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2020-12-28高丽萍
高丽萍
【摘 要】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对日后深入学习数学以及其他学科有着深刻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有效教学方法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发展,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数学教学由注重培养解题方法逐步向注重培养数学思维与能力发展,课堂教学由以教师讲授为主逐渐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但是,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很多理论研究内容未能在实践中有效应用,导致数学教学仍存在低效问题。因此,基于教学实际,探究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特点
1.遵循数学学科内部规律
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构成数学的基本要素为逻辑与直观、分析与构造、一般性与个别性。教师需要结合基本要素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促进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构造这两种探究数学问题的主要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数学有效教学必须遵循学科内部规律,有效促进知识内化为素养,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建构,推动学生认知结构优化发展,使其可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满足学生数学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对知识、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个体学习情感需求,主要是学习者的情感体验。通过访谈学生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毅力、自信学习数学。而且,数学学习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情感有着紧密联系,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情感影响着学习态度、自制力等。因此,数学有效教学既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夯实基础知识,又要关注情感需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促使其主动学习数学,提高自身数学素养。
3.能够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自主学习能力、运算能力、数学概括能力以及空间能力。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由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直接体现出来。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在理解数学概念时具有一定难度。有效教学需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转变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现状。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數学定理、公式、定义等内容,利于知识体系建构。运算能力和空间能力的有效培养,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
1.建立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互动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有积极作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定位自身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探究问题的指导者与合作者,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彼此尊重,如此才可以进行有效沟通。
2.整合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的应用实现了情境创设的直观性、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圆锥模型,让学生直观观察,认识到圆锥是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面构成。而后,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演示,连接圆锥的顶点和底面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连接顶点与底面圆的圆心的线段,让学生加深对圆锥的母线与高的理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知识呈现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注重自主探究提高综合能力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个体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品格。因此,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应积极开展自主探究,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提问:“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写成一般形式ax2+bx+c=0(a≠0),配方法是否可以求得方程的解?”探究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教师则需要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小组解决遇到的难题,理清探究思路,从而总结出求根公式。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有着直接关系,有效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优化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找到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从而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秀英.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J].学苑教育,2017(15):53.
[2]黄月婵.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