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新闻的句法特征
2020-12-28田甜
内容摘要: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需要译者的高度关注。新闻标题的翻译结果是读者决定是否阅读这条新闻的关键。新闻标题是否简洁,是否吸引人,关键词是否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并分析了新闻标题翻译的句法特征,以微信公众号CHINADAILY的新闻标题为案例,探讨新闻标题的句法特征,希望为译者在日后翻译新闻标题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新闻标题 句法特征 新闻英语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闻报道的视角也不再拘泥于国内,而是越来越国际化,尤其在国家重大事情面前,新闻更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新闻作为一种有着独特的文体特征的文学体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前沿的信息。而新闻标题作为整个新闻的概括性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英语新闻的翻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获得新闻的途径也越来越丰富,并不局限在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介中。反而更多的出现在网络和人们形影不离的手机上。
新闻英语越来越频繁的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英语的一种形式,新闻报道的都是刚刚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在新年期间,闭门不出的人们通过各式各样的新闻及时掌握重要事情的最新信息,每一条新闻都牵动着人们的心。随着微信公众号的普及,CHINADAILY作为英语新闻的普及公众号,为人们播报了最新的英语新闻资讯。
一.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英语新闻翻译就是用英语改写汉语,从而是新闻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新闻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色彩。英语新闻标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新闻一定是刚刚发生过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如果是陈年旧事,就无法称作“新闻”。新闻的“新”就体现在这个时效性上。刚刚发生的事情加上简明扼要的翻译,立刻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传递出即刻的消息。新闻报道是和时间赛跑,新闻标题也一样。
第二,新闻标题具有简洁性。新闻标题由于受到版面的限制,要使大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最丰富的信息。这就要求新闻的语言必须要简洁,要简明扼要的概括新闻报道的主要信息,所以英语新闻中的单词也多用简短词汇。
第三,句式简洁。新闻标题的目的就是用简短的信息吸引大众的眼球,让大众在简短的句式中立刻联想到新闻的主要内容。如果句式复杂,读者根本不会花费时间去分析新闻的具体内容,新闻传播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二.CHINADAILY公众号新闻标题的句法特征
(一)用词简练
由于新闻标题的版面限制,新闻标题所占据的空间非常有限。为了让读者能够立刻感知到新闻的重点以及短时间内读懂标题的含义,所以新闻标题往往采用简短的单词来组成句子。经常采用一些缩略语或者汉语拼音的表达方式,以求用简单的表达方式丰富地展现原文的内容。比如“国家发改委:经济金融影响有限”,CHINADAILY公众号的英文新闻标题就是“NDRC: Contagions economic effects limited”。国家发改委直接用缩略语NDRC的形式表达出来,既可以减小新闻标题所占据的版面,又可以通俗易懂,突出后边的重点。还有“解放军开始承担武汉生活物资配送任务”,翻译过来的标题为“PLA steps up to assist transport of essentials”。解放军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在标题中直接用缩略语PLA表达,重点为运送物资。这样的新闻标题就是合格的,成功的新闻标题。在新闻报道中,英文标题出现了很多的缩略语形式。其中大多数是各类组织和机构名称,如WHO(世界卫生组织),CCDC(中国疾控中心)等词语。
其次就是在新闻标题中经常用到省略的方法。主要省略一些连词,人称代词等不重要的词,碍于新闻版面的设置,这些词在新闻标题中往往没有必要完全体现出来。所以英文新闻中往往省略一些词语,从而让新闻变得更加精简,不啰嗦,也可以突出重点词汇,促使这些词表述更为简洁。比如中文标题为“哈尔滨确诊产妇产下健康女婴”,翻译为英文标题就是“Infected woman gives birth to healthy baby”。这个标题省略了地名哈尔滨等冗长又复杂的单词,也是由于新闻版面的特点,地名在这条新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开始也不会有人关注是哪个地方,在如此非常时期,标题想要突出的是这件事情。而省略了不必要的单词,也是因为现在的新闻大篇幅报道的都是重要的事情,直接用一个“infected”来修饰产妇,就是表示被感染的产妇。这就是英文新闻标题的特点,用尽可能少的英文词汇量表达出最需要表达的东西,以求达到读者的关注和理解.
