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思考

2020-12-28高洁

人民音乐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师范生美育素养

一、新时期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引领

古今中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美育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作用。我国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美育历史和传统,自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的礼乐文化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思想,奠定了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近代以来,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首次论述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建立中国现代美育架构。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推动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近现代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美育的内涵随时代发展而变迁。进入21世纪,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艺术教育在当今中国美育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美育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美育师资队伍依然欠缺。201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科学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指出艺术课程是学校美育课程的主体,其核心是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艺术师范专业要凸显师范特质,要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团队为根本,坚定办学方向,建强美育教师团队,形成充满活力的高校美育新格局。

作为学校美育师资培养源头的高等艺术师范院校,担负着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培养重任。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美育工作中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如何紧跟时代要求,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为目标,推进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案例分析

21世纪初,伴随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系列改革,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到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由三维目标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教学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等均有较大的调整与更新。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由此引发了音乐教师专业化内涵的拓展与深化以及音乐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内容的相应变革。

为了顺应基础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引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教育部先后举办了十届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活动,反映了二十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历程与成果。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抓好美育教师源头培养,展示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教育部于2019年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旨在引导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一步提升素质能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造就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求的美育教师队伍。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举办的两项基本功展示活动交替开展,形成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四十余年,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了高师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规范了音乐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1世纪初制定《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出版了与主干课程相对应的系列教材,全国五十多所高校实施试点改革,在明确师范院校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规格、促进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对学校美育工作等各项政策的出台,全国高师院校相继启动新一轮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的核心理念,为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制定了具体标准和要求。课程建设及教师教学是落实人才培养的核心,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能够以师范生发展成效为导向,突出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和要求,凸显音乐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音樂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能够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色,并通过学生呈现出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尤其要突出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紧密关联,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材,还是教学方法的渗透,都要有意识地对接基础音乐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内容,为将来走向基础教育岗位打好基础。在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系列中,音乐教法类课程、音乐技能类课程和理论作曲类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对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夯实学生基础音乐教育教学能力较为关键。

音乐教法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教材教法、歌唱教学法、创编教学法、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等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理论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教法类教师不仅要具有歌唱、演奏、指挥等多项技能,还要有弹唱能力、识谱能力、即兴编配等综合能力。在首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音乐教法类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素质,在教学中能够对标基础音乐教学需求,从教学内容的选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成效等方面均能够对接中小学教学,注重师范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展示出教法类音乐课程改革的新成效。例如《声势节奏-身体打击乐》是一节视唱练耳课程,该课结合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进行身体打击乐创编,为民歌编创声势节奏创造性展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节奏感与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教育情怀。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和体验,教学特色落实师范生的创造性和实用性。《作品分析——音乐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一课以五年级唱歌课《留给我》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对作品歌词和旋律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通过朗读、歌唱体验音乐的情感,感受歌曲内涵,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分析掌握歌唱教学设计。

