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员教育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的研究
2020-12-28杜翠叶
杜翠叶
[摘 要]政治性是政党的首要和基本的属性,在党的教育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对于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价值和功能。进入新时代,在朝着“两个一百年”奋进的征程中,新时代新使命赋予了政治训练新的价值和要求。本文以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为主题,从突出政治训练是新时代党建的应有之义、政治训练的内涵特质和实现路径、突出政治训练的经验和现实困境、构建与政治训练相适应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对党员教育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时代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党员管理;教育培训;政治训练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12-0046-06
政治训练既是党建的优良传统,也是增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早在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就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明确提出了“加紧政治训练”的重要论断,并作为党建的优良传统在各个时期发扬光大。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政治训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党内几个重要文件中,“政治训练”作为关键词不断被提及,《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要“突出政治训练、政治历练,把提高政治觉悟、政治能力贯穿全过程”,2019年初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更是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在第十条明确“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因此,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来审视“政治训练”的价值和功能,剖析现状,理清路径,对于确保党员日常教育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阐释:突出政治训练是新时代党建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之所以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特别突出政治训练,是与新时代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党自身组织建设的内在迫切要求及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在现实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政治训练是新时代党所承担的伟大复兴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追求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权利与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宗旨,以实现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政党”[1]。政党的使命是宏大叙述,个体的努力是具体表述,如何确保个人的努力始终围绕组织的使命,需要“政治训练”这一转换器。历史发展中,严密的党内政治训练达到统一意志的作用,促使个人奋斗同党的使命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凝聚共识、激发斗志,形成强大内驱动,驱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中一路突围,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命荣光、任务艰巨,困难与挑战也就越多,这对于承担重大使命的政党来说,意味着必须更加凸显政治训练,将“伟大复兴”转化为个体的行动,通过政治训练这一方式焕发凝聚力、激发战斗力,练就承担使命的能力与本领。
突出政治训练是由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的内在紧迫要求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发展至今,是执政党,是百年党,是大党,每一个关键词在体现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挑战,如何将执政的地位优势、经验优势、规模优势转化为党的发展优势,这需要突出政治训练,一次次审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凝聚政治共识。作为执政党,我们采取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新时代要处理执政与监督、初心与使命、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关系,需要阐释执政优势,需要政治训练以提高政治站位。作为百年党,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执政经验,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世界政党格局变化来看,长期执政下不仅需要“刀刃向下”还需要“刀刃向内”,坚持自我革命,总结经验,将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对社会和时代发展规律方面的深刻把握而形成的先进思想理论,通过政治训练的方式,转化为新时代党组织的共同自觉。作为有着91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超级大党,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要处理好规模发展与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要将组织优势转为治国理政的优势,必须将政治训练融入日常教育培训,激发党组织建设的内生动力,迎接和消解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挑战”“四大风险”。
突出政治训练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客观现状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入党和参加工作的干部已经或将要退出岗位,70后、80后以至90后的年轻干部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这些干部受过高等教育,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为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活力,同时他们相对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有的缺乏基层和艰苦地方磨炼,有的缺乏关键岗位扎实历练,有的做群众工作本领不够强,有的担当作为的底气还不足”[2]。因此,从党员结构来看,党的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在历史代际中,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的一代逐渐成为了党员的主体,但这一代人对党的歷史、苦难辉煌,缺乏亲历感,没有实际体验,政治训练可以营造代入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党员所面临的外在社会变化来看,从封闭的环境到交互的世界,多元的思潮,多元的文化,给了更多的选择。在缺乏救亡图存压力和考验的和平环境中,拨开迷雾找到真理,防止和平演变,政治训练能强化方向感,强化担当,坚定使命。从党员党性修养的规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显性、直观的感受。带领党员从感性到理性,将眼前的发展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将作为基础的经济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有机结合起来,政治训练具有仪式感,能提升境界,激发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的纪律”[3]。突出政治训练,通过对党员开展系统的训练,把我们党的政治主张、政治纲领,通过党内政治训练的方式,将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党员的自觉行动,并上升为全黨集体的政治自觉,正当其时。
