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书》二“谟”中的治国谋略

2020-12-28方鸿平

文史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安民谋略大禹

方鸿平

传说上古三代(尧、舜、禹)主纳忠谏,臣进直言,君臣和谐,民主治政,是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国、理想国。《尚书》(《十三经注疏》本)之《虞书》五篇以及《夏书》之《禹贡》篇便记述了其时的君臣对话与治国理政的诸多事迹。其中尤以《虞书》之《大禹谟》《皋陶谟》的大禹、皋陶的建言献策最具魅力,于今也最具借鉴意义。

所谓谟,即计策、谋略。《说文》言部:“谟,议谋也。”《国语·鲁语》:“咨事为谋。”《春秋繁露·五行五事》还说:“聪作谋,谋者事也。王者聪,则闻事与臣下谋之,故事无失谋也。”《大禹谟》[1]记录的,大致是这样的事:帝舜在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上需要听听群臣的意见,于是大禹、伯益、皋陶各自进言献策。大禹的献策尤令帝舜动心,又考虑到自己已近百岁,执政达33年,而大禹年富力强,一直勤勉于公务,遂传位给大禹。大禹的献策何以令帝舜满意?是因其最为贴近民生,最富诚意,也最为可行——特别是他讲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即要求君王广泛推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的道德教育,同时发展社会经济,给百姓衣帛食肉,使他们得以温饱。大禹认为,讲德就是使政治美好,而美好的政治并非空谈,要落到实处,归根结底是使天下百姓生活得好。大禹从实际出发而提出的国家谋略使帝舜大为感慨,觉得这次向臣下征求大计很有收获。而他之所以视大禹为自己的接班人,就在于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为完成治水大业而“劳身焦思”“手足胼胝”。此外大禹提出并践行的“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没有根据的话不听,没有咨询过大家意见的谋略不采用),也是一条重要原因。《大禹谟》记载的一件事也令后人颇受教益:帝舜欲传位给大禹,后者再三谦让,并向帝舜推荐皋陶。帝舜经过向大家咨询,仍决定传位给大禹。大禹即位之前曾征三苗,三旬過去,仍无果。这时伯益前来辅佐,向大禹直言:“惟德动天,无往弗届。满招损,谦受益。”就是建议大禹不要蛮用武力,而是要以德服人;并且及时提醒大禹不要骄傲自满,要谨慎行事。大禹当即采纳,感谢伯益的进言,撤军回朝。结果70天后,三苗前来归顺。

《尚书》中的《皋陶谟》[2],按《史记·夏本纪》“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的说法,所记主要是皋陶与大禹向帝舜的献计;但这是根据《今文尚书》的载录(其将《皋陶谟》与《益稷》合为一篇,统称《皋陶谟》)作出的判断。按《古文尚书》的内容(《皋陶谟》与《益稷》各自成篇),《皋陶谟》就是大禹即位后,皋陶(时掌刑法狱讼)以臣子身份向大禹的进谋。皋陶进谋的要点有二,一是“知人”,一是“安民”。皋陶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如何做到“知人”呢?皋陶提出了以“九德”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这九德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既宽宏大量又坚决威严,既性格柔和又坚定不移,既小心谨慎又严肃庄重,既办事干练又严谨有序,既虚心纳谏又刚毅果断,既言行耿直又态度温和,既着眼大局又注重小节,既刚正不阿又充实全面,既勇敢顽强又善良有义)。须要注意的是,皋陶向大禹进献的“知人”“安民”以及“九德”谋略,都是出于公心,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提出的;按他自己的话来讲,乃“充迪厥德,谟明弼谐”(做君王者要真诚地遵循为君之德,做臣子的谋划辅佐则要恰当高明)。难怪《尚书大传》(旧题西汉伏生撰)记孔子的话说:“《皋陶谟》可以观治”,的确如此。

注释:

[1]《大禹谟》属东晋梅赜所献伪《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无此篇,但为唐孔颖达等编定《尚书正义》所录。

[2]《皋陶谟》与《益稷》在《今文尚书》中系一篇,在《古文尚书》里则分作二篇。

猜你喜欢

安民谋略大禹
THE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OFSIGN-CHANGING SOLUTIONS TO BI-HARMONIC EQUATIONS WITH A p-LAPLACIAN*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易安民声
易安民声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毛泽东在反“围剿”中的军事信息谋略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谋略运用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兵家谋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