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实践及其完善
2020-12-28刘敏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面临新的契机与挑战。"互联网+"及专业社会调查网络平台的出现,有利于搭建线上课堂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使得多途径开展社会调查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相长。尽管"互联网+"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但社会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实践仍需改善和平衡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实地调查与线上调查的关系,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调查的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技能。
[关键词] "互联网+";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线上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6-0063-05
0 引言
20世纪末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透明性等特征,"互联网+教学"有利于学生跨越时空限制来获取资源,并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实现因材施教,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1]。慕课、微课、创客、翻转课堂以及智慧课堂等成为我国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与此相关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软件等也随之进入教学领域,促使课程与教学等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2]。
尽管"互联网+教学"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教师能力要求高、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尚待建立[3]、教师教育理性的偏向与迷失[4]、学生自制力薄弱与师生关系淡化等问题与挑战[5]。相关研究指出,虽然慕课呈现了新型教与学的突出特征,具有落实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拓展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创设了沉浸式、社交化的学习环境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人机对话"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对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力要求高、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过程难以持续、学习者的学业水平难以真实评价等诸多缺陷[6]。因此,相关研究提出,要通过慕课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7]、课程知识体系架构与教学方案的科学设计[8]、教学管理的弹性化与评价制度的多样化[9]、教师教学理念与行动的重构[10]等途径,来提升"互联网+教学"的模式创新和教学质量。此外,相关研究还指出,为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互联网+教学"应强调"线下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和"教师指导与自主探究结合"[11],并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12]。
具体到社会研究方法领域,自1969年互联网出现以来,学者们便尝试通过互联网来开展社会调查,包括通过邮件和网络电话来进行问卷发放和在线访谈等[13]。近年来,虚拟民族志[14]、网络访谈[15]、大数据分析与新计算社会学[16]、微信民族志[17]、互联网+问卷调查[18]等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研究方法创新,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网络社会研究的深入,同时也使得社会研究方法的课程形态、实践方式与教学模式等发生了变化[19]。
随着互联网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发现问题、开展调查、获取和分析资料的重要途径,社会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也必须思考"互聯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问题,需要将"互联网+"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落实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然而,综观相关研究,"互联网+教学"多集中于英语、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鲜有文献涉及社会研究方法等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亟待深入研究。
1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实践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门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重在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来掌握理论知识和资料收集、分析方法,进而认识社会、完成较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20]。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方面,作为初学者,新时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在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对社会调查实践存在畏难心理;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课业负担重、社团活动多,社会调查实践投入时间不够,常常敷衍了事。作为学业评估的重要方式,学生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多为基于随意抽样所获得资料的简单描述统计分析,调查数据与访谈资料一定程度上存在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与抄袭剽窃等问题,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分析和理解,从而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课程教学是教师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双向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过程。具体到社会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要形成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调查实践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用鲜活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实践方式来激发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社会调查实践的主动性。近年来,笔者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和社会调查的新路径,通过线上课堂建构以达到对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社会调查,并通过QQ、微信、腾讯会议等即时聊天工具,来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研究报告撰写、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多有裨益,为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1)线上课堂的搭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数据已经转化为大数据,门户网站、政府网站与网络社交平台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料,问卷星等专业网络问卷调查更是成为大学生社会调查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如何将多样化的数据资料与前沿的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这本身就是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以上网络资源,任课教师可实现"互联网+"的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创新,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跟上时代要求和学生需要。例如,教师不仅可以利用QQ、微信群、腾讯会议等即时聊天工具来建构"线上课堂",包括上传课程文献、视频、语音、图片、链接等教学资料,而且可以通过分享学生的研究设计、资料收集的过程和社会调查报告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社会调查过程的管控,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和撰写高质量调查报告的能力,提高学业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线上课堂的搭建构造了一种线上和线下的良性互动课堂模式。在线上课堂,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方法技巧能够得到更加充分、及时的沟通和讨论,在线下课堂则可以更多地用来讲授理论知识与强化体验式案例教学。
