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时代特征与实践价值
2020-12-28詹玲玲
摘要: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指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内化的一种非智力素质,其表现为新时代治理改革中公职人员行政为民的公共性、甘于奉献的廉洁性和与时俱进的法治性,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水平,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公共部门人员为民服务的信念感与责任感,改善府民关系;对其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时代特征;实践价值
1、引言
1.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公共部门是一国公共行政的主要窗口,对内对外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国形象,在今天“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背景下其内部人力资源水平对这一形象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想要充分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功效,公共部门人员除需具有岗位所需硬性技能,还需不断提升行政需要的公共性与灵活性等软性技能。
1.2 软技能与硬技能
软技能是相对于硬技能而言的。硬性技能强调智力因素,其主要包含职位必需的知识与技巧,是行政人员能够完成岗位工作的基础技能,通常表现为一种较为显性且稳定的业务储备。除硬技能外,更多时候员工处理职务相关事项往往还需要超出硬技能的其他技能。软技能培训注重的是非专业技能的训练,其目的是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员工日常沟通、公开演讲以及自我与他人认知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专业技能。[1]可以看见,越来越多的组织结构设计趋于扁平化,组织管理权被适度下放或普遍进行授权;越来越多的组织也更注重团队建设,进一步增强合作、分工与交流。我们经常发现在学校里智商差别不大的学生,由于吃苦精神、毅力等软技能的不同而导致学习成绩的差距。[2]可见,具有较高软技能对自身及职业发展有着很大作用。基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开发研究就在于培养公共部门人员在工作专业技能基础之上不断学习、交流、创新的能力,发掘能够促进员工职业绩效的其他非智力因素并将其与公共组织战略目标相融合,以此带来员工与组织共赢发展的不竭动力并营造组织特有且浓厚的价值信仰。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方法论就是虚实结合,中国的企业如果只是为一己之私,成不了大的企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果只是一味的方法,而不是基于价值观的培养,终是竹篮打水。[3]尤其是在公共部门,面对当今复杂而深刻的现实变化,软素质将使行政工作人员在较为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更具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并由此驱动出行政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从而促进公共部门整体活力与效绩。
1.3 人力资源软技能试析
软技能是对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总称。同满宏从哲学、心理学、实践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人力资源软能力是“超验”人格——仁爱、正义、自由、自律性质;是“超人”品质——极致、卓越或自由;是一种实践竞争力——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成就动机、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崇高的敬业意识、无私无畏的公共精神,从而他认为,人力资源软能力是人力资源本质所在,是个体素质的深层能力,在公共行政中往往代表一种社会道德水平。[4]付艳芳等则强调软技能是和工作有关的技能,是相对于专业操作技能而言的非技术技能,它强调内在的和人际间的技能。[5]于广涛等人研究人认为人际沟通、协调、领导、情景意识(situation awareness)、决策等方面的技能,是与员工的专业操作技能相对的概念,称为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6]总的来讲,软技能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一般与组织道德信仰等文化价值的塑造相关,又与自身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不无联系。在公共部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德、能、勤、绩、廉等关于公务员晋升与奖惩依据条例可以看出硬技能的刚性与显性,软技能则以人为本,重视公务员的价值需求,旨在充分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实现组织与个人融合的最优化。这种软技能主要表现为我国公职人员的价值奉献——为人民服务、清廉而富有责任心。随着时代发展,人力资源软技能因更具弹性而更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1.4 从组织到公共组织
任何组织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人、活动、制度与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海克曼认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有若干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重要因素构成,技能本身催生新的技能,而软技能是赢得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7]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将创造力、沟通力与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视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要去培育的人力资源软技能。公共行政旨在更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服务社会大众,需要软技能这一饱含责任、义务、法治与奉献内涵且极具公共性与灵活性的技能的运用,才能使公共部门行政人员真正做到为民服务,在完善公共管理的同时增强自身建设。围绕着科学与人的主题,产生了诸多相关性的概念,注重诠释科学主题的理论一般被认为是理性主义的,但其理性主要是指工具理性;相反,关注人的主题的理论则被称为人文主义,表现出对价值理性的重视。[8]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关注“人”的科学,软技能是组织人员必要的修炼,是一种对工作内容与工作主体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价值理性,说到底是组织人员一种内在优秀品质。工作人员的敬业与创新源于公共部门人员为民服务的责任心;工作人员的沟通协作源于公共部门人员基于分工合作之上甘于奉献的精神;工作人员的文化塑造源于公共部门人员对国家法治与时代主流思想的主动追随与创新。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主要内涵
公共部门是指为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拥有和使用公共权力,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资源的组织体系。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以及政府投资管理的公营企业、学校和医院等公共事业部门。[9]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的不同,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在于协助或者说补充以利润为追求目的的私人市场,为人们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可以说,公共部门行为具有公共性,它通过执行国家方针政策,进行公共服务,公共部门组织成员,其行政行为理应具有上应国家、下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与廉洁品质。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指向行政人员因公共责任而内化的道德感与使命感,并以行政为民、奉公执法等行为表现出来。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时代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行政管理改革是重中之重与关键一环。伴随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政府公共部门不仅是改革的重点对象,更是帮助实现这一时代任务的重要推手。面对当前深刻复杂动态形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软技能成为关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当下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以国家现代化改革为目标,为促进我国多方面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其软技能发挥将以现代化改革潮流为载体,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表现出不断呼应人民与时代需要的公共性、无私奉献性与法治性。这三者将成为现代化治理改革中公共行政人员的主要价值取向。
