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好吴餐好蜀餐(四)

2020-12-28江玉祥

文史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食单饮食

江玉祥

三、李化楠、李调元父子与《醒园录》

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1713—1769)字廷节,号石亭,生前撰写了一部食谱《醒园录》。其事首见于李调元《童山文集》卷十八《行述·诰封奉政大夫同知顺天府北路事石亭府君行述》:石亭先生“所著有《醒园录》,人皆传抄”;次见于李调元撰《罗江县志》卷九《人物》所录吴省钦撰《李化楠传》言:“著有《万善堂稿》《石亭集》《醒园录》。”

李化楠《醒园录》成书于何时?有三条旁证材料。清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乾隆乙酉(乾隆三十年,1765年),而该书卷九“制火腿法”条引用了李化楠《醒园录》的“腌火腿法”,同书卷七“南枣”条又引用《醒园录》“制南枣法”和“仙果不饥方”。这三条文字与乾隆万卷书楼藏板《醒园录》、光绪函海板《醒园录》(亦即丛书集成初编本《醒园录》)文字若合一契,说明李化楠《醒园录》手稿最迟在乾隆三十年已流传于世。

李化楠撰《醒园录》书稿的资料来自何处?李调元《〈醒园录〉序》云:“先大夫自诸生时,疏食菜羹,不求安饱。然事先大父母,必备极甘旨。至于宦游所到,多吴羹酸苦之乡。厨人进而甘焉者,随访而志诸册,不假抄胥,手自缮写,盖历数十年如一日矣。”

李化楠于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乾隆七年连捷进士,历官浙江余姚、秀水知县,嗣权平湖,迁沧州、涿州知州,宣化府、天津北路、順天府北路同知,至乾隆三十三年除夕(时已进入1769年)逝世,前后仕宦二十七年。他“宦游所到”之处在浙江余姚、秀水、平湖的时间最长,达十一年之久,这些地方就是所谓“吴羹酸苦之乡”。吴羹酸苦,典出《楚辞·招魂》:“和酸若苦,陈吴羹些”句,指春秋战国的吴越之地的食俗。

由此可知《醒园录》的资料来源有三:其一是李化楠自诸生以来,在西蜀家乡疏食菜羹,和备极甘旨事奉父母饮食经验的积累;其二宦游吴越之地随访厨人“而志诸册”的饮食访谈录;其三就是“不假抄胥,手自缮写”,从厨人手中或是他处得到的食谱食单。总之,《醒园录》的资料主要来源于饮食文化的实践者——厨人。无论是厨人本人直接口述,或是厨人提供的文字记录(食谱、食单),最重要的是“厨人进而甘焉者”,李化楠经过亲自口尝,辨革滋味,认为味美可口,有所选择、取舍而记录下来。这个流程基本符合今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是科学的,可信的。

《醒园录》全书记载烹调39种、酿造24种、糕点24种、食品加工25种、饮料4种、食品保藏5种,共121种。其中酿造、糕点、食品加工73种,是最有特色的豆制品的酿造和加工。这同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的传统生活方式有关。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是男耕女织,吃五谷杂粮,以蔬菜佐食;穿的是麻棉布帛,“制彼裳衣”(《诗·豳风·东山》),从而养成精打细算,勤俭过日子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储备积财,防患于未然的价值观。李调元《童山文集》卷十八《行述·诰封奉政大夫同知顺天府北路事石亭府君行述》记其父李化楠“终身未尝穿一华服,身供不过腐菜。常曰‘咬断草根,百事可做。性极孝,先王父母在日,旨甘必亲调,出外必嘱宜人烹饪如法。”“身供不过腐菜”是说李化楠经常吃豆腐及其豆制咸菜下饭。李调元对豆腐和豆制品的嗜好已在第二节中述及,因此我们对《醒园录》酿造、糕点、食品所占的比重,亦可理解。《醒园录》121条正文中有91条见于他书记载,主要是《调鼎集》。

