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10种情况要上医院
2020-12-28兰政文
兰政文
作者按:在医院儿科诊室里,有的父母会得到医生“别紧张,问题不大,回家做做护理就行”的劝慰:另一些却遭遇到医生“咋不早些送来,瞧孩子病得多重”的责问。看来,要拿捏好宝宝发热送不送医或何时送医等问题,对家长来说还真有不小难度。别急,看完本文你就能从容把握了。
如何明确宝宝发热了
父母常用手或额部接触宝宝额头的办法来判定是否发热了,这不太可靠。可靠的办法是用体温计测量。测量部位有口腔、肛门与腋窝等处,简称口温、肛温与腋温。
口温或肛温最准确,但宝宝通常不合作,容易弄碎体温计,出现安全事故。相对而言,测腋温的刺激性较低,宝宝的配合度较好;只是测量时间稍长些,需要持续5~10分钟。水银体温计容易碎,可能对宝宝造成伤害,电子体温计则比较方便与安全。
体温的具体数值与测量的部位有关。如腋下测温,体温计的读数超过37摄氏度,且昼夜间波动超过1摄氏度即为发热;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下为低热,在38~39摄氏度为中度热,在39~41摄氏度为高热,超过41摄氏度为过高热。发热时间持续2周以上,经过较全面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未能确诊者,称为“原因待查热”或“不明原因热”。
美国有关调查表明,正常人体温昼夜变化幅度最高达1.3摄氏度,每天早晨6点与下午4点的体温上限分别为37.3摄氏度和37.8摄氏度。因此,并非任何情况下体温超过37摄氏度都是发热。比如说,当宝宝情绪激动尤其是哭闹、刚吃完饭或洗澡后,体温会比正常情况稍高一些。应待他安静下来半小时后再测量。
确定宝贝是否发热最好请教医生,尤其是体温处于边缘状态时,不可仅凭自己的一知半解而下结论,以免弄巧成拙,对宝宝健康不利。
宝宝发热的家庭处理
当确定宝宝发热,但热度不高(如38摄氏度以下),且一般状态良好(如精神好,哭声响亮,食量、睡眠、活动无明显变化),就没必要急着跑医院,可在家观察处理。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宝宝身上过多的衣裤或者松开衣裤,以便散热降温。
有两种情况需要避免。一种是在冬春等低温季节,因担心宝贝感冒而将其裹得严严实实,结果不仅妨碍了散热降温,甚至可能诱发高热惊厥;另一种是有些老人喜欢给宝贝捂汗来退热,殊不知越捂体内产生的热量越多,体温就会越高,甚至发生中暑、捂热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宝贝生命。
每天至少喂水400毫升,以利于退热。原因是发热的宝贝食欲减退,皮肤不显性失水增多,加上多伴有呕吐或腹泻,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导致脱水症状,造成高热持续不退,医学上称为脱水热。有些发热伴畏寒无汗的患儿,可酌情喂点姜汤,以促进皮肤和血管散热。
实施物理降温法,用温水反复擦浴宝宝全身大血管分布处,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可促进血管扩张而散热。但酒精或冷水擦浴则不宜,因为宝宝发热时,皮肤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很大,可引起畏寒、浑身颤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低氧血症。
10种情况需尽快送医
在家庭处理与观察时,一旦宝宝出现了以下10种情况之一,应及时送医院,不要耽误。
1.不足3个月的宝宝发热超过38摄氏度,3个月以上宝宝达到39.5摄氏度或以上。
2.患儿反复发热。1岁以下宝宝持续发热24小时以上;1岁以上宝宝每天发热,并持续3天以上。
3.患儿出现惊厥。
4.患儿舌头、指甲、口唇发绀,活力低下,精神差,出现疲倦乏力、不吃不喝、嗜睡或不易叫醒等症状。
5.患儿反复呕吐或腹泻。
6.患儿呼吸时听到喘息声。
7.患儿呼吸加快,鼻翼煽动,很可能患了肺炎。
8.患儿体温虽在下降,心跳却仍然很快。
9.患兒发热的同时还有其他特殊疾病,如心脏病、肾病、免疫性疾病等。
10.患儿反复出现午后低热,伴有咳嗽,可能患上了结核病。
是否用退热药应看指标
发热本身并不完全是坏事,乃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能广泛地调动体内免疫系统的力量,如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抗体生成,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有利于病情康复。所以不可一见体温升高就用退热药。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前,盲目用药物退热可能掩盖病情,干扰诊断。
应用退热药的指标,是体温达到38.5摄氏度或以上。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2~3个月以上的宝宝)或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两种口服药较为安全,一般服用后半小时到1小时,宝宝会通过出汗散热,使体温降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宝宝服药后不久就“原封不动”地吐了出来,可再喂一次;若服药超过半个小时才吐,说明药已吸收大半,无须重新服用。
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发热时要更加积极与及时地动用退热措施,当体温接近38摄氏度时就须着手退热。最好将物理降温与口服药物结合起来,阻止体温升到引发惊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