2)社会调查实践的拓展。社会调查实践要求任课教师按照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大纲的要求,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基于"互联网+",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拓展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途径与方式。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使之能根据自身偏好及专业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课题。第二,利用问卷星等在线问卷调查网站,帮助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三,引导学生开展在线调查,一方面,可通过邮件、QQ及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来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可以将数据直接导入EXCEL、SPSSAU(在线SPSS)等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另一方面,可通过视频聊天、微信访谈、微信群互动、看快手直播给主播留言发消息等方式开展线上调查,收集包含视频、图片、语音、网络链接、文件、文字等在内的各种资料。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互联网+"的社会调查实践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件有意义和充满快乐的事情,大学生自主调查与深度调查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及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3)师生关系的重构。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和运用"互联网+",不仅有利于线上课堂的搭建与社会调查的互联网拓展,而且有助于真正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内核,从而在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关系互动过程中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基于"互联网+"的运用、线上课堂的搭建与多途径社会调查实践的开展,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基于一种线上与线下课堂结合、理论知识传授和学生社会调查实践分享于一体的体验式案例教学方法,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就社会调查方法的适用性与完善、社会治理与政策应对等多项学术议题开展简介与争鸣,同时还可以共同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调查理论知识与方法技巧,进而丰富课堂教学的学术氛围、提升学生的多项能力。
總之,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是一种借助问卷星等专业互联网调查平台及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建构线上学堂和多渠道开展社会调查实践,进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现代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互联网+"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适应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实践需求。社会调查实践不再局限于纸质问卷发放与实地访谈等方式,而是广泛发生在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等多种学习空间与实践场景之中,从而契合了理论知识与方法实践相统一的理念。在"互联网+"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之下,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社会问题的发现者与社会调查的实践者,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的分析者和公共政策的探索者,这在事实上促进了教学相长。
2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完善 "互联网+"为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方法实践提供了机遇,而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多种关系失衡所带来的挑战,需要任课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注意,在实现关系平衡的基础上促进课程教学方法的完善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1 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在"互联网+"深入影响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当下,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调查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无限的拓展,对于"互联网+"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及其实践中的应用也更加容易接受。然而,尽管"互联网+"在社会研究方法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起步较晚,中文社会研究方法教科书中并无相关教程和具体操作方法,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多种方式获得理论知识与多种途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迫切需求,理论与实践的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另外,虽然"互联网+"提供了新的社会调查知识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但海量的知识、信息和资料,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碎片化的学习状况,相关社会调查实践也容易让学生寻找不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知识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上述问题,任课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更新,引导学生用互联网思维来学习理论知识和多途径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其"互联网+"的社会调查技能;另一方面,也要肯定教师与教材在教学中的引领地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经典内容为基础,建设直面"互联网+"和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体验式案例教学模式,从而在拓展社会调查实践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2.2 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平衡
在传统的社会研究方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和准确干预,主要依赖于调查报告来评估学业状况。在"互联网+"和线上课堂的助力之下,教师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学生的社会调查过程,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状况和社会调查过程也更加了解,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有效的学业评估。然而,尽管在线学习为社会调查实践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开展社会调查、提升实践能力,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毕竟有所不同。一方面,微信朋友圈、快手等网络平台的信息异常丰富,基于"互联网+"的在线社会调查过程的不可控程度更高,海量数据使得学生容易迷失在网络世界之中;另一方面,线上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随意,一部分学生不适应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环境。为此,线上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巧并不能替代课堂教学的理论传授和方法探讨,应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应用到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任课教师要做的既不是视而不见和束之高阁,也不是一味地强调线上学习和网络调查。任课教师要认识到,"互联网+"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延伸手段,基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传授和调查方法探讨才是教学的根本。线上学习的主要功能在于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不是任课教师与课堂教学的让位。任课教师根据"互联网+"的需要,在剔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提供优质学习平台的同时,还要发展契合"互联网+"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实现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关系平衡。
