵式的灵魂课程和内容。而且,在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宽领域的挖掘教学资源方面存在不足,过于将思政课教育理念停留在传统方面。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缺乏对新媒体时代全时空育人、全媒体育人功能的挖掘,在合理传播思政教育知识方面存在问题,进而使很多学生更希望于通过网络获取思政教育知识,对于高校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不认同态度和缺乏学习积极性。二是思政教育方式缺乏创新性。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传统媒体思维,采用传统课堂传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未能将传统教学方式转为主动媒体搜索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同时,在根据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所讲授的课程知识过于枯燥,进而很难引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更加喜爱互动和交流的课堂教学,当前思政教育在教学当中,仍然让学生以传统被动式接受知识为主,在通过翻转课堂、新媒体平台等授课方面缺乏创新力度,进而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接受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开始从网络舆论中寻找知识,认同错误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三是思政教育内容创新动力缺乏。在新媒體环境下,为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必须加强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创新,还要让思政教学与现实相联系,目前,学校思政课教学,在挖掘网络新教育知识方面缺乏力度,未能根据网络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成果或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这对培养学生有效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产生不利影响,也很难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内容的升华,也有助于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现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方面,未能通过网络化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合理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授停留在课本和理论知识方面。另外,在信息高速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与微信群、微博等公众平台相结合,进而才能达到丰富思想课知识的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在合理把握思政教育时代性、进步性方面缺乏创新力度,从而导致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多为课本教材的翻版,不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一)借助新媒体技术搭建线上教育平台,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
线上教育平台是高校思政教育发挥自身思想引领作用的主要渠道,为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巩固思政教育主导的地位。高校应借助新媒体技术搭建线上思政教育平台,利用这种创新型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解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问题,化挑战为机遇,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首先高校可在网络中建立思政教育专栏,并将课堂所使用的课件或资料上传到学习平台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完成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网络端口观察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困惑和问题,为学生制定解决的方案,帮助学生更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还可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来与学生保持溝通和交流,并为学生推动思政教学内容和热点新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学习思政知识的重要性,并自觉规范自己,使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助力。
(二)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营造良好思政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思政教育环境,是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基础保障。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加强新媒体阵地的建设,减少新媒体文化平台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第一,高校可实行设立实名制的上网制度,并规定学生的使用范围。利用有效手段来剔除掉多媒体文化平台中所产生的不良信息,使学生能够健康地使用新媒体技术,保障学生思政学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高校要主动占领新媒体宣传的主要领地,可通过建设形式多样且具有趣味性的网站,比如:“红色思想网站”、“校园文化网站”等,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利用我国所取得的主要发展成就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还可在网站中设立专栏,利用真实案例的讲解启发学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负面的信息去警示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思政教师作为思政知识和正确思想观念的传递者,其自身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要想更高质量地完成思政教育工作目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高校要重视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更好地解决当代学生存在的思想和行为问题。首先高校思政教师要认识到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变化,并认识到提升自身新媒体素养的紧迫性,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训。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我充电,不但掌握更多思政知识,还应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人际交往学等理论内容,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帮助。其次高校应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聘请具备较高新媒体技术应用技能的专家,进入到校园中为教师提供指导,并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学识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示范。只有学生认可并信任教师,才能够配合教师完成思政教育工作,进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教育环境所发生的改变,高校思政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完成教育范式的转型。更好地凸显思政教育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指导学生思想和行为保持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发挥思政教育价值,彰显思政教育魅力,实现思政教育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荣,潘虹.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智库时代,2019(51):84-85.
[2]杨英.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07-109.
[3]喻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性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47-50.
[4]刘有升,林婷婷.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讨会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9(06):142-143.
作者简介:
刘海燕(1983.5-),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