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瓦格纳《唐豪瑟》中维纳斯的人物形象
2020-12-28郭望岳
郭望岳
【摘 要】三幕浪漫主义大歌剧《唐豪瑟(Tannh?user)》,是德国戏剧大师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第六部歌剧,剧中的女性人物维纳斯不但形象丰满,甚至在某些意义上融合了瓦格纳的个人理想,代表了瓦格纳的某些人生期待。本文试图通过对维纳斯人物形象的分析,透视探索瓦格纳赋予她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瓦格纳;唐豪瑟;维纳斯;分析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5-0041-02
瓦格纳从1843年开始着手创作《唐豪瑟》,该剧全名《唐豪瑟与瓦尔特堡的赛歌会(Tannh?user und der S?ngerkrieg auf Wartburg)》,内容取材于13世纪瓦尔特堡的歌手比赛和游吟骑士唐豪瑟追求维纳斯的故事。1844年4月13日完整版的《唐豪瑟》谱写完毕,并于1845年10月19日由瓦格纳亲自指挥首演于德累斯顿宫廷剧院。直至瓦格纳死前的最后几个星期,他仍计划重新修改这部分音乐,他曾对第二任妻子柯西玛说:“我还欠这个世界一个《唐豪瑟》。”足见他对这部作品的重视。
《唐豪瑟》作为瓦格纳歌剧(乐剧)创作过程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不仅在作曲与配器上有所革新,更使瓦格纳意识到他此后的创作导向,歌剧要想有所作为,须将诗人与作曲家融为一体。同时,《唐豪瑟》也反映出他作为艺术家在社会上所面对的各种问题,而他将这些问题和他的困惑具象化到了剧中的各个人物身上,维纳斯正是其中很重要的人物形象。
一、《唐豪瑟》中维纳斯人物形象简述
《唐豪瑟》中,人物维纳斯分别在第一、二、三幕都有出现,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极强的戏剧冲突,可以说维纳斯是推动本剧情节发展的最大功臣。
第一幕。在水仙女和海妖们淫靡狂欢的芭蕾舞之后,唐豪瑟沉浸在维纳斯的温柔乡里,但他顷刻间惊醒,好像突然觉得此种骄奢淫逸的生活让人迷失让人空虚,便在赞美了维纳斯之后,请求维纳斯同意他离开。维纳斯强行挽留未果,她诅咒唐豪瑟不会安息,诅咒他还会再回来,就在这种情况下,维纳斯挥手送唐豪瑟出了维纳斯堡。唐豪瑟出了维纳斯堡,在回瓦尔特堡的路上遇到了赫尔曼郡主(Herrmann)以及众位游吟骑士,唐豪瑟同意参加瓦尔特堡的赛歌会。
第一幕出现的维纳斯代表着唐豪瑟最初所追逐的原始欲望,与唐豪瑟自我信仰觉醒造成强烈的冲突,剧情上引出了后面即将发生的故事,而唐豪瑟的惊醒与维纳斯的挽留和诅咒为后来赛歌会唱出维纳斯的赞歌做了铺垫。
第二幕。唐豪瑟回到瓦尔特堡见到了他的纯洁爱人伊丽莎白(Elisabeth)。接着在瓦尔特堡的赛歌会中,游吟骑士沃尔夫兰(Wolfram)唱起对高贵的人的赞美诗和他对爱情的理解。就在他演唱完的时候,唐豪瑟好像被一种神秘力量操控,眼神中充满狂喜,神情亢奋地催动竖琴,忘记了他所处的场合,自顾自贬低了沃尔夫兰的演唱,歌颂感官欲望并将其称之为爱情的真谛,赞颂维纳斯为爱情女神:“只是对你,爱情女神,我的歌声才会嘹亮,让你的赞美由我来大声歌唱。”此时维纳斯在冥冥中若隐若现。而后唐豪瑟清醒过来,经过伊丽莎白的求情,赫尔曼郡主同意唐豪瑟去罗马赎罪。
第二幕出现的維纳斯与第一幕第二场维纳斯诅咒唐豪瑟还会回到维纳斯堡相呼应,她的诅咒在唐豪瑟的心中留下了徘徊的种子,使唐豪瑟在感官欲望与坚贞纯洁的爱情之间取舍不定。神圣严肃的赛歌会,是感官欲望与纯洁爱情的较量,也是异教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的较量,此处造成强力的戏剧冲突,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三幕。伊丽莎白苦等唐豪瑟数月不归,她准备用生命换取对唐豪瑟灵魂的救赎,沃尔夫兰想陪伴她却遭到拒绝。唐豪瑟前往罗马赎罪失败,回来之后遇到沃尔夫兰,歇斯底里地表示想要回到维纳斯堡。此时维纳斯伴着玫瑰般的光出现,开始呼唤唐豪瑟到她的身边。唐豪瑟已经准备随维纳斯离开,沃尔夫兰无奈之下呼唤伊丽莎白的名字。送葬队伍抬着伊丽莎白的尸体出现,维纳斯也随之消失了。唐豪瑟的灵魂因为伊丽莎白的献祭而得到救赎,最后他趴在伊丽莎白的尸体旁死去了。维纳斯最后的消失对唐豪瑟来说是一种灵魂的解脱,然而这种解脱却是来源于伊丽莎白的献祭。
