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精神与裴度开创元和中兴局面
2020-12-28王晓乔
王晓乔
摘 要:成都武侯祠现存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记载了中唐名相裴度对诸葛亮在事君有节、治国有才、立身有道和治人有术四方面的景仰钦慕之情,表达了裴度受诸葛亮精神品格的感召而产生的学习、效法之意。诸葛亮独具魅力的精神品格对裴度开创大唐元和中兴局面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诸葛亮;裴度;元和中兴
诸葛亮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爱戴。而诸葛亮的祠堂、陵墓也成了后人缅怀凭吊先贤,感受熏染诸葛亮文化最直接、最客观的载体。正如宋代学者所言:“后世有读其遗书、过其陵庙者,未尝不咨嗟流涕、尊仰而怀思之也。”[1]
成都武侯祠与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等全国多处诸葛亮祠堂、陵墓一起,共同构建了诸葛亮文化的实物载体。在这一庞大的文化系统中,成都武侯祠因规模最大、文化底蕴最深厚而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据习凿齿《襄阳记》载,诸葛亮五丈原病故后,蜀汉朝廷中的大臣便讨论在成都为其建祠庙,“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2]。成都武侯祠堂建成后,其不但成了当地人和游蜀宦蜀者吟咏瞻仰凭吊缅怀诸葛亮的精神寄托处,也成了成都乃至于川蜀地区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和文化表征。但凡游蜀宦蜀者,大多要到此感受诸葛亮文化、三国文化的流风余韵。其时人们心中还有一个诸葛亮情结: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人。宋人刘光祖一语道破这样的心理:“孔明以蜀通吴、抗魏,三分天下,存汉社稷。虽号霸业,实宣王风。……其于此,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3]
成都武侯祠现存的一通《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堪称“四绝”:“裴度撰写《蜀丞相诸葛(亮)武侯祠碑铭(并序)》文章写得绝妙,诸葛亮辅佐二主的事迹称绝千古,柳公绰书写碑文书法称绝,鲁键选石镌刻工艺称绝,故称为四绝碑。”[4]这通“四绝碑”正体现了唐代仕宦入蜀的裴度游览武侯祠时,凭吊先贤、感受文化,进而“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的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作为剑南西川节度府书记随武元衡入蜀的裴度被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文化所吸引,他在“望祠宇而修谒”后,见武侯祠“碑表未立”[5],难以完全向世人展示诸葛亮的精神品格,于是写下《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并延请书法家柳公绰作书,刻工鲁键勒石,意欲将诸葛亮之流风余韵“以示来裔”。在这篇碑文中,裴度总结了诸葛亮一生事君有节、治国有才、立身有道和治人有术,并明确指出自己“每迹其行事”,时时效法诸葛亮的行为。
作为“十拜相诏,四登帅坛”[6]的大唐中兴名相,裴度“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7]。对于他如何效法诸葛亮的精神品格,进而平乱治国、辅佐君王开创中兴局面是值得探讨的。同时,裴度在事君治国和立身为人效法诸葛亮的问题上,乃至在武侯祠的诸葛亮文化传播史上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事件和案例。
一、裴度积极接受诸葛亮文化的原因
尽管裴度写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更多的是受到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文化的感召以及诸葛亮精神品格魅力的影响;但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也是受社会和家庭两方面因素影响而促成的。
1.唐朝学习效仿诸葛亮的社会风气浓郁
诸葛亮去世后,一直被视为如管仲、乐毅、萧何、曹参一样的治国贤相而受到尊崇膜拜。尤其是在唐代,太宗李世民就多次称赞诸葛亮。唐太宗即位初,就对中书令房玄龄说:“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8]唐太宗不但要求自己要向诸葛亮学习,还号召大臣学习效法诸葛亮。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又对房玄龄等大臣说:
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贤者,若如是,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9]