《调鼎集》是清代的一部篇幅最大的食谱。原书是手抄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12月作为该社推出的《中国烹饪古籍丛刊》之一《调鼎集》,由邢渤涛注释,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北图藏手抄本。原手抄本前有成多禄于戊辰年(1928年)写的《调鼎集序》。序中说:“是书凡十卷,不着撰者姓名,盖相传旧钞本也。上则水陆珍错,羔雁禽鱼,下及酒浆酰酱盐醢之属,凡周官庖人之所掌,内饔、外饔之所司,无不灿然大备于其中,其取物之多,用物之宏,视《齐民要术》所载物品饮食之法尤为详备。为此书者,其殆躬逢太平之世,一时年丰物阜,匕鬯不惊,得以其暇,着为此篇,华而不僭,秩而不乱。……济宁鉴斋先生与多禄相知余二十年,素工赏鉴,博极群书,今以伊傅之资,当割烹盐梅之任,则天下之喁喁属望,歌舞醉饱,犹穆然想见宾筵礼乐之遗。而故人之所期许要自有远且大者,又岂仅在寻常匕箸间哉!先生颇喜此书,属弁数言以志赠书之雅云。戊辰上元成多禄序于京师十三古槐馆。”该手抄本卷三目录前署有“北砚食单卷三”字样;其“特牲部”引言署名为“北砚氏漫识”;“杂牲部”引言署名为“北砚氏识”;卷四中有“童氏食规”字样;卷五目录前有“北砚”二字。卷八“酒谱序”曰:“吾乡绍酒,明以上未之前闻,此时不特不胫而走,几遍天下矣,缘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独无;天下之酒甜者居多,饮之令人停中满闷,而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以为上品,非私评也。余生长于绍,戚友之借以生活者不一,山会之制造,又各不同,居恒留心采问,详其始终节目,为缕述之,号曰《酒谱》。盖余虽未亲历其间,而循则而治之,当可引绳批根,而神明其意也。会稽北砚童岳荐书。”

种种蛛丝马迹显示,该书起码有四卷(卷三、卷四、卷五、卷八),原来属于一本名叫《北砚食单》(《童氏食规》)旧稿的内容,经辗转流传,附益增删,到了19世纪20年代,这部书稿落到济宁鉴斋先生手中,书名变成《调鼎集》。这个名字谁取的,不知道,故曰佚名。从卷八《酒谱序》落款署名,我们又知道《北砚食单》(《童氏食规》)的作者为“会稽北砚童岳荐”。童岳荐是谁?清李斗著《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条有一处记载:“童岳荐,字砚北,绍兴人。精于盐,善谋画,多奇中,寓居埂子上。”埂子上是清代扬州的一条街名。《扬州画舫录》卷九云:“埂子上一为钞关街,北抵天宁门,南抵关口,地势隆起。”至此,我们初步了解,童岳荐,字北砚(砚北),会稽(绍兴)人,是乾隆年间江南盐商,或即本书最早撰辑者。该书原名《北砚食单》,又名《童氏食规》。那末,《北砚食单》(《童氏食规》)成书于何时呢?

我们发现成书于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的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药制柑橘饼”条引《北砚食规》曰:“用元明粉、半夏、青盐、百药草、天花粉、白茯苓各五钱,诃子、甘草、乌梅去核各二钱,硼砂、桔梗各三钱,以上俱用雪水煎半干,去渣澄清去汤,煮甘橘,炭墼微火烘,日翻二次,每次轻轻细捻,使药味尽入皮内,如捻破则不妙。能清火化痰,宽中降气。”又卷八“荸荠粉”条引《北砚食规》曰:“出江西虔南,土人如造藕粉法制成,货于远方,作食品,一名乌芋粉,又名黑三棱粉。甘寒无毒,毁铜销坚,除腹中痞积,丹石蛊毒,清心开翳,去肺胃经湿热,过饮伤风失声,疮毒干紫,可以起发。”又卷九“燕窝”条引《北砚食规》曰:“有制素燕窝法:先入温水一荡伸腰,即浸入滚过冷水内,俟作料配菜齐集,另锅制好,笊篱捞出燕窝,将滚汤在笊篱上淋两三遍,可用,软而不糊,半焖用。解食烟毒。”有此三条引文,足以证明《北砚食单》(《童氏食规》)成书于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以前。

童岳荐和李化楠同是清乾隆时人,又同在江浙经商、仕宦,然而在《李石亭诗集》和《李石亭文集》中均不见童岳荐(砚北)的踪迹,那只有两个解释:一是童岳荐(砚北)不在李化楠的交游名单中,二是童岳荐所处时间可能比李化楠还要早得多。不管哪种情况,李化楠在撰写《醒园录》时,参考过《北砚食单》(《童氏食规》)——它应是《醒园录》成书的主要资料来源。

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李化楠逝世以后,留下《醒园录》初稿尚需整理刊刻流布。《醒園录》最早的版本是万卷楼藏板。李调元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落职回乡,居醒园(今四川德阳市罗江区北调元镇)。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万卷书楼(即《雨村诗话》卷十一所说的“函海楼”)在其祖居南村(今罗江区南村坝)落成。乾隆五十三年八月十七日李调元由醒园移居南村旧宅,曾赋诗曰:“南村原是祖居堂,何必平泉恋别庄。清福由来神所忌,浊醪尚喜妇能藏。展开万卷楼初上,洒扫三楹柱正香。不是龙云山不好,里仁为美是吾乡。”(《童山诗集》卷二十六,戊申)。大约在乾隆五十四年左右,李调元于万卷楼建刻书房。《醒园录》万卷书楼藏板,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刻成。

