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力、情感力和创新力
2020-12-28张玲
张玲
【摘 要】舞蹈教学的目的是以美育人,审美教育的核心是以情感人,舞蹈教学的生命是创新。以美育人,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通过“解放天性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教会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并创造美。以情育人,坚持把爱融入教学,通过“诗词诱导”和“以身示范”,培养学生的情感力,陶冶高尚情操。以创造育人,就是教学生在舞蹈中注入新的思想,注入生命和灵魂,“以最独特的形式,传达最共同的情感”,坚持“守正创新”,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力,创造独特,创造品质。
【关键词】审美;情感;爱;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5-0120-03
舞蹈教学的目的是以美育人,审美教育的核心是以情感人,舞蹈教学的生命是创新。作为师范专科学校的一名舞蹈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基于这种认识,我觉得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且优秀的舞蹈教师,重在培养其具有三种能力——审美力、情感力和创新力。这三种能力的高下,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以美育人,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审美力就是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舞蹈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对舞蹈的欣赏,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舞蹈中所寄托的道德感、哲理和文化观,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说就是通过对舞蹈中人物形象和舞蹈动作的审视和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操,提高舞蹈素养,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用著名舞蹈家张继钢的话说,就是“用艺术美感唤醒生命美感”,就是通过舞蹈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爱艺术,创造美”。
(一)解放天性教学法
审美力的培养需要观察,需要发现,需要感受,需要体验。在舞蹈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发现和感受大自然的美。我引导他们用心去看,用手去摸,用耳去听,用鼻去闻,用身体去感受,驻足大自然变幻美妙的瞬间,捕捉大自然一颦一笑的神韵,体验那份柔情与浪漫,领略那份粗犷与豪放,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学会在舞蹈中体现大自然的美。在学生练习有关“春天”“生命”这样的舞蹈主题时,学生们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融进了舞蹈,大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彰显出了个性与包容。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的舞蹈品质得到了提升,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使意象中的美得到强化和升华,逐渐教会学生以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生命与自然,并以舞蹈的美来体现美丽的大自然和每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存在。
(二)情境教学法
审美力的提高需要实践,需要表現,需要锤炼,需要有文化做铺垫。在我的舞蹈教学中,有一次学生做有关“春雨”的作业,她的舞蹈作业中少了些美感和浪漫,忽略了对春雨之美的体味。我告诉学生,创作一个舞蹈作品,需要我们去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诗的意味就是一种美。在与学生交流时,我不由得舞动了起来——触摸雨,闻雨的味道,用身体感受雨,接受雨的洗礼;让学生想象美丽的雨中情景——在雨中漫步,嬉戏,与雨融为一体。我接着启发学生,这是一种轻盈如春天脚步般的雨,这是“沾衣欲湿杏花雨”之雨,这是“渭城朝雨浥轻尘”之雨,这是“丝丝春雨催侬去”之雨,丝丝凉意,沁人心脾,拂之如帘,闻之欲醉。总之,我们要发现自然中的美,体味生活中的美,创造艺术中的美。我通过示范引导,结合情境进行讲解启发,最终,这个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春雨”这个舞蹈作业。我发现,以后每个舞蹈练习,她都能融进自己内心深处对美的理解和感受,舞蹈中动作的美感有了,眼神中也透露出深情,整体表现更具有吸引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学习,这个学生自己创编的舞蹈,在专升本的考试中,以专业82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二名。这个学生,叫杨青芬,现在她已是本科院校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各科老师对她评价都很高。
古人云,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舞蹈教学中审美力的培养,还体现在情感基调上。在创作舞蹈《幸福之路》时,我告诉学生要把握作品的整体情感基调——素美,所谓素美,即如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我传递给学生这样的美学理念:我们要摒弃绚丽浮华的装饰,体现真朴淳厚的美质,无论是从舞蹈音乐的选择上,还是在情感抒发、动作表现、意境营造、道具运用、服装选配上,都要遵循一个基调——素美。
当学生把握了舞蹈动作的整体意蕴后,《幸福之路》就丰盈而美好地展现在了舞台上。最终的演出效果证明,淳厚的情感、素朴的美质、深远的意境,使舞蹈拥有了更好的品质和更多的共鸣。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个性品质也得到了成长,成长得更加健康、优秀和美丽。
在舞蹈教学中,我从各个练习和作品出发,教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并创造美,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力,同时,让他们的生命一天比一天绽放得更加灿烂。
二、以情育人,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力
情感力指的是认识与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是以情商为代表的心理能力的总和。具体说就是: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影响他人情感的能力。舞蹈是情感的极致表现,《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无情不言诗,无情更不可言舞。写诗是情动而辞发,跳舞是情极而舞起。没有丰沛的感情,没有较强的情感力,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者的,也是搞不好舞蹈教学的。
爱是教育的核心,爱是舞蹈的灵魂。爱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爱是点亮生命的光,是唤醒生命的情。张继钢创作的《千手观音》之所以被世界媒体誉为“美轮美奂的艺术经典”,就是因为它表达出了“只要心存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要心存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这样的人类良知和无疆大爱。
