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族器乐与扩声制作
2020-12-28张冬炜
张冬炜
【摘 要】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各种乐器的音色、响度、色彩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国民族器乐扩声制作,需要准确把握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各类民族器乐的音响特性,制作优美、动听、富有中国民族色彩的声音,助力中国民族器乐走向更宽阔的舞台。
【关键词】中国民族器乐;扩声制作;超近距离拾音
中图分类号:J6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5-0051-04
中国民族器乐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鲜明的民族特色、强烈的个性色彩、浓厚的文化沉淀,在当今纷繁的演出市场中独树一帜。其中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中国新民乐和以《玄奘西行》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器乐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上,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这些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在舞台上的完美呈现,是与良好的现场扩声制作密不可分的。
中国民族器乐具有较为传统的编配方式,各个乐器之间具有良好的音色和声部的平衡,并有较为自然的音量。在较小的或声学条件较好的场地演奏时,如果乐器本身的自然音响能够满足现场观众的听音需求,就可以不用现场扩声。但在声学条件较差的中型或大型场地演奏时,现场观众听到乐队的直达声较小,就需要现场扩声。
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各种乐器的音色、响度、色彩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做现场扩声时,首先应该遵循乐器本身的自然发声,在头脑中构建这个乐器的参考声。通过技术手段,使扩声的音响尽量像头脑中这个乐器的参考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稍加美化。头脑中这个参考声的建立,需要多听乐器自身的声音,特别是多听乐器在好的厅堂里自然、真实的音响,多听好的录音作品,多关注乐器间的音色和音量的平衡关系。根据乐器的发声原理和话筒的频响特性,遵循以乐器的中低音为主、高音为辅的话筒放置原则,拾取乐器本身的自然声。通过均衡、动态、音量、声像、声场等处理,使声音在音色、平衡、响度、宽度、空间上做出艺术调整,使之呈现出民族乐器应有的声音特性。
民族乐器的话筒拾音方式主要有近距离拾音、超近距离拾音两种方式。
近距离拾音就是按照乐器声部或者谱台,使用话筒杆摆放话筒。近距离拾音拾取的声音比较自然,接近乐器本来的音色。但由于话筒距离乐器较远,回授前增益较低,乐器移动时,拾取声音的音色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在遇到大型民族乐队或者大声压级乐器如唢呐、打击乐时,话筒的串音比较严重,这时就需要做低切和高切,仅保留乐器本身的频率范围。
超近距离拾音就是把无线腰包的话筒靠近或直接贴在乐器上。使用超近距离拾音方式,减少了串音,提高了传声增益,抑制了话筒回授,提高了聲压级,乐器移动演奏时,拾音不受影响,话筒的隐藏性也较好。但由于话筒距离乐器很近,直接拾取到乐器某一辐射面的声音较多,拾取到乐器某一部分音区就较多,其它音区较少,拾取的声音也比较干涩,这就需要加入适量的均衡、动态压缩处理,对拾取过多的频率衰减、压缩,对拾取不足的频率补偿,使声音变得较为圆润、饱满。
一、民乐独奏
(一)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主要为“胡琴”类的乐器。胡琴始于唐代,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二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宋沈括《梦溪笔谈》:“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分别描述了胡琴的形制和音色。