(二)“一般现在時”时态
众所周知,新闻的时效性很强。新闻报道的都是刚刚发生过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所以CHINADAILY公众号上的新闻标题基本都采用一般现在时的时态,尤其是特殊时期,这是人们切身实地的感受到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一般现在时的时态更容易让读者切身的感受到新闻的时效性以及增强新闻标题的“新鲜性”。比如“武汉将对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英文标题为“Wuhan centralizes virus quarantine”。这个新闻标题采用的就是一般现在时,让读者能够时刻关注事情的发展,也能展现出新闻标题的震撼。“湖北黄冈实行市区人口出行管控”,翻译过来的英文标题为“Huanggang limits time outside for residents”。这个新闻标题采用的也是一般现在时时态,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一目了然。因为在新闻标题中出现的重大状况往往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事件,所以新闻标题中用一般现在时能够更好的突显重点事件,读者不必浪费时间在时态上。比如CHINADAILY公众号推送一篇中文标题为“双黄连口服液能抑制病毒”的报道,英文标题就是“Dont exaggerate benefits ofShuanghuanglian”。标题采用一般现在时加强语气,增强语态,对前一天晚上双黄连可以抑制病毒的新闻进行辟谣。这样的新闻标题采用主动语态,要比被动语态更加直接明了,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一般现在时的时态能够让读者能够犹如置身新闻现场,振奋人心,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修辞手法
CHINADAILY公众号的英文标题多采用形式各样的修辞手法使新闻标题更加形象、具体。英文笔体中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这样一来能够很好的吸引读者,从而增添新闻的趣味性和神秘性。虽然我们常说中文善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优美或者展现其特色,英文新闻标题也一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增添新闻标题的新奇性,能够让读者在当今社会如此忙碌的时间里,一下子被新闻标题所吸引,由此激发阅读兴趣,达到新闻的宣传目的。比如在特殊时期,公众号上就有这样一则新闻“Eating in canteen like taking an exam”,这一新闻标题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食堂吃饭就像在参加考试,读者看到自然而然会感兴趣,想要了解为何吃饭会有考试的感觉。所以读者肯定会点开这条新闻,公司为了让员工之间减少近距离接触,实行分餐制度,一人一桌并且间隔一米,就像在考场考试一样。所以英文标题言简意赅,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新闻报道增添了故事性。
再比如“Tribute to whistle-blowing doctor”,悼念“吹哨人”医生。这一新闻标题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李文亮医生比喻成“吹哨人”,以此来致敬他为这场战役所做的贡献。这种标题就非常有吸引力,拉近读者和新闻的距离,增强现实感。“Disgrace for medical deserters”,对重大事情面前当逃兵的人感到可耻。这一新闻标题采用讽刺的修辞手法,讽刺了那些国难当头时自私自利的人。新闻标题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语言也变得富有感情色彩,生动有趣。这样的标题有足够的吸引力,使读者感同身受。
除了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之外,公众号的新闻标题还采用俚语俗语等表达方式来制作英文标题。比如中文标题为“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坐轮椅前想多做点事”,与之对应的英文标题就是“Hospital presidents race against time”,也就是医院院长和时间赛跑。这种新闻标题生动形象,营造出一种活泼风趣的氛围。还有像“The Economic Slide”,经济滑坡,这类新闻标题实现了在简洁的原则上更具吸引性的目标。
结语:新闻标题是这个新闻报道的浓缩和精华,而英文新闻标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也占据着新闻版面的重要一栏。英语新闻标题既要考虑到新闻的独特性,吸引力,又要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意思,做到简洁却不简单。在丰富有趣的同时,英语新闻标题也要考虑到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CHINADAILY公众号推广的英语新闻,为许多的英语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了解信息和学习英语的一种手段。网络时代的发展催生了许多热词和新词,公众号上的许多英语新闻标题都很好并且及时地结合了这些词语,它的实用性和便捷性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益。本文通过对全国人民抗击战役期间CHINADAILY推送的英文新闻標题进行分析,了解了英文新闻标题在词汇,时态,修辞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了英文新闻标题是如何通过这些表达方式吸引读者的眼球,产生新闻价值,让广大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Fowler,R.Language in the News[J].London:Routledge,1991.
[2]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刘其中.英汉新闻翻译[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马琳.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翻译[J].时代教育,2015(21).
[5]徐有志.英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田甜,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