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0-12-28赵威范君衡连伟

关键词:困境新媒体对策

赵威 范君 衡连伟

摘 要:新媒体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表达方式。新媒体是信息传播技术,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它在便捷性、交互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提供帮助,也带来了诸多的困境。如何从新媒体视角看待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以及如何构建新媒体思维、创新思政工作内容和形式,破解困境,是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6-0016-05

Abstract: With irresistible force, the new media influences the ideology and ex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is a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echnology and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 for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help in terms of convenience, interactivity and diversity, and also brings many difficulties. How to view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and how to construct new media thinking and innovat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solve the dilemma,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New media;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新媒體技术以快速和全方位渗透的传播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沟通交流和思维方式。在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站、博客、微信、QQ、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载体,形成了人们表达自己和人际交流的虚拟场域,并以虚拟、 立体、交互的信息展现特征,重新定义了人们对媒体的理解,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

2019年,中国青年网校园新通讯社围绕手机上网话题, 对全国1 2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4成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学者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活动动机,从高到低依次为休闲娱乐(48.2%)、了解新闻资讯(27.0%)、社交沟通(20.4%)、增进学习(4.4%)[1]。不容忽视,以智能手机、电脑等为主要物质载体的新媒体技术,以全方位渗透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同时也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心理意识。当前传统媒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日趋减弱,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主要渠道,影响力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掌握网络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2]。因此,深入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便捷性——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

“根据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新媒体的传播与参与者和传播者都将呈现出数倍增长或指数值上升的趋势,新媒体将对热点信息的传播发挥几何倍增作用。” [3]。新媒体条件下,信息在单位时间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是极快的,而且传播的方式也不再是线性的和简单的网络性的,而是立体全覆盖式。

“网络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信息接收的及时性。”[4]这种情况下,新媒体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和反馈的效率和针对性。“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的流通中,其信息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非常方便和快捷。”[5]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利用新媒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更容易让学业任务重的大学生接受。比如在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钉钉等新媒体手段来开展教学,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新媒体的便捷性可以让大学生把等公交、排队打饭等零碎的时间与微课学习结合起来,增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小的时间段获得大的教育效果。

(二)交互性——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传统的大众媒介都是单项式传播,但新媒体则突破了单向传播,增强了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交流互动。”[6]在新媒体场域中,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双方的身份被淡化,更表现为在信息的互动与交流中,重新建构信息的情况。同时,他们在信息传播中,主动和被动以及地位的上下等级的区分也被弱化。这种交互性的传播特点,可以更容易拉近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距离,更容易被接收者认可和接受,也容易让信息发布者快速了解信息反馈的情况。通过这种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反馈,思政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多样性——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导致了传播媒介的变革,出现了数字化的互联网媒体、云端数据库、移动互联网媒体、数字化期刊等诸多的新媒体形式。这些新媒体表现过程丰富,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可以做到即时、无限扩展内容。新媒体条件下,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也出现了多样性,并因此产生出了短视频、知乎、斗鱼、豆瓣、抖音等大众自媒体软件。这些集文字、视频、音频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将抽象性的概念和政策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贴近学生认识能力,容易被接受和认同。

二、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新媒体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讲,新媒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主客体地位、信息传播的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变,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

(一) 新媒体场域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载体等要素都发生了革新性变化。在虚拟化的环境中,受教育者主动参与信息建构的愿望更强,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新媒体世界里,价值观的 “去中心化”和信息的“碎片化”以及“非组织化”的传播方式严重损坏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系统性和组织性[7]。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上的多元化价值观以及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娱乐化内容,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正面价值体系,而且在一些腐朽、反动的价值观念诱导下,减弱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关注和认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这些腐朽的、反动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对正面的思想教育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党和政府在学生心目中的主导地位下降,社会控制力减弱,意识形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消减甚至丧失,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缺乏对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使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功利化、利己化倾向。

