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教学中教师该不该出镜?

2020-12-28原铭泽王爱华尚俊杰

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在线教育研究综述

原铭泽 王爱华 尚俊杰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线教育以其极高的灵活性、共享性与便捷性大放异彩,成为“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支撑与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但与此同时,学生自主性不够、保持率不高、互动感不足等固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提升在线教育的效果,设计制作出更高质量的视频课程日益成为需要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议题。鉴于此,以在线视频课程中的教师呈现为关照点,回顾了教师呈现的应用现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综述了教师呈现对在线学习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相关的教育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在线教育;教师呈现;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0)06-0001-080

引言

2020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袭击,在线教育以其较高的教学灵活性、较低的教育成本、优质资源的共享性等诸多优势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成为“停课不停学”政策落地的重要支撑。据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5月8日,全国1 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 226万门次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 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在线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并且,即使在复课后,也不可能和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的状态,而是要让在线教育从“新鲜感”转变为一种“新常态”[1]。但与此同时,学生自主性不足、保持率不高、交流互动不足等固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拦路虎”[2-4]。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在线教育质量的提升,日益成为需要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议题。

目前,在线教育根据不同的划分维度可以有多种教学形式,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或者直播课堂、录播课堂、在线自主学习等,涉及到的学习资源也多种多样,涵盖了从文字材料到音视频的多种类型。其中,视频课程作为最为基础与核心的要素之一,其设计与效果是影响在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此,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视频课程设计展开了大量研究,例如在视频中应当呈现哪些要素、如何呈现等,并提出了多种设计原则,如多媒体课件设计十二原则、教学视频设计优化原则等[5-7]。其中,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角色,教师在视频中是否应当呈现也成为一项热门的议题,引起广泛的研究与争论。

本文分别从教师呈现的涵义与现状、教师呈现影响在线学习的理论解释,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3个方面对这一议题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教师呈现的涵义与应用现状

教师呈现(instructor presence),顾名思义,是指将教师的形象作为要素展现在视频课程当中。由于人们关注重点的不同,也有研究者称之为教师在场、教师存在、教师图像或教师角色呈现等。目前,教师呈现在视频教学中业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例,2015年,国内有研究者选取来自Coursera、Udacity、edX,以及“清华学堂在线”“央视网中国公开课”“新浪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等国内外主流慕课平台的218门课程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94.5%的教学视频都呈现了教师形象,仅有5.5%的视频完全没有教师呈现[8]。

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者归纳总结出3种典型的将教师形象与教学PPT相结合的呈现方式:(1)教师融合式,将教师形象融入到PPT中,二者共用一个背景,教师大多以半身像呈现;(2)教师嵌入式,教师形象多以小窗口的形式嵌入在视频画面中,教师背景与PPT背景不同,位置相对固定,基本都在PPT的左下角或者是左上角;(3)课堂实录式,教师站在显示屏或投影幕布旁进行讲授或者来回走动进行讲授,拍摄者拍摄教师在真实环境下的授课内容。

2教师呈现影响在线学习的理论视角

尽管教师呈现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但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者关于教师呈现对于在线学习者究竟是否有益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综合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本研究归纳发现既有研究关于教师呈现的讨论主要基于以下4种理论视角。

2.1社会临场感的视角

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又称社会存在、社会表露、社会呈现,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利用媒体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9]。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社会临场感理论逐步被引入教育技术领域,成为人们研究在线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网络视频学习中,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材料完成学习任务。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线学习环境与传统面授课堂不同,缺少一种身临其境、真人互动的感觉,会增加学习者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产生一种不真实感或疏离感,并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相关研究也证实,社会临场感是影响学习者自身满意度、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促进虚拟环境中人与人的交互以及学习者的知识建构[10]。

由此出发,社会存在理论认为,在线学习中教师形象的呈现,有助于营造一种类似真实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投入,进而有效促进学习成绩提高[11]。多媒体学习的社会代理理论也同样认为,在多媒体教学材料中穿插社会性线索(如教师的形象、手势、眼神、语言等),与学习者进行互动,能够激发学习者相应的社会回应,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选择、组织和整合,从而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12]。

2.2认知负荷的视角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个体在完成特定认知任务时所需要耗费的认知资源总和,最早由Sweller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在多媒体教学中应用广泛。基于工作记忆理论、资源有限理论与图式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进行任何认知活动都需要耗费一定认知资源,而个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某项认知活动所需要的认知资源高于个体所拥有的总认知资源,就会导致认知超载,影响认知的效果与效率[13]。

