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方兴未艾”还是“强弩之末”?

2020-12-28高艺璇

人民音乐 2020年10期
关键词:韩流流行音乐偶像

引  言

2020年的暑期未到,先被“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刷屏,这是一档由互联网视频平台芒果TV推出的自制女团成长综艺节目。不同于以往的平台自制女团节目,该节目形式沿袭了近年来国内最受捧的“偶像组合养成”主题。自2018年初开始,国内选秀综艺开启这种新内容模式,取得初步成果。此类节目受众体宽泛,既有剧情冲突、又有视觉冲击。在现代多媒体环境下的今天,流行组合演唱这一表演形式,已占据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半壁江山。

其实早在新世纪初,韩国的偶像养成产业模式就已具一定规模,从2000年开始,韩国的偶像团体乘着“韩流”的潮浪,作为主力军,一度席卷中国的流行音乐市场。但是,今天“韩流”已然不是个时髦的话题。在流媒体,网络文化畅行、自媒体遍地开花的当代,“韩流”的影子似乎只能在微博,B站上搜寻。那么我们不禁问:“韩流”衰落了吗?它因何而盛?对我国的流行音乐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与改变呢?回答这一问题前,先来审视一下“韩流”的“偶像”概念。

一、 “韩流”与“偶像”,何因盛行?

“韩流”这个名词,于90年代由我国媒体提出,是指韩国对世界各国(主要集中在亚洲)的文化产业输出,英语国家中增加了新词汇“Hallyu”用来称呼它。但其实韩流文化在我国,从来就不仅仅只是“文化”现象这么简单,它与两国的历史、经济及政治紧密关联。1992年8月“中韩建交”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外交上的相互隔绝。紧接着中韩文化密切互动,一种以“偶像”团体为面目出现的流行文化主体迅速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偶像”在现代词语中意为被崇拜、追求的对象;后期受日韩流行文化的影响,被赋予新的定义。打造团体偶像文化、制造偶像标签、注重团体外在包裝、绑定周边产业,是韩流“偶像”组合的特色模式。2000年,被誉为韩国第一偶像男团的“H·O·T”组合于北京举办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场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组合成员之间的表演互动,一颦一笑都牵动了粉丝的心。这是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偶像文化冲击波,来自艺人及唱片包装、组合标签设定、大众传媒、市场运营等方面。现在看来,当时的中国流行乐坛尚未做好完全的接招准备,随后就是天平失衡,“韩流”如潮涌般卷来。

从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来说,日本与韩国的流行音乐是同步到来的,但“韩流”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从文化根源上讲,汉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是深远的,中韩两国文化土壤相近,韩国的词汇中有一半都是源自汉语。相似的历史文化土壤让“韩流”能在中国发芽,也是相仿的文化背景让国内大众相较日本流行音乐文化来说,更能接纳韩国流行音乐文化。从市场运作上说,“韩流”背后有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以及高度精密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的支撑,以开放的姿态和全球辐射的野心,实现了“文化产业”的整体输出,因而可以达到跨地区甚至跨洲际轮番轰炸,由浅及深的持续性效应。

二、韩国音乐组合的三个特点

根据韩国官方历年发布的《韩流白皮书》,时间的划分曲线显示了韩国近二十年的审美变迁;三代流行组合表演风格的更迭,也走过了开始的舞曲风格到中期的抒情浪漫风再到后期的多元化融合性风格的整体历程。总的来说,当代韩国流行音乐受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颇深,善于利用欧美流行风格结合本土民族音乐特色,打造了一张带有“韩国性”的通俗文化名片。其中,“韩流”音乐大浪掀起的主力军就是其偶像组合,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音乐上以“K-pop”为标志的融合性。九十年代早期韩国的流行乐主要是以本土音乐“演歌”(Trot)为基础,融入节奏较快的电子舞曲类型,节奏较快,旋律写作手法经常在B段中反复重复再现关键的乐汇,有着洗脑、中毒感;新世纪后,多以融合性风格为主,善于运用美国非裔音乐风格中的节奏布鲁斯(R&B)、嘻哈(Hip-Hop)、迪斯科(Disco),索尔(Soul)等。以2018年人气组合BIG BAND登上格莱美网站首页为标志,“K-pop”(Korea-pop)受到了西方流行音乐界的认可。