胡琴的发声原理是琴弓与琴弦摩擦,带动琴弦振动,通过琴马将振动传递给琴筒的琴皮,将振动扩大,并在琴筒里产生共鸣,于是从琴窗传出具有色彩的声音。
现在的二胡、高胡、中胡、板胡、革胡等拉弦乐器,都是在胡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二胡又名南胡,中音区饱满、有力,高音区柔美、清亮,长短强弱变化接近人声,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最高音区紧张、尖锐。高胡也叫粤胡,是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琴筒比二胡稍小,定弦比二胡高一个纯五度或纯四度,音色清脆、响亮。中胡比二胡稍大,定弦比二胡低一个纯四度或纯五度,音色饱满、浑厚。板胡又名梆胡,是北方地方戏曲的主奏乐器,是拉弦乐器的高音乐器,中音区坚实,高音区高亢,最高音区尖锐。革胡是拉弦乐器的低音乐器,音量较大,音域较宽,音色低沉明亮、浑厚圆润。
所有的拉弦乐器在固定位置演奏时,可以使用心形小振膜电容话筒近距离拾音,话筒放置在琴筒前方二十到三十厘米处,与琴筒同高度,水平指向琴筒。这样拾取的声音比较通透、宽阔,拉弦声较多,声音也比较浑厚、自然。拉弦乐器也可以使用超近距离拾音方式,特别是在移动演奏时。使用超心形鹅颈式电容话筒夹在琴筒边上,话筒距离琴窗三到五厘米,指向琴窗中心;或使用全指向微型电容话筒粘在琴窗下方,话筒贴近琴窗,方向向上。
(二)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是发展较为充分、历史悠长、种类繁多、音色极富民族色彩、表现力丰富的一组乐器。弹拨乐器主要有琵琶、阮、柳琴、筝、古琴、扬琴等。
1.琵琶、阮、柳琴
琵琶是在公元五世纪以后,由波斯传入的曲项琵琶基础上,接受了阮咸琵琶、秦琵琶的音位排列方法,逐步发展改良而来的。唐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描述了琵琶极其形象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音响效果。琵琶具有梨形共鸣箱,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有一个出音孔。琵琶音域宽广,音色多变,表现力丰富,低音区粗厚、低沉,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最高音区紧张、尖锐。
阮始于唐代,是汉族古老的弹拨乐器、文人音乐的代表,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阮具有圆形共鸣箱,面板上有两个出音孔,音色比较像木吉他。阮有小阮、中阮、大阮,小阮的音色明亮、甜美,中阮的音色深沉、隽永,大阮的音色低沉、雄厚。
柳琴原是流行于苏北、鲁南和皖北的民间乐器,俗名“土琵琶”,后加以改良而成。柳琴具有柳叶形共鸣箱,面板上有两个出音孔,音色比较像曼陀林,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音色响亮、高亢、刚劲,具有穿透力。
琵琶、阮、柳琴的发声原理相近,都是弹动琴弦振动,通过覆手将振动传递到面板,使振动扩大,并在共鸣箱内产生共鸣,使振动放大发出声音。
琵琶、阮、柳琴的拾音方式相同,可以使用心形话筒近距离拾音,话筒放置在乐器前方,距离面板二十到三十厘米,水平指向右手弹弦的位置。也可以使用全指向微型话筒超近距离拾音,话筒固定在面板左下部分右手不容易碰触的位置,话筒指向左手按弦的位置时,拾取的声音比较松弛,高音较多,指向右手弹弦的位置时,拾取的声音比较浑厚,低音较多。
2.筝、古琴
筝又称秦筝,是汉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在秦国流行。筝具有长方型共鸣箱,底板上有三个或两个出音孔,音域宽广,音色通透明亮、清脆悦耳,表现力丰富。
筝可用一只全指向微型话筒超近距离拾音,话筒固定在底板下方的前出音孔或中出音孔附近,指向出音孔。也可以使用一支心形话筒近距离拾音,话筒放置在底板下方,距离前出音孔五到十厘米,垂直向上指向前出音孔。为了拾取拨弦的细节和更多的高音,可以在筝的前侧上方再放置一支心形话筒,或者在前侧板上夹一支超心形鹅颈式话筒,话筒都是指向拨弦的位置。上面的和下面的话筒拾取的声音叠加起来,会得到一个频响较宽,音色更丰满、更通透的声音。