二、《唐豪瑟》中维纳斯的人物内涵分析
(一)唐豪瑟的欲望化身——维纳斯
维纳斯在本歌剧中是唐豪瑟个人欲望的集中体现。在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中,宇宙间最早出现的神是混沌之神卡俄斯,卡俄斯分裂创造出大地之母盖亚(Gaia),随后盖亚生出了天父乌拉诺斯(Unaros),乌拉诺斯也就是第一代神王。他从出生就开始强奸大地之母盖亚并致使其怀孕,由于乌拉诺斯没日没夜地在盖亚身上发泄兽欲,也对他们孩子的顺利出生造成了阻碍。而后盖亚指使她肚子里还未出生的儿子克洛诺斯(Kronos)割下了乌拉诺斯的生殖器官,剧痛使乌拉诺斯从盖亚身上跳起来,这时天地分开,世界诞生了,这就是希腊人的创世观。乌拉诺斯与盖亚分开后,他们的孩子终于能生出来了,第一个出生的是克洛诺斯,他推翻了他父亲乌拉诺斯的统治成为了第二代神王。他出生的时候一手握着小刀,一手拿着乌拉诺斯的生殖器,也许觉得手里拿着这东西有些不雅,便随手将乌拉诺斯的生殖器扔进海中,紧接着那片海泛起白色泡沫,象征着“美与爱”的女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就从泡沫中诞生了,而这个女神的罗马名字就是维纳斯。由于维纳斯是乌拉诺斯的生殖器所化,代表着世间的“美与爱”。她是象征“美”的春与花之神,也是代表着肉体冲动的情欲之爱的性爱之神。相传她与火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结婚后,还先后为商贾之神赫尔墨斯(Hermes)、海神波塞冬(Poseidon)以及战神阿瑞斯(Ares)诞下子嗣,可谓是情欲化身,私生活混乱的代表。
由此我们发现,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肯定人的七情六欲,而性欲本身也是他们极为肯定的人类情感之一,其文化的内核呈“神-原欲(人性)-人”的结构框架。而维纳斯就是其中“原欲”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男人性欲对女性生殖能力崇拜的形象化,是唐豪瑟大行淫乱之事的罪魁祸首。《唐豪瑟》里的中世纪背景时期,是基督教统治欧洲大陆的黑暗时代,基督教“旧约”中提到: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之人,神必将审判。因此,曾留恋维纳斯堡的唐豪瑟需要被审判,而作为罪魁祸首的维纳斯更是要被当作异端消灭的。从维纳斯出现,到最后唐豪瑟因为伊丽莎白的献祭而得到救赎,本质上体现出瓦格纳个人对感官欲望的追逐以及渴望脱离感官欲望的控制,而得到灵魂解放的内心夙愿。
(二)瓦格纳理性精神的体现——维纳斯
维纳斯在本歌剧中是古希腊理性精神的集中缩影。通过了解上述维纳斯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神的欲念和意志本质上是人的欲念和意志的体现。神与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仇人有朋友,他们甚至与凡人生活在同一个城邦,也会与城邦进行斗争。他们与人有着相同的身体和面容,也与人有着类似的品格和性情,只是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被赋予掌管某些领域的能力,除此之外,几乎与人无异。古希腊的多神信仰,想表达的其实并非“信仰”本身,神并没有被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也没被刻画得完美无缺,而是通过描写众神的故事讴歌人性与理性,而维纳斯就是本剧中理性精神的代表。