(二)视觉上以身体化和体验感为追求。受到美国音乐录影带(MV)和日本卡拉OK的影响,韩国流行组合非常重视放大由视觉观看机制带来的身体解放感受。如果说抒情歌曲(ballad)产生共鸣的关键在于歌词,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有文化折扣(面临语义与情绪理解上的转译难题),那么一种动感的舞曲的折扣问题就比较小,因为它诉诸的是可感应的韵律、感官和身体联觉。①同时,偶像组合注重视觉包装,每个组合都有属于自己的应援色②。90年代末及2000年初,韩国偶像男团“H·O·T”“神话”“东方神起”等极具视觉冲击感的组合陆续占据中国流行音乐市场,刮起了一阵“哈韩”风。

(三)营销模式上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在韩国,偶像团体从选人到定组再到推出市场,其背后有着严谨的产制流程和层序分明的产业链。资深娱乐经纪公司S.M(Star Museum Entertainment)还率先创造出拓展海外市场的跨国合作运营模式,即跟日本、欧美国家的娱乐经纪公司合作,挑选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优质新人组团。另一方面,利用SNS营销模式拓展线上传播的增量。例如近年来在美国Billboard榜单登上显赫位置的“防弹少年团”(BTS)和“粉墨”(Blackpink)利用YouTube流媒体平台以及各国新媒体矩阵的流量效应,实现了音乐内容和人气圈粉的爆炸式传播。③

三、中国流行音乐与“韩流”偶像组合的互动

“韩流”是跨国式的文化输出,是国家层面的主导;其在我国的发展曲线和中韩发展关系互动有着一定的关联。韩流的偶像组合与中国流行音乐的交织已二十年有余。期间有巅峰有回落,有相生相长也有转型阶段和市场的冷却化。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两者之间的互动概括为一种“冲击—回应”的关系。笔者试图从三个层面来解析这种关系的特征:

(一)流行歌舞表演形式的逐渐成型

无论是90年代来自台湾地区的“小虎队”还是稍后国内的“青春美少女”“彝人制造”“阿里郎”,都可视为中国流行音乐界打造偶像组合的早期实践。他们或注重视觉包装,或注重舞台表演,从音乐内容来说有了一种初步的自觉意识。此时期,韩国偶像组合“H.·O·T”正式引入中国。该组合以韩国本土演歌(Trot)融入美国的嘻哈音乐为主要风格,这类极具节奏感的歌曲配上整齐划一的舞蹈,在现场表演中很具煽动性。这类舞曲与90年代我国盛行崔健、黑豹等摇滚色彩不同,再加之特别妆发与舞台带动性视觉,该风格尤为吸引青少年和女性的目光。

作为集声、台、体、表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表演形式,流行歌舞表演逐渐成型,并成为中国偶像组合在音乐编创方面效仿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融合hip-hop、urban等舞蹈风格的基础上,流行歌舞表演将舞蹈的节拍和歌曲的旋律加以揉捏,以一种更具舞台冲击力的效果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以“Super Junior”为代表的韩国第二代男团在舞蹈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表达,并创造出了类似“刀群舞”的概念,即群舞整齐划一,力度刚强,如刀光划过,一度引领了国内舞台表演编创的创意思路。

另一方面,国内音乐界也开始将这一音乐表演的形式纳入专业音乐人才培养和社会化“练习生”培训两个板块当中。通过案例学习和面对面的文化交流,专业艺术院校将理论基础课程和流行歌舞教学相结合,并在选拔考试上注重舞蹈和演唱的同步考察,挑选综合实力均衡的学生进行深度培养。而本土的音乐经纪公司则借鉴和模仿韩国企划公司对于“练习生”的培训模式和具体内容,试图用声乐和舞蹈并重的方式全面培训艺人的专业素养,训练一批“唱跳专业练习生”,作为日后选拔偶像组合的“人才库”。④

可以看到,从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这近十年,继“日流”之后,韩国偶像组合在国内市场也有了一定的位置;国内的流行音乐市场有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表演形式多样化;组合形式的偶像真人秀有了开山之作。种种变化都在蓄势涌动着接下来的大爆发时期。

