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就业质量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12-28张丽景周立民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3期
关键词:就业高职

张丽景 周立民

摘要:本文通过对兰州石化職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近三年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反映出甘肃省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就业质量、加强专业建设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信息技术类;就业

中图分类号:TP3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3-0171-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研究背景

最新研究报道,全球科技以每年20%的速度更新,职业种类也相应地以每年20%的速度在淘汰,新的就业岗位不断涌现,信息技术类人才首当其冲。甘肃省目前共有28所高职院校,除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等8所院校外,其余20所院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主要的专业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传统专业开设院校数量较多。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落地应用,相关人才需求量也与日俱增,部分院校纷纷增设了新兴专业。对甘肃省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就业数据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进行专业自诊,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

2 就业数据抽样分析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一直以来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一直在省内名列前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代表性。该校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学院始建于1987年,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开设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目前开设有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应用开发7个专业。这里对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18-2020届信息技术类专业总计1135名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来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网)。

分析发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选择专升本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选择自主择业的学生占比较小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信息类行业就业占比接近50%,电力、制造业等行业紧跟其后。近一半毕业生选择在甘肃、新疆工作,这和学校的行业背景有密切联系。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拥有信息产业发展的土壤,聚集和培育了大量的信息类人才,经济发展水平高、企业薪酬待遇好、信息化企业聚集度高,吸引并留住大量资深的信息类人才以及全国范围内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但是,近三年的就业数据表明,除北京外,其他城市学生均没有考虑。

3 主要存在的问题

3.1 迎接挑战魄力不够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信息技术类毕业生对北上广深等信息产业发达城市虽然向往,但是这些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购房压力等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同时,西北地区特有的文化背景,父母不希望孩子离家太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到大城市谋发展的决心。最后,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不白信,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快节奏、高强度的技术工作[1]。

3.2 自主创业热情不高

甘肃省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缺乏有规模的互联网企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类产业尚未普遍兴起,毕业生依托信息技术自主创业的机会也比较少。甘肃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来自省内农村家庭,自主创业缺乏资金支持,这也是导致创业率低下的重要因素。

3.3 专业影响力小,宣传力度不够

甘肃省高职院校数量较少,信息技术类专业又主要针对省内生源招生,宣传力度明显不够。作为各省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种类,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省外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经常合作的高校或在省内高校对口招生,甘肃的毕业生想跨区域就业确实困难[2]。

3.4 信息技术类专业办学实力不强

受地域和区域经济影响,甘肃省各高职院校几乎都依托自己的行业背景发展,信息技术类专业虽普遍存在,但并不是这些院校的特色或主打专业。因此,专业建设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专业建设知名企业参与度不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先进,新专业就业市场拓展不成熟,专业教师团队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能力不够,学生对就业岗位、创业方向认识不足等。

4 就业对策研究

结合甘肃省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办学实际,建立教师、学生、企业全员参与的“四位一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体系,调到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实现学校高水平培养人,学生高质量就业,企业高满意度用人。

4.1 依托“1+X”证书制度,打造“人岗匹配”专业建设工程

2019年6月份,9月份和2020年1月份,教育部连续三批次发布I+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划分越来越细致,覆盖越来越全面,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开发、大数据、网络技术等方向均明确了取证要求。依托1+X取证,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必定会加大投资力度,配套相关的实验设备,学生也有了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让学生未出学校,就积累起工作经验,锻炼起实际应用能力,毕业就能对接工作,上岗操作。

4.2 教师“专业技能+就业创业指导能力”双提升建设

一方面,专业教师要直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新技术的学习,时刻保持与市场同步。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外出会议交流、暑期专项培训等形式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训练。在技术传授上做好学生的“大师傅”,在人生发展上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4.3 提振学生专业信心,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就业创业教育

抓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契机,充分利用课堂思政三分钟育人工程机会,对学生进行行业介绍、优质用人单位分享、新技术发展动态、行业应用知识普及等;鼓励学生多参加行业、专业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以赛促创业;派送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认识企业,了解企业[3]。

4.4 建立高质量IT专业就业市场

高校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就业,利用出差、开会、专业调研等机会,主动对接优质用人单位,邀请企业到学校遴选毕业生,建立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不断壮大,提高就业质量。

5 思考与总结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IT行业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2020年,互联网行业春招毕业生需求量同比上升3 6.51%。深入分析高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满足市场用人需求,帮助高校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参考文献:

[1]周婷,李小东.甘肃省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6):110.

[2]高建波,孙百才.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TOWS矩阵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09(3):63-67.

[3]赵强,汤菊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9(12):172,174.

[4]黄春兰,王芳,刘毅.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大众标准化,2020(7):48-49.

【通联编辑:闻翔军】

作者简介:张丽景(1980-),女,河南巩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周立民(1980-),男(满族),河北围场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招生就业工作。

猜你喜欢

就业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