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心医学模式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2-28秦婷婷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慢性心衰生活质量

秦婷婷

【摘  要】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35例,将患者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68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双心医学模式。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对分别在干预前后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MLHFQ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双心医学模式干预后的MLHF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双心医学模式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双心医学模式;慢性心衰;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1-0024-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指由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降低。慢性心衰可由心肌梗死、心肌炎及各类心血管疾病引起,由于慢性心衰的治疗是一个综合、长期的过程,病程迁延,病情可反复发作,患者无法从事正常体力活动,且症状可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睡眠,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负面情绪,生活质量普遍较低[1]。双心医学模式是胡大一教授提出的概念,指从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两方面“双管齐下”进行治疗,是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2]。本文将双心医学模式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中,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35例,将患者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68例和对照组67例。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周岁;(2)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心衰诊断治疗指南》中关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3];(3)排除患精神病病史者或近一个月内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者;(4)排除合并有恶性肿瘤者;(5)可正常沟通交流;(6)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双心医学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全面了解其病史、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社保类别、有无家属陪护等,以便对其现状及其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以耐心、热心的态度倾听患者的主诉,包括其患病后生活发生的变化,疾病对其健康造成的影响,有无经济困难等,对患者流露出的抑郁情绪表示理解和安慰,向患者解释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以及心衰的诱发因素,嘱患者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可能诱发心衰急性发作的因素,如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情绪激动、劳累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行为干预: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其日常生活习惯中不利于疾病控制及预后的行为,告知其此类不健康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视,从而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帮助其建立如戒烟、戒酒、合理膳食、作息规律、遵医嘱服药等良好的疾病行为,以避免或减少心衰发作。同时,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患者的家属、朋友多关心、陪伴患者,监督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为其烹制适合其口味的饮食,陪伴其适当运动,使其感受到来自亲友的温暖,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3)放松训练:可指导患者由上往下依次将全身各部位的肌肉收缩5~10s并体验紧张的感觉,然后深呼吸,放松肌肉30~40s,体验松弛的感觉。以上动作每日练习3~5次,每次15~20min,从而减轻患者身心压力。

1.3 观察指标: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对分别在干预前后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1.3.1 生活质量:采用Rector等研制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innesota living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进行评价,该问卷由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其他领域共21个条目组成,采用0~5级评分法,评分越高,则表示被测试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ASS19.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MLHFQ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双心医学模式干预后的MLHF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慢性心衰则是各类心脏病进展的最终阶段。由于慢性心衰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需长期服用药物,且患者活动能力下降,经济压力及照护压力较大,常出现悲观、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不断加重也影响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双心医学模式要求对患者身心疾病进行同时干预,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从而解决患者躯体和精神问题,使其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4]。

综上所述,本文将双心医学模式应用于对慢性心衰患者中,有效提高了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殷伟贤.全球心力衰竭现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8,23(1):11-14

[2]    李婧.双心医学的研究现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19(36):118

[3]    中華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4]    李松彪,谭萃妍.“双心医学”对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5(12):1087-1091

猜你喜欢

慢性心衰生活质量
血NT—proBNP、cTnT、hs—CRP联合检测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抗心衰药物联合有氧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的红细胞、心功能以及运动能力影响情况
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测价值研究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贫血及低蛋白血症与其预后相关性研究
黄芪生脉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