(二)跨国消费与文化认同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达和数字设备的普及,韩国电视剧不再是卫视电台的专利,年轻人喜欢在互联网上冲浪,获得信息,体会随心所欲的感觉。与一代韩流组合不同的是,二代韩流组合有更加系统缜密的企划策略,他们把主要目标放在“海外市场”。韩国偶像组合为了在中国更好的发展,在此阶段做出了调整与改变。第一,强调了通晓汉语的重要性;从2000年开始,韩国艺人间有着谁会流利的汉语就拥有了市场的优势,偶像艺人纷纷学习汉语,只字片语的单词已不能满足艺人发展。第二,发展子队,有指向性目的地。也是从“Super Junior开始,为了更好的进军中国市场,该组合所从属的经济公司SM特意为中国市场打造Super Junior-M子队,由中国籍队员韩庚带领,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随着Super Junior-M大获成功后,2012年该公司又同样路数的推出EXO-M。

中国流行音乐对于韩国偶像组合的接受经历了产业制造和粉丝群体两方面的逐步内化。音乐产业上,华语地区唱片公司效仿韩国偶像组合,成功炮制出“Twins”“F4”“SHE”等组合,在音乐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份额。虽然这些组合捕获了年轻人群体的注意力,甚至在短时间内也掀起了追星和崇拜的热潮,但是无论从偶像组合的整体规模,还是从跨地区、跨文化的传播效果来说,都还无法与韩国偶像组合相提并论。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K-pop偶像组合在娱乐经纪公司的运作逻辑中,被打造成“跨国明星”的身份。这一策略运用了一种“无国籍”的方式,混合来自不同传统的多元文化和抹去明显的种族文化特征,将其塑造成漂流无根、多元混杂以及跨媒体移动的偶像明星。韩国流行文化产品为了确保跨国消费,树立起一种跨国、跨地区的多元文化产品趋势。⑤因此,这些偶像组合带给中国粉丝的是一种无法识别身份的跨国的、多国籍的身份想象。同时,也有歌迷表示,他们的音乐作品中,常常混杂多种语言(英语、韩语、日语等),让人无法辨别到底是哪种语言占据主导,而副歌部分往往以简单易懂的英文歌词为主,使人完全沉浸在一种无国界的聆听和消费愉悦之中。

(2)在偶像形象、媒介文本和社群建构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一种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粉丝群体文化。中国观众,尤其是女性粉丝对于韩国偶像组合的崇拜,已将认同融入于日常生活的想象当中,同时又迷恋于自身的粉丝身份,塑造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他们在媒介景观(音乐综艺节目、韩剧、互联网平台)中汲取想象力,产生去看偶像演唱会、成为后援会员的欲望。而随着自媒体、社交网站等的兴起,粉丝的主体性被前所未有地激发,他们甚至反转了偶像崇拜现象中的客体位置,逆转成为主体。粉丝不再仅仅扮演末端消费者的角色,而是能动性地成为媒体生态圈中的重要一环,形成一股推动媒体和大众关注偶像的集体力量。⑥

在新世纪伊始的头十年,韩流中的偶像文化,获得了黄金发展机会,国内的广大市场,让韩国偶像产业不断变换营销企划手段,以求得最大收益。内地的流行组合受韩国和港台地区的联合冲击,蓄势待发,却没出头之日,也未达到“出头”水准,主要是无标杆性作品,没有产业链形成,没有专业的包装运营,偶像组合仍旧是一块值得大力开发的沃土。

(三)市场规律与新的区隔

有业内人士认为,韩流文化定会走向低潮。从发展曲线上看,2010年开始,“韩流”在国内确有回退的现象。2009年,第一个赴韩发展的Super Junior成员韩庚与韩国老东家SM娱乐公司的解约闹的沸沸扬扬,支付高昂违约金也毅然决定回国发展。此后2014、2015两年间,韩国第三代偶像组合EXO中的中国籍成员鹿晗、吴亦凡、张艺兴、黄子韬;f(X)组合队长宋茜;miss A组合成员王霏霏等纷纷不约而同地回国发展。另一方面,国内众多自制综艺节目涌现,如爱奇艺打造的《偶像练习生》创下30亿播放量,微博话题140亿,微博热搜上榜652次的记录。腾讯视频自制的《创造101》這个以女团为主要概念的综艺节目,同样是召集到选手百人,进行层层选拔考核,毫无悬念的获得了巨大的话题量和关注度。需要承认的是,中国偶像组合市场在视频网站的自制综艺带动下,正在填补了国内一直以来的“偶像组合”、“练习生”的空白。从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这些反应来看,在遵从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我们有意识地、有步骤地展开了自主生产偶像组合的运动。