根据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认知负荷可以分为3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关联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其中,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难易程度与学习者专业技能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必要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是超出内在认知负荷的额外负荷,通常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等相关,如与学习无关的课堂信息所引起的额外负荷等;关联认知负荷是在学习者处理新知识并将它整合到已有知识结构中所产生的心理努力,即指促进图式建构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负荷,它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习[14]。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在视频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学习者有限的认知资源,在无法改变内在认知负荷的情况下,着重控制外在负荷,提高关联负荷,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由此出发,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线学习中,教师形象本身其实是一种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额外信息,当他们同时呈现在多媒体课程界面时,会导致视觉通道的信息冗余,增加學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造成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超载,阻碍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反而干扰学习效果[15]。与此相似,梅耶在多媒体教学原理中的“冗余原则”中也提出,教师的画面,包括各种表情、手势等,只是一种纯粹的单向活动,并不代表教学内容的涵义,其动态变化的信息反而会占据学习者相当大部分的注意力,特别是当这种占据恰好处于关键的知识点时,其势必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16]。

2.3注意的视角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涉及人内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如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活动,以及思维、意识等知觉活动[17]。注意具有指向性与集中性的基本特征:指向性是指在某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18]。这些特性意味着注意必将是一个具有选择性的认知活动,个体不可能同时注意到所有呈现的信息,总是会有选择性地注意某一些信息,而相对应地忽视一些其他信息。可以说,注意是包括学习在内的一切认知活动发生的前提。例如,学习过程模式模型认为,注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从学习活动的开始到结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通过注意的指向性来选择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同时利用注意的集中性忽视其他无关刺激,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最终完成新旧知识的融合和建构[19]。

在视频学习中,增添教师形象直接影响着呈现给学习者的视觉信息,无疑会对其注意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学习加工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面对面的互动,还是观看照片或视频,人脸都能够快速地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20]。并且,人们对人脸的注意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代表着一种文化规范——保持眼神接触意味着注意、兴趣和参与[21]。因此,在与人交际时,人们往往会倾向于注视讲话人的面部,从而显示自己在专注与认真地聆听[22,23]。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总是习惯注视教师,而教师也总是会要求学生将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当教学场景从线下迁移到线上时,这种社会规范显然不会陡然消失,学习者不会忽然间就从一种看着教师学习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培养出一种只看教学课件学习的习惯。而且,现在大多数网络课程都是基于幻灯片授课的,每一页幻灯片的内容是静态恒定的,如果不切换的话,学习者在看完以后就不会再投入注意力,而教师形象则是不断变化的,能够不断地吸引学习者的视觉注意力[21]。

此外,随着眼动仪器与分析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得以越来越精确地追踪记录研究对象的视线与瞳孔的变化,分析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动轨迹、注视点序列、瞳孔大小等数据,从而判断出人们注意的对象与集中程度等[24]。目前,业已有诸多研究者开始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研究教师呈现对学习者注意的影响,发现教师呈现能够显著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25,26]。据一项实验的统计,在有教师呈现的视频学习中,学习者平均会花费62.3%的时间注视教师图像,花费37.7%的时间注视PPT内容;教师图像和PPT之间的平均切换时间为24.59秒[27]。

2.4学习者偏好的视角

学习者偏好是指学习者对于在线视频课程的偏好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如喜欢某门课程的程度,倾向于选择某门课程的程度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习者学习视频课程的态度、意愿、情绪等,对于在线视频课程的制作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国外学者Kizilcec等人采用长期追踪观察的方法,对在线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了研究,发现约60%的MOOC平台学习者更倾向于观看有教师呈现的课程视频[28]。在另一项研究中,他们向学习者提供了两种形式不同的在线课程(一种包含教师呈现,另一种不包含),然后请学习者从中进行选择,结果发现大多数学习者都选择了有教师呈现的在线课程,仅有16%的学习者偏好没有教师呈现的课程[26]。相似地,威尔逊(Wilson)等人也曾开展实验,邀请被试分别观看“教师形象+音频文本”的课程视频与仅有音频文本的课程视频,然后设计问卷调查他们的主观感受,结果发现,学习者普遍认为有教师呈现的课程更加有趣、令人享受,坚持学习的可能性更高。特别是当学习者被要求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总体上最倾向的授课形式时,超过70%的学习者都选择了有教师呈现的视频形式[29]。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者偏好的视角可以帮助研究者获知学习者关于在线课程的主观感受,但这与最终的学习效果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例如,在威尔逊等人的实验中,研究者同样发现,尽管有教师呈现的视频组更加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但是学习者测验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下降了,并且学习者思维游荡(mind wondering)的情况也增加了。对此,研究者将其归纳为一种教师呈现效应(instructor presence effect),即“喜欢并不一定导致学习”(liking does not always lead to learning)。