李调元对《醒园录》的贡献,不仅在刊刻流布方面,最重要的是从中提炼出了饮食思想。李调元的饮食思想主要体现在李调元《醒园录序》中的三句话:1.“饮食非细故”文化观;2.“居家宜俭也,而待客则不可不丰”的礼仪规则;3.“自食宜淡也,而事亲则不可不浓”的食道即孝道思想。下面略作阐释。

第一,“饮食非细故”,这是讲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细故即小事。饮食不是小事,饮食体现政治,体现文化。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B·马林诺夫斯基说过:“如果人类学家不充分关注食物需求这一人类社会的第二大基础,整个文化科学就将一事无成。”(《野蛮人的性生活》第三版特别序言)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什么叫功能?所谓功能是指满足需要。《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食欲和性欲是人们心中最大的欲望。饮食是满足食欲的需要,男女是满足性欲的需要。其中自然会生成文化。《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民以食为天”,可以说饮食文化是人类的初始文化。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确非小事。

第二,“居家宜俭也,而待客则不可不丰”的礼仪规则。

“居家宜俭也,而待客则不可不丰”,即俗话说的“忍嘴待客”,这是中国人的悠久的传统美德,优良的民风民俗。人皆有渴饮饥餐的欲望,人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文化行为的条件。在人情交往过程中,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拿来招待客人,让客人开心满意——至今在好多少数民族中都还存有这种好客之风。作为文人士大夫的李调元把这种风俗上升为待人处事的礼仪来提倡,不能不说这是其饮食思想的可贵之点。

第三,“自食宜淡,而事亲则不可不浓”的孝道内涵。

如果说“居家宜俭也,而待客则不可不丰”是处理社区成员关系的民俗规则,那“自食宜淡也,而事亲则不可不浓”则是讲在家庭内敬老孝亲尽孝道。《孝经》言庶人之孝,即“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儿女要努力生产,谨慎节用,供养父母。《吕氏春秋·孝行览》更说供养父母有养体、养目、养耳、养口、养志五道,而其中养口之道、养志之道对庶人(一般老百姓)之家来说是最基本的孝道,即“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悦)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就是把最好吃最可口的饭菜,以恭敬地孝敬父母,是谓孝道。李调元在这里提出了“食道”与“孝道”相通的饮食思想。

至于该书稿的整理刊刻,李调元在《醒园录序》中曾立下一条基本原则,即对于先父《醒园录》遗稿“不敢久闭笈笥,乃寿诸梓。书法行款,悉依墨妙。点窜涂抹,援刻鲁公《争座位》例,各存其旧。”也就是说,先父原文怎么写,就怎么刻印,保存原样,不乱修改,原稿照刻。因而,《醒园录》手稿中字词错讹,鲁鱼亥豕,文句窜乱,郢书燕说,张冠李戴,均未得以改正。例如,《醒园录》三十五《风板鸭法》,三十八《食牛肉法干法》,四十二条《关东煮鸡鸭法》,这三条文字错乱得不知所云。1984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醒园录》铅字排印本,点校粗疏,对于存在的问题居然未曾发现。因而,对《醒园录》来一次全面整理研究,便显得十分迫切,十分必要。而《醒园录》和《中馈录》是四川饮食发展史上两本重要的古典文献。《中馈录》篇幅很短,全书只有二十条;其写作时代很晚,大概是同治、光绪年间四川华阳县的才女曾懿的著作。该书最重要的两条(“制辣豆瓣法”“制泡盐菜法”),我在本文第一节已全文引用。《醒园录》时代早,篇幅大,为学者和餐饮界从业人士经常提起,但至今没有一个文从字顺、比较完善的读本供餐饮界学习,更缺乏一本研究著作供学者引用参考。有鉴于此,我从2006年12月在罗江举行的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以后开始校点整理研究《醒园录》,断断续续拖了十四年,最近才有把握拿出一份研究成果来贡献给学界,供大家批评指正。

(全文完)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食单饮食
夏季饮食三宜三不宜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随园食单三字经》
随园食单
把癌从饮食中赶走
何为清淡饮食
《红楼梦》馔食英译与中华饮食文化输出
健康饮食
随园捶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