不但李世民要求臣下向诸葛亮学习,大臣们也要求帝王李世民向诸葛亮学习。这从贞观十一年魏徵的上疏中可以看到:“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万乘之主,当可封之日,而任心弃法,取怨于人乎!”[10]
在初唐君臣大力提倡的政治语境下,诸葛亮作为贤臣、治臣的典范,俨然成了大臣仿效学习的标准;也因此唐代常用诸葛亮来比况贤臣、治臣。如杜甫就常在诗中以诸葛亮来比况当世大臣。他在《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中以诸葛亮比况严武:“郑公瑚璉器,华岳金天晶。……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裴度也不能免俗,他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中也以诸葛亮比况时任川西节度使的武元衡:“诸葛公在昔之治,与相国当今之政,异代而同法矣。”裴度在以诸葛亮称赞武元衡的同时,大约内心也有以诸葛亮自诩之意。
2.裴度的家族与诸葛亮渊源颇深
裴度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裴柏村)人。河东闻喜裴氏自魏晋以来世为大族:“裴氏其先,自周汉命氏,爰及晋、魏,衣冠炜盛,八裴之称,为冠族欤。至于隋、唐,蕴而不竭,与韦、柳、薛,关中之四姓焉。”[11]闻喜裴氏在政治上,出了许多经国安邦的治世能臣;在学术上,出了以治史闻名的“裴氏三史”:裴松之、裴骃、裴子野。闻喜裴氏家族与诸葛亮渊源便来自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裴松之注《三国志》,为《诸葛亮传》做了详尽的注释。研究者称:“查《三国志·诸葛亮传》(附传除外)裴松之注所征引材料,共有二十九则,四十条,材料出自十八种书籍,注文字数远远多于正文,如本传的论赞只有一百五十三字,而裴注引用袁准《袁子正论》、张俨《默记》、王隐《蜀记》及《晋书》等的材料近两千字,是论赞字数的十多倍。”[12]
裴松之《三国志注》认真增补了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没有记载、或记载简略的内容,如在征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一段文字时增补上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攻心为上的史实。有研究者认为,裴松之《诸葛亮传》的注文,“对于真实可信的材料,原样移植到注文中,以增加注释的知识含量;对于可疑的材料,则对之提出驳议,分析其是非得失,消除其负面影响。”[13]
裴度无疑受到裴松之的影响。他对诸葛亮的精神品格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不满于前人对诸葛亮作出的不公正之论。裴度说:“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崔浩之说,又诘其成功。此皆以变诈之略,论节制之师;以进取之方,语化成之道,不其谬欤?”“陈寿之评”,即《三国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崔浩之说”即《魏书·毛修之传》评诸葛亮难以为管萧之亚匹,不是古之善将。为此裴度自称“愿奋短札,以排群议”,即要为历史上对诸葛亮作的不公之论加以辩驳。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是受裴度家学渊源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是基于裴度对诸葛亮的尊崇和敬爱之情。
二、裴度仿效诸葛亮,开创元和中兴局面
裴度主张以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把尺子来衡量古今人物,认为四者兼备的古代圣贤只有诸葛亮一人:“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承相诸葛公其人也。”这并非裴度在成都武侯祠前应景的谀墓之词,而是他对诸葛亮精神品格有深入了解后得出的客观评价。
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中,裴度自述自己效法诸葛亮“度每迹其行事,度其远心”;同时,在《论元稹魏宏简奸状第二疏》中,再次提到自己有意效法诸葛亮:“臣才虽不逮诸葛亮,心有慕于古人。”[14]可见,裴度对诸葛亮景仰效仿的态度坚决,用情深切。
1.诸葛亮“事君有节”对裴度的影响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便替刘备出使东吴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又与关羽一起坐镇荆州,为刘备攻取巴蜀免去后顾之忧。蜀汉建国后,诸葛亮作为丞相一心为国。这些事迹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皆有记载,毋庸赘述。
对于诸葛亮来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刘备去世后,他独掌蜀汉大权,面对昏庸的后主,并没有像魏国的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东吴诸葛恪、孙峻那样,以君王为傀儡,时怀不臣之心,而是兢兢业业辅佐刘禅,时刻秉持臣节,事君以忠。
诸葛亮为蜀汉国家鞠躬尽瘁,以身尽职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裴度。在唐代,裴度为了国事,也将生死置之度外。