虽然这种信仰只是歌颂性质的,而非“信仰”本身,但这也与基督教的一神论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中世纪的欧洲信奉基督教,向来是一神论的忠实拥护者,基督教的信仰中,首先要相信有神,然后相信仅有唯一的神,继而相信此神即世间的唯一真理,类似于偶像崇拜和我国立牌位祭祖先的行为都属于渎神行为,《圣经》摩西十诫中第一条就是不可拜其他神祇。连拜都不可以,更别提去跟异教的爱欲女神维纳斯夜夜笙歌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强调人的理性,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性,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实现,肯定了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把信仰从神身上落回到人自身的理性上来。正如荷马说的:“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
从神与人各自的客观性和真理性来看,基督教认为上帝集真善美于一身,是完全客观真理的体现,对人带有审判性质,人则天生就是有罪的,需要通过耶稣向神忏悔才能得到宽恕和赦免;从神与人的关系上来看,基督教更加凸显的是神在地位上的至高无上,而人的地位被无限降低,在上帝面前,人变得低微渺小,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从信仰本身来看,基督教强调的是人对神服从、侍奉和牺牲,在宗教认同上更强调排异性和自身态度的虔诚性。这恰恰与古希腊众神精神中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欲望的思想相悖。所以在《唐豪瑟》中维纳斯还隐晦地代表了瓦格纳对于基督教伦理束缚的反叛之心,象征着瓦格纳的理性之心与强烈地向往精神自由的欲望。
綜上所述,也就不难解释在剧中人们对维纳斯的态度了。唐豪瑟心念维纳斯,维纳斯就出现,她代表唐豪瑟的原始欲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对人性的肯定,是瓦格纳对自由人性的向往。而其他人所代表的基督教所崇尚的神本意识,则是要求人的意识灭绝这些欲望,而接近神的意识,所以维纳斯在剧中就成了“原罪”式的反面人物,也是瓦格纳心底反叛基督教精神压迫的体现。
三、总结
剧中,维纳斯代表着唐豪瑟无论怎样祈求上帝都抹不去的欲望追求;沃尔夫兰是当时人人心中的完美骑士,也是唐豪瑟心中既向往又鄙视的形象,他向往沃尔夫兰的正直,鄙视他的守旧和不通人性;赫尔曼(Herrmann)作为唐豪瑟心中不能忤逆的公正严厉的审判者(上帝)形象存在;而伊丽莎白则是唐豪瑟欲望之外的情感爱人,也是寄托他被救赎希望的救命稻草。这四个形象其实都是唐豪瑟内心纠结与矛盾的投射,也是瓦格纳内心深刻斗争的外显。
《唐豪瑟》不是瓦格纳最出名、被世人提起最多的歌剧(乐剧),但其作为瓦格纳歌剧创作的中早期作品,一直被瓦格纳修改到他生命终结的最后一刻,足以说明他对这部作品是有多么的执着和重视。这部作品中藏着属于瓦格纳本人对人生的疑惑,对自身欲望和信仰的难以取舍。从另一角度看,剧中人物就是瓦格纳自身多种矛盾想法的具象化,整部剧就是他本人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沈凯迪.歌剧<唐豪瑟>中沃尔夫兰的人物性格及咏叹调演唱的浅见[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
[2]李晶.从<漂泊的荷兰人>看瓦格纳歌剧中的“女性救赎”主题[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1):30-42.
[3]赵茜茹.瓦格纳歌剧中的女性角色探析[J].哈尔滨:北方音乐,2017,(23):73-74.
[4]瓦格纳.瓦格纳戏剧全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5]目黑惇.瓦格纳乐曲解说[M].台北:音乐之友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