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嬗变

2020-12-28向迎春

科技资讯 2020年30期
关键词:嬗变互联网+教育师生关系

向迎春

摘  要:“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实质是建立在教育群体的需求上, 依据互联网的本质特性, 充分发挥互联网给教育群体带来的快速、灵活、庞大的积极作用, 进而创造新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给教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一些列新的变化,诸如师生角色定位、交互范式、交往场域、交流方式以及师生冲突改变等。该文站在“互联网+教育”背景的新形势下审视的师生关系的嬗变,在新形势下,认清师生关系的改变,对于更好地把握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师生关系  嬗变  交流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0(c)-0150-03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mode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educational group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apid, flexible and hug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educational groups, and create new educational models.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brings some new changes to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uch as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 paradigm, communication field, communication mode and the change of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chang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better grasp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volution; Communication mode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8年来互联网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海关”“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等,都在不断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也渐渐开始融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 以各自的独特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也就是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时代与高科技—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研究是教学论的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见研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意义重大。该文将重点阐述最突出表现为以下4个特征。

1  师生角色的定位转变

在“互联网+教育”的网络化信息时代,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来看,师生角色都发生了一定的變化。

在教师角色的定位方面,首先,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因为“互联网+教育”技术的融入,教师在掌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之后,将教学资源分享传输到在线平台中,接下来,学生要先学会使用在线学习平台,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知识,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习任务的指导学生开展在线学习。其次,教师还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研究者。在信息化时代,教学内容不再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必须学会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海量的课程资料,并掌握将这些资料应用到教学中的方法,对教材知识形成拓展,为学生开拓眼界提供丰富的材料资源,那么这时候教师就成为了教学的研究者。最后,教师的角色定位于课堂的客体地位,并成为学生的分析者。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构课堂形式,为学生提供高效的教学课堂,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优势及弱点,确定学生发展的特点、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水平,从而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库里面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发布给学生。

在学生角色的定位方面,首先,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的积极参与者。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需求,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等等。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选更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则更强,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其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学生是一个与同学、与教师共生共长、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合作者。合作者强调的是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具体学习情景中的合作者。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习中,学生更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最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者、研究者,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来获取知识、总结知识,形成知识的有效内化,而不是被动地记忆知识。

2  师生交互的范式逐变

根据社会学理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交互过程。师生交互范式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交互范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体范式。这种范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地位,他们在教学中富有权威性。教师为主体的交互,学生被动学习,很难发挥本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学中是从属和支配地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第二阶段交互范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体范式。这种范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学生要主体地位,一切教学要服务与学生。学生主体范式相对于教师主体范式有进步之处,但容易出现学生放任自由,而很难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第三阶段交互范式就是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主体间性的交互范式。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最早由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在他那里意味着群体性、社会性、互为性、共在性、共同性等, 他称主体间性为“自我共同体”“主体共同体”“我你综合体”“共在主体性”。主体间性教育是一种和谐教育, 是多个教育主体所共有的教育, 主体间性教育的世界是教育主体共有的意义世界, 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占有、胜利。主体间性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它是师生本真的生存方式。

3  师生交往的场域泛化

李海峰,王炜在《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构建探析》[6]中谈到“互联网+”驱动下的泛在学习场域包括3个范畴, 即现实学习场域、虚拟学习场域和虚实融合学习场域。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师生交互的场域不在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有黑板、有整齐的课桌椅、窗明几净的教室了。师生交互的场域得到了扩大化,既可以是在教学或者在学校的真实空间里的交流互动,也可以是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场合中交往。比方说,在面授课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可以和教师互动。当然师生交互还可以是在一种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交互,在这种情况下师生没有直接会面,但是通过网络同样可以达到了交互的效果。这样的虚拟场域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下,广大师生停课不停学就是师生在一种虚拟的教学场域进行交互的。学生可以在线看教师上课的视频,也可以和教师实时同步地进行在线交流,更可以在网络平进行教师对人多的班级授课。在一种虚拟的场域实现人—机—人的相互互动。

4  师生交流的方式增多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教学,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不是仅仅读书和听课的, 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并不能实现高效的学习,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交流,以了解学生对当前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体会,是否存在学习困难等,从而随时做出合理的教学调整。特别是通过问答教学,可以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便利。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传递,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由此可見,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

传统的师生交流主要是以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为主。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宽了师生交流的渠道。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师生交流的方式增多,师生不再局限于口头交流,或者是面对面的各种肢体语言的交流,而是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通过例如微信、QQ、学习网站的网络交流平台等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和教师教学文字交流,也可以进行视频和音频的交流,另外还有一些情绪符号和图片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方式,既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情感,活跃了师生交流的气氛。

5  结语

师生关系不单是知识传递关系, 而是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全方位、深层次的互相交流, 更是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 消除师生关系“危机”, 需要突破师生之间的设限, 从广阔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冲突由于网络等先进技术的介入,可以说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和冲突。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师在网络化教育中对学生的要求与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和操控能力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魏善春.教学冲突:缘起、悖论及合理应对—— 一种教育社会学的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2(8):59-63.

[2] 辛鹏.论高校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49-52,68.

[3] 郝朝晖,董泽芳.论教师间人际冲突及其调适[J].当代教育论坛,2012(4):57-62.

[4] 杨军军,郭丹洁,刘宇峰,等.问题导向式故事教学理念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22):1-5.

[5] 金如玉.金课背景下公共教育学课变革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20(12):130-132.

[6] 席嘉语.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宋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喀什大学,2020.

[7] 郭希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8] 刘文婷.大学教师微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9] 蒙继元.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嬗变互联网+教育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