3.1 执政为民的公共性
我国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洛克说,人民找到政府自认为找到了最合适的关于自由与财产权的代理人,否则“委托必然被取消,权力又回到当初授权的人们手中,他们可以重新把它授予他们认为最有利于他们安全和保障的
人”[11]。执政为民思想最早是由江泽民提出的,他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2]而在我国公共部门内实行“党管干部”基本法定原则,执政为民的责任感应是每一个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厚植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人力资源软技能将“以人民为中心”,在现代化改革治理实践中,促使公共部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力在为民服务的每一项职能中发挥出愈加强劲的公共性。
3.2 甘于奉献的廉洁性
在新时代改革浪潮中,问题复杂,矛盾尖锐,利益关系是改革的动力也是痛点,利用公权力“寻租”、“设租”的问题一直存在。历届政府改革提倡“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政治之癌”的腐败需要将权力的运用及分配纳入规范化的制度轨道以达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目的[13],然而要从根本上防范腐败还必须站在文化塑造的角度培育廉洁健康的行政伦理以促使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保持对廉洁价值目标的坚定信仰与追求,从而逐渐改善整个公共行政文化生态,提升政府对人民的责任感与奉献感和人民对政府的支持感与信任感。
3.3 与时俱进的法治性
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治国方略,在现代化治理改革浪潮中更需牢牢把握这一方向。公共部门人员不仅需探索新时代下治国理政的良法之策,更应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依法行政、遵法守法,做坚定的时代法治践行者。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14]唯有坚持法治底线思维,国家治理现代化才会实现并发挥出更加深远的卓越功效。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实践价值
4.1有利于提升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水平,推进我国现代化治理改革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政府行政水平的重要体现,促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部门行政人員能力素质至关重要。公共部门需要加强自身软能力,积极回应人民需求,改善民生,不断增强新时代下为民服务与改革治理水平的共同提升,从而更好治理社会、真正为人民服务。
4.2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职人员为民服务的信念感与责任感,改善府民关系
当前,我国政府间“条块关系”还未理顺,各级政府及同级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政情况依然存在,影响了公共服务水平。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共部门工作人员需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中、在人民的多样需求里不断激发、培植内在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与无私奉献的道德感的软技能,坚持克服并不断改善目前体制困境,想人民所想,将回应人民需求作为改革治理与行政服务的突破口,进一步贯彻群众路线,提升执政为民的水平与效能,从而改善类似贵州“瓮安事件”反映的不良府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
4.3对非公共部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广义上包含对全社会人力与劳动的协调和保障,其主要公共管理活动,是公共部门人员利用公共权力,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活动。[16]作为一种综合性公共管理活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的增量及其效果发挥将为其他非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示范作用,以软技能开发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促进全社会建立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战略。
人力资源软技能是相对于岗位专业技能要求这一硬技能而言的,这种非智力因素内涵丰富,多指员工处理职务的创新与奉献、与同事分工的交流与协作以及与组织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则主要将其内化为为民服务的公共责任心、甘于奉献的公共道德感和对国家法治与时代精神的积极追随,其实质是一种公共行政的伦理价值。在当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改革进程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软技能将以充分公共性、奉献感与法治精神在增强公共组织人员自身素质的同时促进我国公共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高伯任.软技能培训与变革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09(05):26.
[2]熊通成,曾湘泉.关于软技能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05):8-12.
[3]金红.员工献身精神的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用的提高[D].贵州大学,2006.
[4]同满宏.论中国人力资源“软能力”及其建设[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29(02):8-11.
[5]付艳芬,郑显兰,李平.软技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01):74-77.
[6]于广涛,王二平,李永娟.非技术技能及其培训[J].人类工效学,2004(01):56-57.
[7]熊通成,曾湘泉.关于软技能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05):8-12.
[8]张康之.“科学”与“人”:管理学中的两大主题[J].人文杂志,2019(12):1-10.
[9]刘晓东.浅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5):180+176.
[10]胡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N].兵团日报(汉),2019-11-14(006).
[11]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7-92.
[12]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13]郑善文.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8.
[14]习近平.确保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N].检察日报,2013-02-25.
[1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01).
[16]滕玉成,于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8.
作者简介:詹玲玲(1995.11.13-)女,民族:汉,籍贯:陕西安康,学校:西北政法大学,职称:学生,学历: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