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迁精神”的内涵与传承
2020-12-28白毅
白毅
摘 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勉励新时代年轻人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的高度,结合新时代教育事业的使命,赋予“西迁精神”新的内涵,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深刻理解并弘扬西迁精神,对知识分子完成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作出历史新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西迁精神;内涵;传承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1-0140-03
1956—1959年间,15 000余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内迁西安,开始了“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伟大征程,数代学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60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这一精神的鼓舞鞭策下,西安交通大学立德树人、科技报国,为国家、特别是大西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视察西迁博物馆、会见西迁老教授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番话是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的高度、结合现时代教育事业的使命,赋予“西迁精神”新的内涵,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这一精辟论述为我们指明了知识分子必须融入伟大的新时代,胸怀民族复兴大局,肩负时代使命,弘扬爱国爱党优良传统,为立德树人无私奉献,为国家富强艰苦奋斗。
一、“西迁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支持
“西迁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在推进民族复兴的时代,我们必须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凝聚力。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国家战略需要,为了改变新中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提出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了交通大学西迁工作,他在迁校工作座谈会上说:“着眼点还是从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一切为了更好地动员力量为社会主义服务。”交通大学的西迁关乎到国家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调整,具有伟大的历史使命,1956—1959年间,15 000余名交通大学师生,将个人发展与时代需要结合,怀揣着建设大西北、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理想打起背包就出发,开始了“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伟大征程,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是交大西迁最坚定的支持者,西迁时他已经65岁,但他坚决地说:“我的父亲告诉我,只有大西北也建设起来,我们整个国家才能够兴旺发达,所以我一定要到西部去。”西迁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为精神指引,在60余年的奋斗中,数代学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60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以“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的”家国情怀为陕西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貢献,也为新中国的西部建设提供了人才和科技重要的基础。60余年来,“西迁精神”已经深深注入西安交大学子的血脉,西安交通大学几十万毕业生中,40%在西部工作,为祖国西部的发展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这种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凝聚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篇之作,更生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华大地上,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当前,“西迁精神”已不仅仅是交通大学一所高校的精神财富,更是当代知识分子爱国奋斗、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卓越进取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光辉写照。当代知识分子要真正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把国家装在心里,牢牢把握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汇聚力量,担当起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交付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全部力量。
“西迁精神”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创造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西迁人时刻心怀祖国和人民的需求,西迁教师谢友柏院士回忆说:“那时候大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国家的富强不顾一切去奋斗的精神。”西迁人放弃在繁华上海的富足生活,毅然来到贫瘠的大西北开创高等教育新事业,始终为党和国家、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不仅提升了西部优质高等教育的水平,也改变了西部科技、经济发展格局。64年来,交大人以创新创造为动力源泉、追赶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为工作重心、开创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凭借29 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就有237项,这些成果提升了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他们又开启了第二次西迁创业——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西安交通大学正在大西北创造未来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创新实体,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目标,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源源不竭的创新源泉。“天地交而万物通。”扎根西部64年来,西安交大以“实业兴国”“向科学进军”“科技强国”为使命,以战天斗地的创新创造姿态搏击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西迁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
“西迁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而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个民族会在心神不定、犹豫彷徨中成就自己的光荣和梦想。以交通大学西迁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西迁群体,听党指挥跟党走,坚定地践行了“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家”“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的庄严承诺,用无数爱国奉献的事迹,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这种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的整体事业的精神,体现了西迁人伟大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广大知识分子要将“西迁精神”内化为爱国之心,外化为报国之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弘扬“西迁精神”,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当成当代知识分子的初心和使命,将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融入中华青年骨血中。
二、“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历史内涵
爱国与奋斗是“西迁精神”最宝贵的传承。回顾交通大学搬迁至西安至今的这段历史,展现的就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交通大学的知识精英将个人选择融入国家需要中,西迁是跨越大半个中国的一次逆行,他们放弃个人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的奋斗融入了伟大的时代,肩负了时代的使命,生动诠释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报国为民的情怀。西安交通大学84岁的胡奈赛教授说:“我的老师们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克服困难,面对祖国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召唤,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至今想起仍令人感动。”西迁群体始终把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求与学校命运、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计名利,不较得失,听从人民的召唤、事业的召唤、内心的召唤坚定前行,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
自觉听党话、坚定跟党走是“西迁精神”的精髓。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国共产党是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全心全意谋幸福的党,听党话、跟党走是对知识分子的基本要求,也是讲政治的具体表现。1955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西安,这是国家调整新中国工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交通大学在接到中央“全部西迁”的电话指示后,第二天即着手开始部署迁校工作。时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彭康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力带领广大师生完成西迁使命。他说,“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老校长与祖国同向同行,体现了他为人民办好教育的真切情怀。他践行了自己的庄严承诺:“要在西北扎下根来,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
三、“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接续传承
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建立新中国71年来,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以一日千里的速度飞速发展。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深刻理解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西迁精神”形成的精神范式和行为典范,体现了那一代人最普遍的品格特质和思想内涵,为当代青年人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的道德示范、价值引领作用将继续鼓励新一代知识分子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设,到生活艰苦的地方去改变,到文化落后的地方去发展。
“胸怀大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根本,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困难中去,到最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方去。“西迁精神”中的胸怀大局,就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中传承着。
“无私奉献”,“轻以待己,重以报国”这是中国志士仁人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旭华、邓稼先等老一辈知识分子始终将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西迁人毅然放弃繁华的大都市,离开方便舒适的生活,离开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在祖国的大西北扎下根,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建设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留下彪炳史册的伟业。“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新时代知识分子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把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爱国奉献精神的价值路径。
“弘扬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都是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明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当前我国的发展建设已经处于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就要在今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当前的奋斗目标,而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当代知识分子应当继续做西迁精神的新传人,时刻践行中国精神,将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注入血脉,让西迁精神在接力传承中历久弥新。
“不忘初心,艰苦创业。”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一个民族唯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才是真正的自立自强;一个国家唯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才能真正地发展。正是凭借着交大人在迁校、建校过程中的那些经历艰难困苦却又迎难而上的精神,那种在困难中顽强拼搏、排除万难的劲头,才能不畏艰难,用64年的顽强拼搏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建设了国家一流的高等学府,改变了中国东西部教育不均衡的格局。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不断攻坚克难,开创时代新篇章。
当前,我国正处于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造成重创,给国际政治局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讲话正当其时,无疑是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奋斗征程中,西迁精神作为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转化为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当代知识分子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干和担当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 张迈曾.在弘扬西迁精神中砥砺初心[N].光明日报,2020-04-27.
[2] 肖罗.西迁精神永放光芒[N].光明日报,2018-01-09.
[4] 张胜,王斯敏,张哲浩.弘扬“西迁精神”把爱国主义融入灵魂、写进行动[N].光明日报,2020-04-29.
[5] 张迈曾.赋予西迁精神新内涵 做好新时代的新传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8,(2).
[6] 谢永慧.做好西迁新传人,弘扬爱国奋斗的伟大精神[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
[7] 陆淑敏.以西迁精神铸牢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意识[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
[8] 杨旭.从"西迁精神"看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J].法制与社会,2019,(10).
[9] 瑞琼,张琢悦.“西迁精神”的由来和内涵[N].人民政协报,2018-02-08.
[10] 盛懿,孙萍,欧七斤.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52.
[11] 房立民.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12] 习近平.绝不允许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6-11-11.
[13]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