音乐技能类课程包括声乐、钢琴、民族器乐、西洋器乐等,这类课程在音乐教育必修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师范生必备的重要专业技能,也是学生最重视的课程之一。与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技能课相比,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均有较大区别。师范院校音乐技能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从师范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出发,注重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对接,培养学生掌握表演技能及其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包括一对一或集体课等多种模式,并根据学生具体程度分层分类实施教学。对于技能专业教师来说,在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上均有较高的要求。从首届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技能类教师,他们不仅在专业主副项展示中表现了精湛的技艺,在教学展示中也显示了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例如《打击乐演奏的三个难点》是为师范生开设的第二乐器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打击乐演奏中的特点与难点,感受打击乐魅力,培养他们掌握打击乐的基本演奏技能,为将来开展中小学器乐教学打好基础。扬琴集体课《四川扬琴‘将军令风格演奏要领》是一节具有创新性的师范生技能课,教师通过讲解四川扬琴的历史与风格,引导学生体会民族精神和内涵,热爱民族文化,激发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技能课的方式,将理论讲授、点评示范与练习讨论、器乐合奏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以促进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理论作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学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系列课程,同样有别于专业院校理论作曲类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在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各自专业研究上有自己的学术创新,同时更应注重学术成果在课程中的实践运用,及其对基础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教学价值;他们还要具备较高的表演技能和综合能力。在首届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中涌现出一批理论作曲专业能力扎实、教育情怀深厚的中青年理论作曲教师,他们在教学中能够从师范生需求出发,突出师范的定位与特色。例如《遇见——中西方音乐的形态与审美》是师范生“音乐文化”课程的内容,该课针对师范生核心素养要求,从学科综合素养、教学技能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三个层面制定课程目标;教学中强调从音乐的文化内涵入手,使学生把握音乐规律,提升审美品格,通过音乐文化观念的传播培养人文精神,通过对比分析与有针对性赏听,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音乐文化形态与特征进行理解和辨析。《和声学》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和声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展开教学,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掌握和声写作和弹奏技巧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即兴伴奏、自弹自唱、歌曲写作、合唱编写等中小学必备音乐教学能力。该课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目标明确,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到素质目标,聚焦于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讲授、启发、还是示范、指導,都讲究循循善诱,课堂效果突出,不仅显示出参展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并表现出浓厚的教育情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扬州清曲的风格与传承》采用原生态民间形式,请传承人进课堂现场演绎《鲜花调》,解析清曲风格,激发学生兴趣。教学强调民族民间音乐不能仅停留在学生感知层面,而是要唤醒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文化认同,从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在理论基础上强化实践能力,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上述三类课程以及少数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落在了实处,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和进展。教学改革重在课程,课程建设重在教师,教师教学聚焦综合育人能力。这些案例虽然仅是从全国高师院校参展案例中评选出来的有限的优质教学案例,但这些课程建设成果和教学改革经验在全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引领示范价值意义不可小觑。当然,通过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我们也能够发现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数集中在教学定位与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偏颇,教学观念和教学规范性的缺失,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欠缺等方面,相信这些问题能在未来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中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改进,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水平,缩短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水平与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差距,以更快速度全面推进高师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提出教育工作应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新时期国家与部委相继制定系列关于教师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为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肩负为基础教育培养美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把培养优秀美育教师重任放在首位。如何更好地培养出师德优秀、擅长教学、素养综合、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基础音乐教师,使他们未来能够担当引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重任,是每一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分析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构成,一部分教师毕业于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有些来自专业院团,具有突出的表演技能,熟知专业音乐教学内容和模式;也有一部分教师出身师范院校,但由于受以往师范办学方向偏颇影响,混淆师范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区别,思想观念滞后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现实。无论哪一种学习背景的教师,投身师范音乐教育,首先要认同师范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并非培养专业表演人才,而是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一专多能”、具有扎实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音乐教师。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情怀深厚、专业能力突出和综合素养全面的高校教师。面对音乐师范生的培养,应该紧扣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手段、教学内容和目标,培养专业素质优良、善于综合育人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服务新时代基础教育现代化和教师队伍建设。肩负这一重任,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来说,比单纯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更广,更具有挑战性。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2020年8月在教育部召开的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立足新时代背景,从政治站位、目标导向、科学定位、创新意识、实践要求和衔接贯通六个方面,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标准和任务。这次课程改革必然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挑战和要求。2020年8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加快师范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改革,促进师范毕业生从教就业。会议精神已经明确指出国家迫切需要大批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需求的优秀师资队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落实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应当与时俱进,担负起这一重要责任和使命,进一步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水平,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具有较高能力素养的基础音乐教师,推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2015年9月15日。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教党(2018)48号,2018年8月31日。

[3]《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2019年3月29日。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9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的通知》,教体艺厅涵(2019)50号,2019年8月6日。

[5]郭声健、邓茜《推进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创举——首届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综述》,《人民音乐》2020年第2期。

高洁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师范生美育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