2.3 实地调查与线上调查的结合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调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降低了作为初学者的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门槛,并使得大学生能够较为方便和快速地开展社会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工作,不仅有利于保证社会调查实践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然而,也有学者提出,在缺乏面对面社会互动的情境下,作为核心方法的参与观察是否适用于互联网情景下的社会调查,是一个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21]。另外,社会调查实践实际就是大学生借助社会调查来认知社会,不断地寻求个体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但由于网络社会及其人际关系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这种结合,影响学生认识社会和分析社会问题。此外,实地的问卷调查、访谈法和参与观察等资料收集方法,不仅需要调查者克服心理障碍、敢于开口询问问题,同时也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基于情景的随机应变能力,而这些实践能力恰恰是线上社会调查难以获得的。
为此,尽管"互联网+"在社会研究方法领域的运用对传统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方式有所冲击,但基于面对面互动的实地社会调查,仍然是深入分析和合理理解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线上调查更多的是一种辅助性的资料收集方式。对任课教师而言,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地考虑实地调查与线上调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教学问题和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在整体上把握各自的优劣势,进而通过实地调查和线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改善课程教学方法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3 结束语
结合以上讨论,在社会研究方法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互动方式及调查实践等环节中引入"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有利于通过互联网来培养学生提炼问题意识、学习理论知识、设计和发放问卷、收集和分析资料等能力,写出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任课教师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其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调查实践能力,还可以也应该利用"互联网+"来打破课程教学及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应该强调的是,尽管"互联网+"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有效,但它始终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和手段,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技能的提升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借助"互联网+"为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提供多种途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调查,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和理解社会。为此,重新思考"互联网+"情景下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实践所存在的局限性与所遇到的挑战,并继续在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实地调查与线上调查之间实现平衡,有利于建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方向、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知识需求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80.
[2]王鉴,安富海,李泽林."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7(11):105-116.
[3]刘济良,王洪席."慕课"之于大学教学变革:价值与限度[J].教育研究,2015(8):61-64.
[4]何顺超,刘将."互联网+教育"浪潮中教师教育理性的偏向与复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9 (4):73-77.
[5]赵旺来,赵亚楠."互联网 + "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价值及建构路径[J].教学研究,2019 (1):1-5.
[6]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28-129.
[7]吴美玉,易祯,王聿良. 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重构研究[J].教学研究,2019(6):80-85.
[8]蔡宝来,张诗雅,杨伊.慕课与翻转课堂:概念、基本特征及设计策略[J].教育研究,2015(11):82-90.
[9]田愛丽.转变教学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慕课学习+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6(10):106-112.
[10]王会军.互联网思维下教师教学理念与行动的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7(8):92-96.
[11]袁从领,母小勇.论"互联网+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18(8):92-98.
[12]姚烟霞.互联网时代下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路径选择[J].教学研究,2019(5):37-42.
[13]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14]卜玉梅.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J].社会学研究,2012(6):217-236.
[15]邹宇春.网络访谈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6-121.
[16]罗玮,罗教讲.新计算社会学: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5(3):222-241.
[17]赵旭东.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J].探索与争鸣, 2017(5):4-14.
[18]董海军,耿宇.移动互联网+问卷的应用特点与发展[J].晋阳学刊,2018(3):104-110.
[19]刘敏.微信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完善[J].高教论坛,2019(3): 42-44.
[20]同春芬,王书明,崔凤,等.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开放式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8(4):333-336.
[21]LYSOLFFR.Musical community on the Internet: an on-line ethnography[J].Cultural Anthropology, 2003,18(2):233-263.
Practic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teaching based on "Internet +"
LIU M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Shandong2661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teaching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Internet +" and professional social survey network platform help to build online classroom and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makes it possible to carry out social surveys in many ways, and redefine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o a certain extent. Although "Internet +"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still needs to improve and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learn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nline survey,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 to better grasp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social surveys and enhance their practical skills.
Keywords"Internet +"; socialresearch methods;teaching;online classroom
[責任编辑 刘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