二、内涵蕴意:政治训练的内涵特质和实现路径
“政治训练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把党的政治主张、政治纲领转化为干部的自觉行动。”[4]作为政治实践中很重要的成果,要立体地把握政治训练的内涵蕴意,需从历史、理论和内在结构等多维度来综合理解。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政治训练源于军队战斗所需,旨在对士兵进行训练,激发斗志。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军阀就注意在新兵训练中凸显政治训练元素。国民党在军队建设中也重视意识形态的灌输,对学生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也成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和农民为阶级基础的,从建党之初就注重政治理论的传播。而话语体系与今日的政治训练大致接近的,目前学者们考证是源于1929年古田会议,当时针对红军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会议决议中以专门部分明确提出“士兵政治训练问题”,且规定了具体的“训练材料”,由此统一了思想基础,确保了党从思想上政治上掌握部队,形成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经验。自此,政治训练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开始逐渐发扬光大。
从理论维度来看,政治训练属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政治训练包含政治教育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训”主要是理论灌输、观念输入,为内化过程,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理论型政党,没有理论的坚定,就没有政治的坚定,通过强化理论训练奠定思想基础;“练”是通过实训、实践、实战,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政治本领,养成政治行为。有了“训”的理论素养基础,还需要“练”这一外化过程,才能实现行为的养成,才能缩小个体价值同组织使命间的差异,达到新水平上的统一。
从内在结构来看,“党要管党”,党内政治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政治训练的行动主体是各级党组织,日常教育中突出政治训练主要由各级党组织承担,同时,“市、县党委或者基层党组织每年应当组织党员集中轮训,主要依托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基层党校等进行”[6]。从行为方式选择来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主要方式”中有专门的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是三大类型:一是党内集中轮训、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含党组织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组织党员参加党内集中学习以及市、县党委或基层党委每年应当组织的党员集中轮训。二是党内日常教育,如“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思想动态分析、谈心谈话活动等,党员干部还涉及到民主生活会。三是政治实践中锤炼,含树立身边榜样、参与志愿服务、激励关怀帮扶,如党员志愿服务,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党内帮扶活动等。无论何种渠道,政治训练最终是落到党员行动之中的,需要把握知行之间的关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提取有效模式,借助一定的体系系统输入,最后输出为行为。
政治训练的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性、规范性和指向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突出政治训练,重点是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这个事情不要怕花时间、花精力。政治训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是搞几次培训就万事大吉了,而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7]。2019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党员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教育党员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做到‘四个服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8]。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新时代语境下的政治训练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指向性:“训”的内容就是围绕一条主线,“重点是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9],并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解决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际问题。关于“练”,新时代既延续传统经验,注意坚持政治训练与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灌输有机相结合,营造良好政治氛围,强化政治训练的设计和导向作用,也充分关注到新媒体技术手段对于政治传播的影响,注重采取多样化训练形式,不断增强政治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现状分析:突出政治训练的经验和困境
新时代要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需理清党内集中性培训、党内政治生活、政治实践三大党员日常教育管理路径中突出政治训练的现状,总结经验、直面不足、深剖原因。
(一)党员干部集中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的现状分析。党员干部集中培训,包含主题教育和党校培训,因主题教育由中央统一部署,整个实施过程严格按照规定内容开展,本文仅以党校为例作分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校工作,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校事业在党的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以党校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主要阵地。可以说党校政治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党员队伍尤其是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校争先恐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用讲话精神指导工作实践,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法和手段”[10],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党校因有严格的体系设计,在训练上能始终把握主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体内容,能在相对完整的时间段内进行相对封闭的培训,有利于创造有利环境全方位开展政治训练。
肯定成效之余,也还要看到需完善和改进之处,具体体现在:一是整体设计理念上,离新时代突出强调党和国家的组织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课程设置中未能充分考虑政治训练的元素和要求,对理想信念内容设置还比较笼统,存在共性理论灌输多的现象,结合实际需要指导性方法论上的内容少,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二是训练精准度上,还未能充分遵循干部成长和培训的规律,在分层分类、精准到位上存在不足。三是从训练方式来看,仍以课堂式理论讲述为主,“训”有余,“练”不足,“练”的比重较低、手段也较单一,“教、学、做”衔接欠佳。四是内容体系还尚未形成契合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要求的理论教育大纲和党性教育大纲。五是效果评估不力,针对政治训练的评估办法和评价体系还没有健全完善,培训后对学员的有效后续跟踪还不够。