3教师呈现影响在线学习的实证研究

无论是社会临场感、认知负荷、注意,还是学习者偏好,都是理解教师呈现如何影响在线学习的一种理论视角。它们对于在线学习的实际效果究竟有何影响,还需要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下面,本文着重围绕教师是否呈现,以及呈现的具体方式(如呈现的比例、时间、位置,教师的体态等)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进行回顾。

3.1教师呈现与否如何影响学习

目前,关于教师呈现与否对在线学习的影响,业已有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与方法展开研究,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一方面,大量研究显示,教师呈现对于学习者的知识理解、注意投入、情感激发等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增加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提高学习成绩。例如,皮忠玲招募了84名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配至4个实验组,观看4则形式不同的视频课程(PPT+教师声音、PPT+教师形象+教师声音、教师形象+教师声音、课堂实录),然后通过问卷测量与眼动分析发现:相较于没有教师呈现的视频组,学习者在有教师呈现的视频组中社会存在感更高,认知负荷更低,学习效果最好;同时,在学习有教师呈现的视频课程时,学习者会分配更多的注意力于教师[27]。Gog和Verveer分别设计了有教师与无教师的两组视频学习材料,并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分析了学习者观看视频的眼动数据,研究发现,教师呈现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并提升学习成效,有教师呈现组的学习者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无教师呈现组的学习者学习成绩[25]。Kizilcec等人采用长期追踪观察的方法,对MOOC平台的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风格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教师画面呈现的教学视频,学习者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社会存在感均优于没有教师呈现组的学生[28]。并且,他们还通过情感反应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视频中增加教师图像能够促使学习者产生积极情感反应,同时学习者也更加偏好有教师呈现的教学[26]。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认为,教师呈现对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认知负荷、学习成绩等并不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例如,Homer等人将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和学习成绩作为研究变量,结合问卷测量与访谈的方式,分析了大学生观看PPT录屏和“教师+PPT录屏”的两类视频课程后的表现差异,结果发现,有教师呈现组的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显著高于没有教师呈现组的学习者,两组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与学习成绩并不存在显著差异[30]。不过在访谈分析中,他们也发现,很多学习者反馈在视频课程中增加教师讲解,有助于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和投入,这与社会临场感的意涵非常相近。郑俊等人采用眼动分析的方法,将教学视频划分为教师形象区与PPT区两个区域,测量分析了学习者的注意情况、认知负荷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学习者对教师形象区的注视时间显著大于PPT区,对PPT区的注视次数显著大于教师形象区;同时,学习者对教师形象的关注程度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认知负荷,即无论学习者对教师形象区的注意情况是高还是低,他们的心理努力程度与感知到的困难程度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PPT区的呈现内容对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的影响,当PPT区以文字内容为主时,学习者对教师形象的关注程度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当PPT区以图片内容为主时,学习者对教师形象的关注程度与學习成绩没有显著关系[31]。

3.2教师呈现的方式如何影响学习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不仅是教师呈现与否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具体的呈现方式,如呈现的比例、时间、位置等因素同样会对学习者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杨九民通过单因素被试间实验法,选取9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分别制作了3种不同教师呈现比例的视频课程作为实验材料,具体包括,小呈现比例视频(教师图像占总画面的8.4%)、中等呈现比例视频(教师图像占总画面的26.1%)、大呈现比例视频(教师图像占总画面的41.8%),考察了在线课程中教师呈现比例对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视频课程中,较小比例的教师呈现最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改善学习效果;较大比例的教师呈现则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阻碍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呈现的比例对于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没有发现显著影响[32]。

在线课程中多媒体元素呈现的位置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注意分配,并可能对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对此,有研究者通过改变教师呈现的位置,将教师形象分别置于画面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4个位置,探究了位置的变化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认知负荷与注意情况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呈现的位置对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与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注意分配情况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当教师形象呈现在右上方时,学习者会将更多的注意投入在学习内容上,投入更少的注意在教师形象上[33]。

此外,随着视频制作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课程视频在添加教师形象时不再是简单地持续呈现,而是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地间歇呈现,如当讲解关键信息时隐去教师形象,当讲解次要信息时呈现教师形象。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提升视频课程效果的手段。对此,也有研究者展开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学习者在教师间歇呈现的视频组的迁移测验成绩显著高于教师持续呈现的视频组[34]。