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将军事、财政、人事大权揽为己有,拥兵自重,不复听中央号令,甚至与朝廷分庭抗礼。为国家长治久安计,裴度与武元衡在唐宪宗的支持下裁削藩镇。地方节度使对其恨之入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遇刺身亡,裴度也差点丧命。唐宪宗本以为裴度会因此知难而退,没想到这更加坚定了后者“誓不与贼偕存”[15]的决心。
尽管裴度历任彰义军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淮南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襄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但他并没有像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等当时的节度使那样拥兵自重,怀有二心。他甚至因为忠心事君而遭到奸臣的陷害,史载“度执性不回,忠于事上,时政或有所阙,靡不极言之,故为奸臣皇甫镈所构,宪宗不悦。”[16]而裴度的临终遗书,也“以储贰为请”,至死还为国家立储君为忧虑。故唐穆宗李恒称赞裴度“一心尽忠”。[17]而《旧唐书·裴度列传》也评价他:“晋公以书生素业,致位台衡,逢进遘屯,扼腕凶丑,誓以身徇,不亦壮乎!夫人臣事君,唯忠与义。大则以叙谟排祸难,小则以谠正匡过失,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古人所难也。晋公能之,诚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贤相。”
2.诸葛亮“开国有才”对裴度的影响
东汉桓、灵二帝以来,朝政由外戚、宦官相继把持。地方军阀也各自尊大,不受朝廷节制:“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18]在这样的军阀混战的时代,诸葛亮高卧隆中,却洞悉天下大势的走向。当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以敏锐的眼光,在袁绍、袁术、刘璋、刘表、张鲁等众多地方军阀中,一眼便认定了曹操、孙权可成大事;同时为刘备制定了占据荆州、益州,东结孙吴,北伐曹魏,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
诸葛亮出山时,正是刘备被曹操击败,落魄荆州,依附刘表,屯居新野之时。当时刘备外无强劲之援,内无尺寸之地。在诸葛亮的精心谋划,关张赵诸将的强力辅佐下,刘备作为曾经贩履织席的一介平民,得以在短短十余年间成就了霸业。
对于蜀汉政权的建立,在蜀汉朝廷看来,更愿意将其称为汉王朝的中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张裔、黄权、杨洪、谯周等上疏劝刘备应天顺民,登基称帝,即有“当有圣主起于此州,以致中興”一说。而诸葛亮《隆中对》也称“汉室可兴”,《出师表》称:“兴复汉室”。在他们看来,蜀汉政权的建立,是实现了汉王朝的中兴。因此对诸葛亮来说,与其说是辅佐刘备“开国”,他更宁愿说是辅佐刘备实现了刘汉王朝继“汉宣中兴”“光武中兴”以来的第三次中兴。
对裴度而言,“开国”二字并不适合他,适合他的是“中兴”二字。他辅佐唐宪宗,开创了安史之乱以来大唐首次中兴的局面。其时尽管安史之乱平定了,但其恶劣的影响却绵延后世。地方节度使在安史之乱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在唐代宗时期发生了成德、魏博、卢龙三镇节度使叛乱;唐德宗时期发生了成德、魏博、淄青、山南东道四镇节度使联合叛乱以及李希烈、朱泚之乱;直到唐宪宗时期还有淮西之乱。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新任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大唐朝廷发兵讨伐,三年而不能奏功。朝臣中只有裴度一人主张继续平乱,其他大臣皆劝唐宪宗罢兵求和。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宪宗抵住压力,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统帅唐军平乱。裴度在前线得知宦官监军的弊端后,奏请宪宗取消监军,让将领有独立的军事处理权:“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19]不久后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吴元济,淮西之乱就此平定。淮西平定后,卢龙、成德等镇节度使,相继归顺中央,至此唐朝实现了政权的统一。在裴度的辅佐下,唐宪宗李纯实现了短暂的元和中兴局面。正如唐宣宗李忱所言:“宪宗皇帝道叶中兴,威加寰海。……弼成功业,则有裴度”[20]。
3.诸葛亮“立身有道”对裴度的影响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因嗣子幼弱,故事无巨细,皆专之。但他却立身有道,持盈有术,并没有功高震主之嫌。故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中,对诸葛亮立身之道作了如下评述:“权倾一国,声震八纮,而上下无异词,始终无愧色。非运膺五百,道冠生知,易以臻于此乎?”