但,与此同时,韩国偶像组合已经不满足于在亚洲范围制造震惊和轰动,他们成功地将K-Pop这样一种融音乐风格、偶像形象和文化品牌于一体的商品推向全球市场,并在欧美主流音乐圈主导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一些新的组合,如MonstaX、VAV、NCT等在海外的人气比本国更高。在企划公司的主导下,以海外为基地的实验性K-pop组合还在尝试新的发展路径。这些组合的收入来源中,海外巡演和流媒體付费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历了无国界、脱离本土的发展阶段后,新一代的韩国偶像组合正积极参与一种新的“本土化”进程,这一“本土”即依托于新媒体平台构建起来的“全球场域”。这一场域中,以MV为中心的音乐内容通过YouTube、推特、Tik Tok等传播性极强的平台成为了内容分享的重镇。企划公司主导的独立服务平台,让世界各地的粉丝跨越物理和心理的阻碍,与偶像明星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此外,众多组合都意识到音乐内容核心的概念性以及让粉丝强烈感知到的纽带和叙事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组合希望通过分享舞台之外的日常生活细节,倡导带有特殊讯息的世界观,确保一种文化叙事的真实。

由此观之,在中国尚处起步阶段的偶像组合规模化生产的对照下,韩国偶像组合的最新动态表明了,两国流行音乐在文化传播的雄心和产业制造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一种新的区隔状态。前者逐渐传达出一种基于市场规律,同时吸收韩国偶像组合优质特点的文化自觉,而后者已然将K-Pop这个雪球推向世界,并展开了一种更具侵略性和文化自信的全球想象。

结论与思考

从“韩流”的来袭到现今,历经了韩国偶像文化从入侵到鼎盛再到逐渐冷却的不同阶段。在此期间,我国的流行音乐也在不同层面受到“韩流”音乐的影响。随着国内自制偶像组合的扶摇直上,及“中国风”“古风”等类似的中国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作品的流行,中国原创组合音乐种类丰富,各种平台、流行文化产业发展日趋健全,韩流组合在国内也没有了绝对意义上的强大竞争力。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韩流偶像组合文化给予中国流行音乐市场太多的启发与引导,国内偶像组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需要借鉴学习韩国成熟的产业链,将流行音乐市场导向良性、稳定的发展。从人才培养体制的健全、跨文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受众主体地位的突出和粉丝群体的细分以及流行音乐相关政

策与产业环境的规范与优化等多种途径下功夫。

中国地域辽阔,待挖掘的民族音乐元素如宝藏一般,如能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定能迸发灿烂的火花。在韩国的文化输出产业中,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播的强势力。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文化战略是不可忽视的,拥有强势文化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繁荣昌盛的必备武器。文化强,则国家强。由此看,大力发展属于中国特色的流

行组合形式,势在必行也深信未来可期!

① 李明璁《韩国流行音乐的视觉性、身体化与性别展演》,载《新

闻学研究》2015年第1期。

② 应援色制度是各种演唱会的一大文化风格。在日韩地区,每个艺人(组合)出道时或出道后不久,就会由经纪公司公布一

种颜色作为他们的应援色,应援色的选用尽量避免重复,所

以很少出现组合与组合间应援色重复的现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A%94%E6%8F%B4%E8%89%B2/1099307?fr=aladdin

③ 宛谳《K-pop团体“防弹少年团”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载《市场观察》2020年第1期。

④ 郑佳《论韩国K-pop音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吉林艺术

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3月。

⑤ 许如婷《台湾K-POP女性「迷/粉丝」的跨国消费与文化想

象》,载《传播与社会学刊》2014年总第三十期。

⑥ 朱姝《想象与展演:K-POP迷的日常实践及其意义生产研

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5月。

(本文为浙江音乐学院2020年一流课程组合(演唱)建设基金项目)

高艺璇   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讲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韩流流行音乐偶像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偶像报
“反韩流”排名:中印泰列前三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浅谈湖南地区“韩流热潮”与湖南高校韩国语教学
我的偶像
韩流文化的营销传播模式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出卖偶像
韩流消退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