3.3教师的体态语如何影响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通过言语来传递信息,还可以运用体态语,如表情、眼神、手势等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调动课堂氛围。有学者统计了206门有教师呈现的视频课程,发现其中有95%的教师都会采用一种姿势或结合多种姿势进行授课[8]。这些体态语在研究者看来,其实都是一种重要的线索,可以指引学习者进行信息的搜索、组织与整合,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35,36]。例如,在上文Van Gog等人关于教师呈现的实验中,他们发现有教师呈现组的学习者学习成绩明显优于无教师呈现组的学习者。对此,他们分析认为教师呈现促进学习成绩的原因可能在于该教学视频中教师采用了眼神引导,这种目光变化行为为学习者提供了有益的注意引导[25]。

因此,也有学者围绕教师的体态语对在线学习活动的影响展开了相关研究。例如,皮忠玲等人探究了视频教学中教师的眼神与身体方位对学习者的影响。他们将教师的眼神分为直视型、引导型与回避型3种类型,其中,直视型是指教师直视摄像机,给学生一种教师在看自己的感觉,吸引学生将注意集中到教师的脸上;引导型是指教师眼神注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教学内容;回避型是指教师的眼神看向摄像机和教学内容以外的地方。教师的身体方位被分为正面(正对摄像机)与侧面(侧对摄像机)2种。然后将3种眼神与2种身体方位组合录制为6组教学视频,并结合眼动追踪技术与问卷测量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当教师采用引导型的眼神注视时,学生对教学幻灯片的注意时长更久,并且学习表现更优;教师的身体方位对学生的注意分配与学习表现则没有显著影响[37]。在另一项相似的研究中,他们还发现教师的眼神引导不仅可以改善学习者的注意情况与学习表现,还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社会临场感[38]。杨九民在其博士论文中还曾探究了教师姿势对在线学习者的影响。在研究中,他将姿势分为两个大类:意向型姿势与节拍型姿势。前者是指与说话内容密切相关的姿势,如通过身体姿势表现事物形状等;后者是指与说话内容无关,没有实际意涵的动作,如简单的挥动手臂等。然后,分别录制了含有教师姿势(包括意向型与节拍型两种姿势)与不含教师姿势的两种教学视频,通过问卷测量与眼动分析发现,在教学视频中添加教师姿势能够显著提高学习者对教学视频的视觉注意,同时提高其学习成绩,不过,教师姿势对于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学习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32]。

此外,手势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常使用的体态语之一。手势是一种人们通过手臂与手掌进行的特定的动作,可以分为3种类型:节拍型手势、指向型手势、意向型手势[39]。其中,节拍型手势是指教师跟随说话的起伏有律动地摆动手臂,如一些惯常的、无意识的手势动作等;指向型手势是指教师将手指向某物或某个方向,用以引导学习者注意,如用手指向幻灯片上的关键知识等;意向型手势是指教师用手来指代、描述某种事物,如通过手指计数,通过手掌的翻转表示事物的两面等。对此,也有研究者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相较于不添加教师手势的视频课程,学习者学习有教师手势的视频课程时,他们的认知负荷更低,学习表现更优。并且,相较于意向型手势,教师采用指向型手势更加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40]。

3.4小结:教师呈现研究的局限与改进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到,业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教师呈现、呈现的具体方式,以及教师的体态语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整体而言,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师呈现对于在线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如能够显著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促进学习投入等,但是在其他指标的测量上,如认知负荷、社会临场感、学习成绩等,研究者们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这种差异一方面源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如既有研究多采用问卷量表或自我报告的方法测量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社会临场感等,较多地受到被试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随着眼动追踪、脑电测量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会极大地提升测量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丰富既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视频材料的制作差异也是一项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可能既包括与学习活动无关的外在认知负荷,也包括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辅助解释知识内容的关联认知负荷,如果缺少对于教师行为的厘清与控制,简单笼统地比较教师呈现的效果差异就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