古琴又名七弦琴,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是民族乐器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弹拨乐器。《诗经·周南·关雎》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古琴具有狭长共鸣箱,底板上有两个出音孔,音色散音松沉、旷远,泛音轻清、脆亮,按音坚实、浑厚。
古琴通常放置在琴桌上,琴桌起到反射声音的作用,琴桌的材质会对古琴的声音产生很大影响。使用软木或比较松软的材质时,古琴的声音就比较柔和;使用硬木或比较坚硬的材质时,古琴的声音就比较结实。
古琴的拾音,可以在古琴前侧上方放置一支或左右两侧各放置一支心形话筒近距离拾音,话筒距离琴身二十到三十厘米,指向琴弦,可以再固定一支鹅颈式话筒拾取拨弦的声音,这样叠加的声音会比较通透、有穿透力。也可以使用两只心形微型话筒超近距离拾音,话筒放置在古琴底板和琴桌之间,靠近并分别指向两个出音孔,两只话筒的声像左右分开,这样拾取的声音会比较结实、厚重。
3.扬琴
扬琴是在明代由波斯传入的,具有梯形共鸣箱,面板上有两个出音孔,底板上有多个出音孔。扬琴的音色具有颗粒感,低音区雄厚、深沉,中音区悠扬、纯净,高音区清脆、嘹亮,最高音区紧张。
扬琴的拾音,可以使用兩支心形电容话筒,分别放置在扬琴前侧上方左右两侧,距离琴弦三十到四十厘米,斜向下指向琴弦,两支话筒的声像左右分开;也可以使用两支超心形鹅颈式话筒,分别夹在扬琴前侧板的左右两侧,指向琴弦,两支话筒的声像左右分开。
(三)吹管乐器
吹管乐器根据发声原理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木质或竹制的中空管,气息从吹口孔或哨子吹入,激发管内空气柱发生振动,通过按音孔的开合调整管内空气柱的长短,从而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例如笛、箫、唢呐等。另一类是竹制的中空管,管的下方具有铜质的簧舌,簧舌受到气流冲击发生振动,激发管内空气柱发生振动而发声,例如笙。
1.笛
笛,古代叫横吹,后来又称为横笛,汉代由西域传入。唐李白《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描绘了诗人闻笛声后伤感、哀思的情绪。
现在流行的笛主要有梆笛、曲笛和新笛。梆笛是北方梆子戏曲的主奏乐器,音色甜美、清脆。曲笛又名昆笛,是南方昆曲的主奏乐器,音色柔和、圆润。梆笛和曲笛通常使用竹管制成,管身有一个吹口孔、一个膜口孔、六个按音孔、一个前出音孔和两个后出音孔,音高相差一个纯四度。新笛又名十一孔笛,是以十二平均律的原理改良的笛。新笛有十一个按音孔,没有膜孔,音色不如梆笛和新笛清脆、明亮,而是介于箫和长笛之间,音色比较温暖、宽阔。
梆笛、曲笛、新笛的拾音方式相同。使用超近距离拾音方式时,可以使用全指向头戴式话筒佩戴在右脸,距离笛身两到三厘米,指向笛身。或使用超心形鹅颈式话筒固定在吹口孔一端,距离笛身三到五厘米,指向出音孔。也可以使用心形话筒近距离拾音,话筒放置在笛前侧上方,距离笛身二十到三十厘米,指向按音孔。
2.箫
箫在古代称为笛,汉魏六朝时期从西北羌族地区传到中原地区。唐王之焕《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出箫特有的具有哀怨思绪的音色。
箫,竹制,竖吹,前面五个或七个按音孔,后面一个按音孔,顶端一个吹口孔,没有膜口孔。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而秀雅、圆润而纤美。
箫可以使用全指向头戴式话筒超近距离拾音,话筒距离吹口孔两到三厘米,指向吹口孔,或使用超心形鹅颈式话筒固定在按音孔上端,话筒距离管身三到五厘米,斜向下指向按音孔;也可以使用心形话筒近距离拾音,话筒放置在箫的前方,距离管身二十到三十厘米,水平指向按音孔。
3.唢呐
唢呐在两晋时期从波斯、阿拉伯地区传入。唢呐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铜制的喇叭口,中部的木质锥形管前面七个按音孔、后面一个按音孔。唢呐分为高音唢呐、中音唢呐、次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中低音区雄厚刚健、高音区响亮高亢,音量大。
唢呐的拾音,可以使用全指向头戴式话筒超近距离拾音,也可以使用心形话筒近距离拾音。话筒不要指向唢呐碗口,这样音量会很大,声音也会十分尖锐,应放置在唢呐前方高于唢呐碗口二十到三十厘米处,斜向下指向唢呐杆中部的按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