相对于诸葛亮来说,裴度立身尤其艰难。其时外有藩镇的憎恨,内有李逢吉、李宗闵等奸党的构陷迫害。但裴度往往能逢凶化吉,平安度过。这一方面是皇帝的英明,另一方面也与裴度平时善于避嫌、韬光养晦的立身有道有关。
元和十二年,唐宪宗拜裴度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而“度以韩弘领都统,乃上还招讨以避弘,然實行都统事。”[21]这便是裴度避嫌的例子。
裴度时时保持着谦虚低调的作风,这在唐文宗时期有明显的表现:“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平章军国重事,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度让免册礼。度自见功高位极,不能无虑,稍诡迹避祸。”[22]裴度“数引疾不任机重”的事情可从刘禹锡的《为裴相公让官第一表》《为裴相公让官第二表》《为裴相公让官第三表》中得以体现。而真实的原因却是裴度“位忝公台,近十五年,皆由际会,非以才进,常惧官谤,以招国刑。”[23]
新旧《唐书》皆对裴度作了这样的评述:“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而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在中唐时期,能“以全德始终”的大臣不多,裴度即其中之一。这也是裴度学习诸葛亮立身之道的成功之处。
4.诸葛亮“治人有术”对裴度的影响
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多用“人”字代“民”。如与裴度同时的柳宗元,在其《捕蛇者说》即用“观人风”代“观民风”。因此这里所说的治人有术,即治民有术,也就是治国之术。
诸葛亮的治国之道,重在选贤任能。蜀汉地理位置偏僻,人才相对曹魏和孙吴来说较少,因此选拔人才便成了诸葛亮掌权后的当务之急。
诸葛亮选拔人才,不仅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且还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才干,因其特长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职务,为此“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24]
裴度作为朝廷显贵,也向皇帝举荐了不少人,除了高瑀、李光颜等新旧《唐书》记载的人外,在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中也可见到:“及其为相也,构致群材,栋梁榱桷,咸适其用,人颇隘之。至于激浊扬清,亦无所爱吝,是以秉政不累月,阁下自外僚为起居郎,韦相自巴州知制诰,张河南自邕幕为御史,李西川自饶州为杂端。密勿津梁之地,半得其人,如故韦简州勋及鹑,拔于疑碍、置之朝行者又十数,然后排异己之巨敌,引协心之至交,当时一二年间,几至于奸无蹊隧,而政有根本矣。”[25]
而裴度在“为政以安民为本”上表现得尤其突出。这在他平定淮西之乱后,对于当地民众的处理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旧唐书·裴度列传》记载:“度既视事,蔡人大悦。旧令:途无偶语,夜不燃烛,人或以酒食相过从者,以军法论。度乃约法,唯盗贼、斗杀外,余尽除之,其往来者,不复以昼夜为限。于是蔡之遗黎,始知有生人之乐。初,度以蔡卒为牙兵。或以为反侧之子,其心未安,不可自去其备。度笑而答曰:‘吾受命为彰义军节度使,元恶就擒,蔡人即吾人也。蔡之父老,无不感泣。申、光之民,即时平定。”
小 结
除了以上论及的几点外,裴度和诸葛亮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人皆有临事不乱、处变不惊的气度。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的千军万马从容自如使用空城计退敌;裴度失印后,僚属皆惊慌失色,只有他从容不迫,等待窃印者自动还印。[26]又如两人皆有知人之智、识人之明。诸葛亮能通过神色举动识破曹操派来的刺客;裴度能及早预见李光颜将立战功。[27]再如诸葛亮《后出师表》对曹魏有“汉贼不两立”的坚定决心;裴度对叛乱的节度使有“臣誓不与贼偕存”的豪言壮语。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称诸葛亮“刑政达于荒外,道化行乎域中”,而自己也博得了“荒外”君臣的推崇:“使外国者,其君长必问度年今几,状貌孰似,天子用否。”[28]可见两人何其相似!