此外,既有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其一是所采用的视频材料时长通常较短,多在15分钟以内,而正常的课程时长通常在30分钟以上。在更长的时段下,教师呈现对于学习者的影响尚没有充足的实验证据。其二是研究多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学习者处于被观测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受到实验者期望效应的影响,可能表现出与自然情境下不同的学习状态。其三是较少地考虑授课教师自身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如教师的性别、形象、授课风格、声音等。例如,2019年一项关于在线课程的调查中,研究者们收集分析了2 300多条学习者关于对各项教学视频做出“赞(like)”或“踩(dislike)”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教师的声音会显著影响在线学习者对于视频课程的感知与评价,学习者会因为教师的声音“自信”“清晰”而喜欢一门课程,也可能因为教师的声音“单调”“乏味”“发音不清”而不喜欢一门课程[41]。

因此,未来研究一方面应当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眼动、脑电等新兴技术的使用,采集分析学习者观看视频的生理数据,提高研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在视频材料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延长教学时长,考察被试在更长时段的视频学习中的表现,同时尽量控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行为差异,减少干扰因素。

4教师呈现研究的未来方向与实践启示

4.1未来方向

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随着技术进步与实践深入,教师呈现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现象与新的议题值得研究者们关注。

1) 图像与音频处理技术的进步丰富了教师呈现的方式。视频美颜、虚拟形象、变声技术等在网络媒介中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直播平台、视频网站上,越来越多的教师、主播、博客正在采用美颜形象或虚拟卡通形象出镜,并搭配各种风格的声音。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呈现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与学习对象的偏好,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出镜,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体验。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学龄段的学习者,他们对于教师的形象与声音更为敏感,新鲜的呈现方式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投入。

2)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呈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020年两会期间,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推出的一款全球首位3D AI主播正式亮相,并被用于兩会新闻的播报[42]。这位AI主播以一名真人记者作为原型,基于超写实3D数字建模、多模态识别及生成、实时面部动作生成及驱动、迁移学习等多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结合面部肌肉驱动、表情肢体捕捉等技术,只需要输入相应的文本内容,就可以根据语义实时播报新闻,不仅高度还原真人的发肤外形,连表情唇动、肢体动作、语音表达等也高度契合。这一技术应用对于教育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未来或许就无需再由真人教师劳心费神,亲自直播授课或录制网课,只需要输入教学内容,就可以通过AI教师完成授课,从而大大地解放教师的生产力,使他们可以更专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开发。

4.2實践启示

结合既有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对于在线教育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 注重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形象的呈现。尽管在社会临场感、认知负荷与学习成绩等方面,研究者们尚未取得一致结论,但是,教师呈现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偏好,能够提升学习意愿,促进注意投入,业已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

2) 科学合理地呈现教师形象。没有经过良好设计,仅仅是简单添加教师画面并不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反而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在视频课程的设计制作中,应注重将教师呈现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如需要学习者关注关键知识点时,隐去教师形象;当需要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注意时,呈现教师形象。同时,教师图像占总画面比例不宜过高,应以较小的呈现比例为宜。

3)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体态语的运用。如采用指向型的手势、引导型的眼神,以及其他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引导学习者的注意,调动课堂氛围、传递教学信息等。

5结束语

在线教学中,教师应不应该出镜?这是一个困扰教师、视频课程制作者与研究者的共同话题。尽管在学术研究领域,人们关于教师呈现对学习者的影响尚未形成确切和统一的意见,但是在教育实践领域,教师呈现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革新,教师呈现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虚拟形象、全息投影、VR、人工智能、语音合成等技术将在教师呈现领域得到更为深入与成熟的应用。届时,教师呈现将不再是一个争议或一项负担,而是一个丰富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解放教师生产力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 张盖伦.教育部:在线教学要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N].科技日报,2020-05-15(4).

[2] 李曼丽,张羽,叶赋桂.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 MARTIN F G. Will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change how we teach?[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8):26-28.

[4] 汪基德,冯莹莹,汪滢.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9):104-111.

[5] 理查德·梅耶.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 郑旭东,吴秀圆,王美倩.多媒体学习研究的未来:基础、挑战与趋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17-23.

[7] 汪存友,王彦,常文静.从影响自主学习效果的因素看教学视频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4):5-9.

[8] 杨九民,陶彦,罗丽君.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视频中的教师图像分析:现实状况与未来课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5(6):65-69.

[9] SHORT J, WILLIAMS E, CHRISTIE B.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M]. London: John Wiley & Sons,1976.

[10] 腾艳杨.社会临场感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3(3):66-72.

[11] DUNSWORTH Q, ATKINSON R K. Fostering multimedia learning of science: exploring the role of an animated agent′s image[J].Computers & Education,2007,49(3):677-690.

[12] MAYER R E, SOBKO K, MAUTONE P D. Social cues in multimedia learning: role of speakers voic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2):419-425.