(二)党内政治生活中突出政治训练的现状分析。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是党的组织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党员和党员进行党内政治生活锻炼的主要平台。党员日常教育培训中要突出政治训练,不能忽视党内政治生活这一重要阵地。从2019年政治巡视公布的反馈意见来看,党内政治生活失之于宽、失之于松还客观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是简单化,党内政治生活在凸显政治性上政治引领还不够,组织开展随意性大,政治训练的内容简单通过读文件、写体会等方式体现,没有深入系统学懂弄通。二是表面化,尤其是在运用谈心谈话、批评与自我批评、检视反思等思想武器时,思想认识不到位,未能切实从政治的高度查找问题,问题流于工作,存在以工作问题代思想问题、只摘花不挑刺、辣味不够等情况。三是形式化,敷衍应付走过场的现象存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于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偏差,开会走过场、基层调研“走秀”,服务群众意识不强等问题,体现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方面存在薄弱点。效果评估上,同样存在评估办法和体系缺位或不完善、评估应用较宏观、评估结果应用不够充分的现象。
(三)在政治实践中突出政治训练的现状分析。实践实干是提升政治能力、锤炼政治担当最好的课堂,政治建设都不应该是口号式的,而一定是与具体的生产、工作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可见,政治训练一定是放在客观、真实、复杂的现实中去养成的,在实践中检验政治能力和政治担当、检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政治训练能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或者直观可感的岗位承诺等方式开展,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党员也容易在参与中对理想信念有更深刻的体会,有利于锤炼党性,激发先锋模范作用。从党员自身而言,参加政治实践能体现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的宗旨有了更为具象的表达,自身的价值能得到体现,从而积极投身政治工作和社会治理。而从政治实效来说,政治实践也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赏,譬如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组织动员,群众能从实实在在的或专业或贴心的服务中体会到足够的获得感,也能从党旗党徽党员事迹等元素感受到所承载的党组织的关怀和党组织的力量。
但在日常政治實践中,政治训练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重“训练”轻“政治”,或者说“政治”简单化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是存在形式主义,存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表面化、概念化的问题”[11]、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拉大队伍搞仪式,蜻蜓点水做服务,存在轰轰烈烈走过场的现象。二是供需对接不精准,政治实践中存在不从实际出发去开展实践项目,考虑自身有余、考虑需求方不够的问题,甚至存在不尊重党员实际情况、用布置任务的方式组织党员开展活动的情况,效果大打折扣或者适得其反。三是由于缺乏长效机制,不少对党员开展的政治训练都是采取活动式、项目化的方式,推进中缺乏相关的体制机制跟进,不能充分保证政治训练的效果。
四、行动逻辑:构建与政治训练相适应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党员日常教育培训突出政治训练,是与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理性审视当前党员日常教育培训现状,需要契合新时代新要求,有针对性构建与新时代政治训练相适应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一)体制机制设计。结构决定功能,训什么、怎么训,练什么、怎么练,要有统一的顶层设计。对党校来说,要通过教学大纲的方式体现出来,形成立体的理论体系;对全部党员教育管理活动和政治实践训练而言,则需要进一步细化训练的阶段性内容、考核标准,对训练任务进行合理安排,明确政治训练诸内容在整个训练体系中的相应地位、主次关系,避免笼统模糊,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以可视化、清单式的设计为党员日常教育培训提供一个可遵循的模板,然后通过党内教育培训、集中教育培训和政治实践三大途径,形成闭合回路,促进政治训练的科学化、体系化。
(二)师资队伍建设。政治训练是一项兼具专业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类型对象制定分类规范,按照政治训练的具体要求,对政治训练的目标、组织、管理、保障、方法、考评等进行全方位设计。目前党校培训主要是以理论课教师为主,党内政治生活主要以党组织干部为主,政治实践的组织则主要以党务干部为主,但在实际过程中,针对干部成长规律和思想规律,把握政治训练要点方面,力量分配还比较薄弱。突出政治训练,要考虑训练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政治工作队伍,辅以理论研究者和理论宣讲队伍,共同将政治训练作为专门的任务,确保政治训练落到实处。
(三)建立实训模式。政治训练是一个行为训练的过程,要将理论学习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把教育培训同实践磨练结合起来,突出实践实干,锤炼政治担当,就要坚持“教、学、做”合一,将情景式、体验式、模拟式教育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内化于心、外化于“练”的情景给予实训实练实战。在党员日常教育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还可以借鉴实训的经验,细化流程,采用科学手段,做到“内容要规范、反复,有分解、有合成,还要有测评、验收,使之显示出‘练与非‘练二者的明显不同”[12],促进政治本领的提升。
(四)建立评估体系。突出政治训练,其成效评估体现在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的提升,考核的是政治品格。党员日常教育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效果如何,需要全方位考量党员的政治品格,应有一个形成性过程的评估体系。要注重平时在模拟中观察考核党员,通过让党员参与行动学习,通过模拟中对任务、问题的解决,对党员的政治品格进行盡可能客观科学的评价。
(五)建立保障体系。政治训练要凸显实效,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训练保障体系,实现组织范围体系内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一是教育培训对象的精准培育,通过受训人员的管理系统,对培训人员进行分析测评,为分层分类开展训练提供参考和依据。二是资源共享体系,将所有政治训练资源集中在平台上,实现共享,让各级各类政治训练资源在党内实现共享。三是长效化管理机制,重点要求完善需求调研制度,健全组织调训制度、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工作督查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培训需求;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切实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性,确保政治训练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海青.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理论溯源——对《共产党宣言》的政治哲学解读[J].哲学动态,2018(5).
[2][7][9]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18(19).
[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7.
[4][11]梅黎明.干部教育培训要突出政治训练[N].光明日报,2019-05-28.
[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6][8]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7.7.
[10]李权.新时代提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路径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18(9).
[12]林永煌,林立芳.政治训练: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与反思[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9(2).
本文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党建课题“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研究”(编号2019ZD17)
作者系上海开放大学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副部长,法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