(二)新媒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能力弱

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下,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差。新媒体条件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有精准而全面的掌握,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效果。要实现对教育对象的全面精准把握,就必须采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手段,对大学生网上浏览状况、浏览集中时间、回复率转发率等进行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的数据信息收集存储意识薄弱,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加工能力弱。没有大数据的基础性工作,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在思想政治引领、网络舆情预警等方面较好地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内容创新性不足。2017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适应学生需要,而且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8]。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直接放到新媒体平台上,内容的鲜活度不够,没有进行二次加工。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生活在新媒体场域中的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交流方式的喜好缺乏充分认识。同时,欠缺新媒体知识和能力,脱离学生实际,不了解网络用语,无法理解学生语言,无法形成视域融合和情感共鸣,进而造成信任危机和交流障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理想。

新媒体场域中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复合型思政人才”,既需要政治觉悟高理论素养好,又需要新媒体运用能力强,同时还需要大数据研究水平高。

(三)新媒体场域中信息监管和价值观引导困境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是不可抗拒的,它以“万物皆媒”的方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再对大学生接收的媒体信息进行有效“把关”。比如,由于大学生对接收到的信息选择能力差,一些虚假诈骗、网络传销、淫秽色情暴力、不同政见言论等不良信息不時出现在手机上,高校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类群体,鉴别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大学生容易缺失自控、兴趣重心偏移、沉溺于不良信息,进而引发学业荒废、道德失范、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动摇等不良后果。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中存在着错误价值观的误导与引诱。“互联网网民急剧增加,迅速扩大了以高开放、大流量、快速度、易活动、难掌控为主要特征的新兴媒体的覆盖面,加上已有的广播、电视、电话、图书、报纸、刊物等信息媒体,使社会思潮的传播、衍生、扩散、变异成倍增长,各种噪音、杂音的传播更加难以掌控”[9]。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的成长期,社会阅历较浅,辨别信息好坏的能力有限,易受到新媒体场域中良莠不齐的信息洪流冲击,甚至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误入歧途。例如高校频繁出现的“校园贷”问题,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受提前消费与及时行乐价值观的影响。

新媒体场域中的意识形态斗争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10]在刻意宣传诱导之下,大学生容易被误导和引诱,使他们在各种思想观念的交锋中丧失判断力而误入歧途。

(四)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困境

“在互联网中,每个大学生都虚拟化为‘符号,以往的姓名、身份、年龄等特征被忽略,在相互沟通交流过程中,缺少了基本的相互信任感,缺乏真正的心理沟通与情感交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受阻。”[11]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须面对面地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联系,造成他们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协同教育工作。沟通交流需要一定的感性基础,比如相同的经历,面对面的主观感受以及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解读,没有感性直观的交流,很难引起共鸣和信任。在新媒体场域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客体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较少,削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会损了教育反馈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交流通过断裂的信息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真实地感知和关注到受教育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无法判断受教育者的真实情况,很难让受教育者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如果没有感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不能入脑入心而丧失效果。情感的熏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的思想交流,很难形成情感信任和价值认同。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教育双方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价值融合的可能性。

三、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对策

新媒体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困境,要求我们树立新媒体工作思维,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

(一)增强系统性和组织化程度,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一是通过理论的科学逻辑和现实号召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组织化程度。以新媒体平台为教育和宣传的根据地和阵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器,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现实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力量,开展既具有理论指导又具有现代现实解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要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增强教育对象的理论认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当前现代化建设的故事和成就系统展现给学生,用理论的科学和逻辑性和现实的真实性和感召力,增强教育对象的理论认同和现实感知力,借此达到重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地位的目标。

二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和新旧媒体融合的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新媒体时代,“虚拟交往”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要交往形式,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心呈现出新的二重性特点,即虚拟性和现实性[12]。“虚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实世界的折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万能的,也有它的局限性,很多问题仍需要在网下解决,以实现人的现实主体性和虚拟主体性的统一。”[13]坚持线上发布信息和反馈信息,线下检验成果,把线上宣传引导和线下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既着眼于线上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又注重利用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才能真正地把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实处,真正开创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工作能力