正因为裴度对诸葛亮学习效仿的成功,因此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将两人放在一处并举。如唐敬宗李湛在授裴度为司空平章事时,以历史上的四位贤臣来比喻裴度:“文终之画一,平阳之并容,诸葛持衡之公,相如引车之意,率彼四子,足为成人。”[29]李湛在战国时赵国相国蔺相如(相如),汉丞相萧何(文终)、曹参(平阳)之外,还特别提到“诸葛持衡之公”,以诸葛亮来喻指裴度掌握国政之公道。
裴度在诸葛亮的精神品格里受到藻雪,终成为一代“圣相”。而裴度的精神品格又受到后人的学习仿效,如晚唐名相白敏[30]、北宋末名臣李纲[31]等人就曾效法裴度。在后世不断的生发和阐释中,诸葛亮的精神品格得到继承和繁衍,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注释:
[1](宋)任渊:《重修先主武侯庙记》,载《成都文类》卷二十三。
[2](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
[3](宋)刘光祖:《万里桥记》,《成都文类》卷二十五。
[4]西江编著《裴氏广记》(第三册),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0页。
[5](唐)裴度:《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载《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八。以下未注明出处者,皆同此。
[6][29](唐)李湛:《授裴度司空平章事制》,载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十八。
[7][16][2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裴度列传》。
[8](唐)吴兢编《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3页。
[9](唐)吴兢编《贞观政要》,第165页。《全唐文》卷十收录该文时,拟名为《诸葛亮高颎为相公直论》,见《全唐文》卷十。
[10](唐)吴兢编《贞观政要》,第175页。
[11](唐)李衡:《唐绛州闻喜县令杨君故夫人裴氏墓志铭(并序)》,载《唐文续拾》卷四。
[12][13]刘治立:《简析〈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14](唐)裴度:《论元稹魏宏简奸状第二疏》,载《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七。
[15][19][22][28](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裴度列传》。
[17](唐)李恒:《加裴度司空制》,载《全唐文》卷六十四。
[18](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0](唐)李忱:《以杜黄裳裴度配享宪宗庙廷诏》,载《全唐文》卷八十。
[23](唐)刘禹锡:《为裴相公让官第一表》,载《全唐文》卷六百一。
[24](晋)陈寿:《三国志·蜀书·杨洪传》。
[25](唐)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载《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三。
[26]“裴晋公在中书,左右忽白以印失所在,闻之者莫不失色。度即命张筵举乐,人不晓其故,窃怪之。夜半饮酣,左右忽白以印存焉,度不答,极欢而罢。或问度以其故,度曰:‘此出于胥徒盗印书券耳,缓之则存,急之则投诸水火,不复更得之矣。时人服其弘量,临事不挠。”见唐·佚名撰《玉泉子》,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页。
[27]《新唐书·裴度列传》载“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且问诸将才否,度对:‘李光颜义而勇,当有成功。不三日,光颜破时典兵,帝叹度知言。”
[30](宋)王谠:《唐语林》卷七载:“敏中靖依裴度讨淮西故事,开幕择延卧充大吏,上允之。”
[31](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九十六载:“(李)纲言寇攘外患可除,小人在朝难去。因书裴度论元稹、魏弘简章疏以进。”
作者单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