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与时代价值
2020-12-28陈鑫
陈鑫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史中所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以及建国以来不断探索、借鉴、总结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新时代,文化自信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论渊源;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6-0005-05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 more fundamental,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onfid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It is the spiritual banner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ccumulated in the 5 000-year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with the “red spirit”as the core, and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formed by continuous exploration, reference and summa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ar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thought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In the new era, cultural confidenc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dertaking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It is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fidence; Theoretical origin; Time value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各国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碰撞与竞争是民族文化交往的基本形式。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已被视为一个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是激发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
一、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自信的内涵作了界定。张雷声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一方面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历史传统有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对当前的文化状态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文化的未来发展有坚定的信心。”[2]易小明认为:“文化自信有两重基本的含义,一是基于主体的,指鼓励主体要相信自己、要有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二是基于文化自身基本内容,既指因文化独特而自信,更指因文化强大而自信。”[3]刘林涛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過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4]隗金成、房广顺认为:“所谓文化自信,则是指人们对某种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并且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始终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所持有的坚信不移的态度。”[5]目前,学术界主要认同的是刘云山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精神成熟度表现。”
可见,文化自信既怀有对本土文化的推崇礼敬之意,又兼具吸收与改造外来文化的勇气与魄力;既蕴含着对我国过去几千年文化的认可,也彰显着对未来我国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坚定信心。
二、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
我国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围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课题,就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很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与部署。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41这充分阐明了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遵循与方向指引。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史中所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以及建国以来不断探索、借鉴、总结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历史古国。“中华民族曾经铸造了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8]通过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的团结拼搏与艰苦奋斗,如今的中国实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飞速发展。这种发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历史的积淀。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学者柳诒徵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史》中曾明确指出:“吾民族创造之文化,富于弹性,自古迄今,纚纚相属。虽间有盛衰之判,固未尝有中绝之时。”纵观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在五千多年的漫漫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始终得以坚守并不断积淀。“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9]47-48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所积淀、孕育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就曾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并告诫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6]13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再次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埋在广大中国儿女内心的票根和中华民族的基因,始终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潜移默化影响。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这就要求我们应“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9]313坚持文化自信必须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就失去了“根”。我国的文化自信发展道路是一条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面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实现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创造性转化,有效地化解传统与当代的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实践动力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勤劳、智慧、坚强、勇敢的中国人民在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进程中形成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红色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理念,既是革命文化的精髓和本质,也是革命文化的升华与创新。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的井冈山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为国争光、自力更生”的大庆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直接体现与真实写照,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这些优秀的革命文化既是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成果,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武器;既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丰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对“红色精神”为核心的中国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纵使历史发展、时代变迁,革命文化也决不会过时。新时代对文化发展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革命文化也增添了新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仍“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弘扬延安精神等优良传统,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要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以红色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优良的革命文化传统,不仅对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而且对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建国以来的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现代化伟大建设;在长期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各族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借鉴和总结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正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彰显,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来源。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41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9]339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文化建设,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针,坚定文化自信,紧扣时代脉搏,实现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融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
三、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0]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坚持文化自信,能够更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严密科学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一面高扬的旗帜;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出来;换句话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完全地结合起来。”[11]
在与中国本土文化和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目标。文化自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践从“民族性”、“时代性”的借鉴吸收与丰富发展,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度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在理论上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上有效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的终极关怀、“重合轻分”的整体思维、兼容并包的融通精神、“生生和谐”的价值取向等优良成分是促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向纵深发展和不断升华的源源动力。
(二)坚持文化自信,能够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底气和信心
1990年,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发表的《软实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他进一步将“软实力”界定为意识形态吸引力、民族文化吸引力以及建立国际规则和影响政治议题的能力等。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曾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2]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竭动力。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所著的《中西文化之比较》中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他认为正是由于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互动才有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繁荣。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经济上的合作、贸易上的往来,各国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各国也更注重本国文化及价值观念的输出。尤其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文化霸权”政策,借用国际舞台强行输出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文明是多元而包容的,但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排斥性和同化他者的倾向。因此,文化安全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已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地位。文化安全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论及文化问题与国家政权关系时,习近平曾强调:“历史表明,文化思想对政权和国家稳定意义重大。一个国家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国家就可能分裂、民族就可能消亡。学者陈曙光在《论文化自信》一文中也表示:“一个缺乏文化自信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强国。”在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我们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和相互影响。坚定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体现在对各国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费孝通曾提出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方针来发展我国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9年5月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中也再次提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强调中华文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用平等、包容、开放、交流、互鉴的原则,促进各国文明互相对话、加强理解、增进信任。”“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我们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和谐的价值观来构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運、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美好未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当前各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必须始终坚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保持时刻警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这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和精神传承,也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既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筑起了一道强有力的思想屏障,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
(三)坚持文化自信,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的精神力量
民族创造了文化,民族亦由文化而融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给“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亟须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拼搏意志,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离不开文化。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聚合力,是人民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思想认同的“最大公约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审视文化建设,他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自信、文化的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现代化的通俗表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和共同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2014年3月,习近平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向世界庄严宣告,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国梦的实现既是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也需要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强大的物质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必备经济基础,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守。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会面临诸多矛盾和风险,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奋发进取。文化自信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源泉。中国梦只有基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方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支持,即把中国梦的根系深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里,才能枝繁叶茂,展示无限的生机。
现阶段,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和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汇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2] 张雷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8.
[3] 易小明.文化自信的内在意蕴[N].光明日报,2015-08-05(13).
[4]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
[5] 隗金成,房广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J].人民论坛,2016(23):15.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8] 中共中央宣傳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34.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11] 张建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40.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6-207.
[责任编辑:范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