张继钢说:“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上行下效,最深入的教育方式是春风化雨,最伟大的教育方式是润物无声。”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我坚持以情育人,把爱融入教学,把爱融入舞蹈,让学生在爱的滋养中成长,让爱在学生的心灵中生长,让舞蹈成为他们爱的最好表达。
在我的舞蹈编导课堂上,一个男生做的命题作业是“眷恋”,但他在舞蹈中没有表达出眷恋的情感。我就引导学生,“眷恋”这个词本身就具有难以割舍的依恋、留恋之情,比如眷恋故土、眷恋故国、眷恋家园等,就如同诗人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如同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如同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頭思故乡”,就如同柳宗元的诗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里面有着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爱意。眷恋,还要有一种时空感,舞者要通过舞蹈动作向观众由内而外地表达这样一份深厚的情感。说着,我便即兴示范了一段舞蹈:从8点到4点方向在斜线中流动,急速转身停顿,然后奔滑至8点侧前方双膝跪地,双手臂在地面划圆收拢,双手捧起一抔土,深情地凝望,含,仰,激情地挥洒,整个过程中呼吸的运用、节奏的变化、眼神的传达,都神圣而庄严地体现了“眷恋”这一命题的含义和舞者热爱祖国、留恋故土的深切情感。
我用诗句和舞蹈动作对学生启发了一番后,告诉他:“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只要你心中对家乡、对祖国有深情,有热爱,有眷恋,你就可以以自己特有的舞蹈动作和情感方式去表现。”学生顿有所悟,以更深的理解重新做好了舞蹈作业,还运用到了3个高度空间的对比来抒发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我立即加以肯定。后来,又经过多个作业练习,这个男生逐渐对舞蹈中的情感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随后,我让他担任了我创编的舞蹈《生命·爱·奇迹》的领舞。他在舞台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台下学生们的热烈喝彩。
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情感力是舞蹈教学的关键,它浸润着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灵,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教师只有自己沉浸其中才能使学生也沉浸其中,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培养情感力首先要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感受,酝酿自己的感情,做到感同身受,这样,他才能寄情于动作,情动舞起,感染观众,成就自己。
三、以创造育人,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力
创新力是在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国家需要创新人才,艺术的发展更是如此。徐悲鸿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舞蹈教学需要创新,不创新就培养不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舞蹈作品也需要创新,不创新就不会有优秀的作品面世。
何谓艺术创新?易中天讲,艺术就是“以最独特的形式,传达最共同的情感”,张继钢说:“创作一个新作品,一开始就要做到‘起点要高,出手不凡。”我理解,创新就是与众不同,就是独树一帜,就是给舞蹈注入新的思想,注入活的生命和灵魂。在舞蹈《放飞吧,金色之翼》一开始的创作构思中,我选用了雅尼的音乐《释放》。这首音乐6/8的基本节拍和它独特而鲜明的强弱变化,以及时而出现的非同凡响的女生伴唱吸引着我,打动了我,使我充满了创作激情。在落实到舞蹈排练时,我抓住了音乐的特点,在动作上赋予节奏灵活性、新颖性和时代感;在情绪情感的表达上,追求层层递进而又对比鲜明。我想传递给学生这样的创新理念:节奏之于生命便是特质,节奏之于舞蹈便是风格,节奏之于时代便是特征,我们可以舞出自己的独特节奏,调频自己的前进步伐,用坚定的信念放飞理想,用灵动的翅膀舞出灿烂人生。通过这个舞蹈的创作与排练,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学习舞蹈充满了热情和主动性,在学习新的舞蹈时,对节奏的感觉更加敏感了,掌握节奏的能力提高了,甚至可以自己创造性地变化节奏了,这使得他们的舞蹈表现更加丰富而灵活,内在情感上也更富有感染力。这个舞蹈,使学生的创新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评价。演出后,这个舞蹈的演出照片刊登在了《运城日报》上。
我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还体现在道具使用方面。在创编《生命的萌动》这个舞蹈时,我把一块长18米、宽2米的黄色的布作为道具,它象征着土壤;同学们在布下,用头、手掌、手臂做各种动作表现幼芽破土而出,单个生命的萌动及群体生命的爆发跃然布上。经过多次探索和演练,《生命的萌动》这个舞蹈在山西省第七届中小学艺术节表演中荣获一等奖,在第六届全国校园春晚表演中荣获“优秀编导”一等奖,担任领舞的姚郭姣、胡长爱、常丹几位同学也因此获得了“优秀演员”奖。她们无不感慨地说,这个舞蹈的成功得益于道具的创造性使用,黄布的妙用产生了特别的效果,她们深受启发。
我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即品质要纯粹,风格要纯正,分寸要把住,“创新”即课堂设计要新颖,指导讲解要独到,动作示范要独特。以我的一堂舞蹈编导课——《动作的性质》为例,我力求在“净”“静”“境”三点上下功夫,创造气场,开拓意境,使人耳目一新。“净”,即干净、简洁、利落、得体,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动作干净、语言干净、教学过程干净。“静”,即宁静、停顿、“留白”、沉稳,备课时我沉浸其中,讲课时我动静适度,运用“留白”艺术,力求做到以静制动,以静胜动。“境”,即环境、氛围、境界、影响,内心有思想,方能见精神,方能有激情,方能创造情境。课堂上,我强化了舞蹈动作的高低对比,刚柔相济,恰如其分地将动作、情感、音乐和讲解融合在了一起,使听课者沉浸在此情此境之中。这节课,由于自己坚持了“守正”,注重了“创新”,在山西省第十三届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中荣获音乐舞蹈组第一名,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新是事业的动力,创新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舞蹈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力。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是发现、辨别、感悟的过程;情感教育是育人,不仅唤醒素朴,而且培养高尚情操;创造教育是启智,是目的,是创造独特、创造品质。
行文至此,我想说,舞蹈有大美,舞蹈有大爱,舞蹈有大创造。高等师范学校的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中重中之重的教育,它关乎新一代舞者舞蹈事业的成长、人格品质的完善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倾心教学,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情感力和创新力吧!因为这三种力可以发展舞蹈,可以成就人生,可以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继钢.张继钢论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朱光潜.谈美[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
[3]刘青弋.动感空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贾馥茗.教育的本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