[13]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988,12(2):257-285.

[14] SWELLER J. Element interactivity and intrinsic, extraneous, and germane cognitive load[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0,22(2):123-138.

[15]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theory, learning difficult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94(4):295-312.

[16] MAYER R E.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principles for reducing extraneous processing in multimedia learning: coherence, signaling, redundancy, spatial contiguity, and temporal contiguity principles[J].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2005,16(1):81-83.

[17]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4.

[18] 卢家楣.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9] 张玉琴,党亭军.探析梅耶学习理论及意义学习模式——兼论现代教学设计的其实[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11):5-7.

[20] GULLBERG M, HOLMQCIST K. What lecturers do and what addressees look at: visual attention to gestures in human interaction live and on video[J].Pragmatics & Cognition,2006,14(1):53-82.

[21] KLEINKE C L. Gaze and eye contact: a research re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6,100(1):78-100.

[22] ARGYLE M, GRAHAM J A. The central Europe experiment: looking at persons and looking at objects[J].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 Nonverbal Behavior,1976,1(1):6-16.

[23] BAVELAS J B, Coates L, Johnson T. Listener responses a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the role of gaze[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2, 52(3): 566-580.

[24] 韩玉昌.眼动仪和眼动实验法的发展历程[J].心理科学,2000(4):454-457.

[25] VAN GOG T, VERVEER I, VERVEER L. Learning from video modeling examples: effects of seeing the human model's face[J/OL].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2:323-327[2020-10-2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6013151300328X.

[26] KIZILCEC R F, PAPADOPOULOS K, SRITANYARATANA L. Showing face in video instruction: effects on information retention, visual attention, and affect[C]//Proceedings of the 32nd annual ACM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ACM,2014: 2095-2102.

[27] 皮忠玲.视频播客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眼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8] KIZILCEC R F, BAILENSON J N, GOMEZ C J. The instructor's face in video instruction: evidence from two large-scale field studi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5,107(3):724-739.

[29] WILSON K E, MARTINEZ M, MILLS C, et al. Instructor presence effect: liking does not always lead to learning[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8,122(7):205-220.

[30] HOMER B D, PLASS J L, BLAKE L. The effects of video on cognitive load and social presence in multimedia-learn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3):786-797.

[31] 鄭俊,赵欢欢,颜志强,等.多媒体视频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心理研究,2012,5(5):85-90.

[32] 杨九民.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3] 崔岩.微课中教师角色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34] 刘小敏.微课中教师画面形象效果的眼动实验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8.

[35] 王福兴,段朝辉,周宗奎.线索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430-1440.

[36] WOUTERS P, PAAS F, VAN MERRINBOER J G. How to optimize learning from animated models: a review of guidelines based on cognitive load[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8,78(3):645-675.

[37] PI Z, XU K, LIU C, YANG J. Instructor presence in video lectures: eye gaze matters, but not body orientation[J/OL].Computers & Education,2020,144[2020-10-2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60131519302660.

[38] WANG H, PI Z, HU W. The instructor's gaze guidance in video lectures improves learning[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9, 35(1):42-50.

[39] KELLY S D, CHURCH R B.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ldren's and adults' ability to detect conceptual information conveyed through representational gestures[J]. Child Development, 2010, 69(1):85-93.

[40] YANG J, ZHU F, GUO P, et al. Instructors′ gestures enhance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 while recording video lectures[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20,36(2):189-198.

[41] SHOUFAN A. What motivates university students to like or dislike an educational online video? A sentimental framework[J/OL].Computers& education,2019,134:132-144[2020-10-2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60131519300375.

[42] 鄔金夫.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精彩亮相[EB/OL].(2020-5-20)[2020-10-22].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5/20/c_1126011533.htm.

Should instructor appear on camera in online education : a review

of impact of instructor presence on leaners

YUAN Ming-ze,WANG Ai-hua,SHANG Jun-ji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871, China)

AbstractAgainst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in 2020, online education has been strongly promoted nationwide as a part of the "suspending classes without stopping learning" policy launch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oviding highly flexible, low-cost and commonly shared online resources for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However, there is also rising ambiguity and disagreement about the lack of learner autonomy, low retention rate, and inadequate interaction.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online education and produce high-quality video cours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view of this, this study reviews educational researches on instructor presence,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teacher presentation on online learning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wordsonline education; instructor presence; research review

[责任编辑 孙菊]

猜你喜欢

在线教育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在线教育商业模式探究
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慕课中美应用差异的四大原因分析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