一是培养一批政治可靠、专业水平高、大局观强的校园新媒体专家型评论员和分析师队伍专业人才。利用高校优势,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特种兵”。在高校中成立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门。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聚集优势,跨学院、跨专业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人才。集中力量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数据发掘能力强、新媒体运用能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种兵”。

二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要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络新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与引导,使网络新媒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充分发挥优势。”[15]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视频直播课、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把引导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例如在2018年上半年,一部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就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典范。在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该多打造这样的优质传播内容,增强教育效果。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自身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和鉴别、整合、使用新媒体信息的综合素质,扩大新媒体信息占有优势以拓宽视野和工作思路,才能对大学生进行适时、适度、有效的引导。

(三)加强新媒体场域中的信息监管和价值观引导

一是需要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和视频的监管体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信息和视频的的创作、审核、发布、举报、处理提出明确要求,让发布者心存敬畏、遵纪守法,让新媒体平台守土有责、加强自律。新媒体信息发布者按照法律法规规范创作、不断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及时制止不良短信息和视频的发布和传播,通过优化“算法”内容推送体系不断提升内容的质量,并建立对优秀作品的激励机制,打造一批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信息和视频,为发挥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是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和考核。习近平總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的形势下,善于同媒体打交道,提高媒介素养……乃是一门基本功”。“高校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特质、网络信息素养、网络伦理道德、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水平都偏低。”[16]高校要加强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养和考核,苦练基本功,紧跟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需求,不断强化知识和能力结构。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将媒介素养纳入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新媒体网络中的法律规范、道德要求。

(四)加强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

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处理好虚拟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缺乏坚实现实性的虚拟性是无源之水,而不关涉虚拟性的现实性实际上就是放弃了互联网的技术优势[17]。因此,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兼顾虚拟性和现实性的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生活教育,培养教育主客体的感性交流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实际生活和大学生关心关注的内容为基础,提升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居所,思想政治教育以日常生活为始源。”[18]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把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等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利用新媒体开展合理消费、科学生活、树立学习榜样等教育,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二是增加实践互动,培育教育主客体感情基础,形成价值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价值观认同。而价值观认同的需要情感基础。没有情感基础,就没有信任,就很难产生说服教育的效果,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现实互动建立情感基础,培养价值观认同现实基础,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培养情感基础。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要增加面对面实际交流沟通的机会,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困难和当前的思想状况的前提下,在形成亲其师的情感基础上,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最终实现“信其道”的教育目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宿舍内,建立亲师信道的场域文化。定期开展宿舍走访工作,帮助融洽宿舍关系,建立良好的宿舍文化,在长期的面对面交流互动中筑牢师生感情之基,重视实践活动对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助力作用。实践活动是主客体的统一活动,也是思想和行为融合的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加强实践活动教育,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坚实的实践活动中。比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实践教育的形式。通过它学生可以更真切体验到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实际的生活状况,更能体会到自己肩头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金桐,景义新.当前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公共参与和素养认知——基于北方多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7(2):194-203.

[2] 陈韦宏.新兴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前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3):189-192.

[3] 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34(7):193-198.

[4] 王燕霞.自媒体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4(2):82-84.

[5] 陈禹翰.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速读(下旬),2014(11):38-39.

[6] 高红.网络新媒体特点[J].活力,2016(10):79-80.

[7] 姚志友.新媒体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南京五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调查分析[J].江苏高教,2017(6):80-82.

[8] 陈宝生.陈宝生就“教育发展改革”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7-03-13(01).

[9] 梁崇.網络信息化时代下加强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J].河南农业,2015(6):61-62.

[10] 罗斯科普夫.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J].现代外国社会科学哲学文摘,1999(4):33-35.

[11] 倪建均.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流行语泛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1):76-78.

[12] 游敏惠,唐妮霞.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2):70-75.

[13] 曾美霞,张新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教育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62-64.

[14]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24).

[15] 代阳志.网络新媒体下高职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6(6):144-145.

[16] 宋元林.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49-53.

[17] 柏龙彪.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探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3):76-81.

[18] 王学俭,刘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5(2):18-22.

猜你喜欢

困境新媒体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