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流能力: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

2020-12-28王进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元素氛围培养

王进军

【摘要】

毋庸置疑,逻辑性和空间思维是小学数学的“主打品牌”.小学数学同时需要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学生既会创新,又具有探究能力,那么他学习数学就会很轻松;如果他不善于交流和表达,只是“单打独斗”或者“闭门造车”,那么他注定走不了多远.因此,学习数学,不仅需要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条件,而且需要较强的交流表达能力.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吸收别人的精华,分享自己的优点,让思维更加灵活,视野更加开阔,这也正是数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所期望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交流;培养;意识;氛围;素养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它需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需要循序渐进的感悟.更为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良好的数学感觉能够辅助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较强的交流和表达的欲望.学生内心深处会萌发一种交流的意识,激励自己去交流,去表达,去分享,去汲取,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一、学会分享,激发交流意识

不管学习什么,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和表达,尤其是知识学习.语言就是一个人思维的载体,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需要语言这个“纽带”来进行交流和沟通.语言学习需要交流,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有些教师的观点还停留在“数学多做题”“语文多说话”的层面上,殊不知,严谨、精炼的数学学习更需要交流和表达.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做题,而不让他们交流和分享,那他们只能称得上是做题的“机器”.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习感兴趣吗?思维还会活跃吗?还会有所创新吗?答案肯定是“不会”.因为缺乏交流,他们不会表达;因为缺乏表达,他们不会分享;因为不会分享,他们也就无法吸纳别人的优点,也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怎样取长?又怎样补短?更不用说完善自己了.因此,学习数学,交流和表达不可或缺.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这一节内容之后,笔者出了一道和例题稍有区别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其实也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求长方体鱼缸的表面积这一类型的题,同时笔者要求学生做完之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彼此的解答方法,说一说解题思路.做完之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一直坐在那儿,不和同桌交流,只有个别学生在那里“窃窃私语”,也不敢大声交流.笔者问他们原因,原来是之前的教师很少让他们这样交流,都是看黑板集体改正,所以他们不会交流,也不知道交流什么.笔者听了愕然.

课后,笔者思考良久,我们的数学课堂究竟怎么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难道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只会做题而不会交流的机器吗?虽说高考“指挥棒”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爱说想说的年龄,我们没有理由把他们交流的欲望扼杀在萌芽中,以至于不知道说什么.这是学习的怪相,更是数学课堂的“不幸”.既然有所反思,就要有所行动.次日,课堂出现了新面貌:少了几道练习题,多了一些“交流会”;少了集体订正的“滥竽充数”,多了个体分析的“真知实说”.教师适当地坐到座位上,学生尽量走到讲台上.几周后的课堂是这样的:简单的例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试讲,复杂的问题可以师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思考,在表达中学会了分享.课堂上既有自主探究时的安静,又有交流表达时的热烈.学生知道了怎样交流,也明白了交流什么,学习的兴趣更加浓郁,探究的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养进一步提高.这不正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吗?

二、方法指导,培养交流习惯

我們都知道,不管干什么,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做事如此,学习更是如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却苦于不会交流,无法表达,以至于“才华隐于‘腹”“藏在深山无人识”.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这样的误区:有的学生成绩优秀,上课态度端正,是教师眼中的优秀学生,亦是学生心中学习的楷模.一旦让其张嘴说话,或分析解题思路,或讲解做题方法,要么小声嘀咕,要么语无伦次,之前的“美好形象”轰然倒塌.原因何在?个别教师观念过于陈旧,认为学习数学,计算是基础,正确是根本,关键是要能考高分,这才是“真理”.至于学生会不会交流,只是“附加条件”.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大批的“应试神童”“学习机器”.当然,学生交流习惯的培养,也不可以“速成”或“加班加点”实现,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和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方可见效.

比如,在进行“二十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时,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会加”或者“会减”是没有问题的,一旦涉及计算方法可就有问题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凑十法”的算理,一则明白计算原理,二则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良好的交流习惯的益处人人都晓得,胜过无数次的“题山会战”,只是在坚持的过程中容易一不小心就偏离了方向.一说到交流习惯的培养,个别教师就显得无所适从.其实,恰当的引领和指导,也是培养学生交流习惯的捷径.学生掌握了方法,学习会更轻松;学会了交流,思维会更开阔;拓展了思维,探究会更深入.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的精讲,也需要学生的会说;需要缜密的思维,也需要流畅的表达.会想才会有表达的欲望,交流才有分享的机会,表达不是无效的“夸夸其谈”,交流也不是附加的“无中生有”.交流,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取长补短,汲取更多的信息;表达,则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和别人分享.总之,交流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需要学生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家长的全面配合.

三、营造氛围,提供交流平台

一提到交流,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语文学科的“专项练习”,还颇有微词:“数学学习,只要天资聪颖会解题,认真计算不出错,能考高分就行了,交流什么?纯属浪费时间,有说‘闲话的时间,多做几道题不就行了?”这样的想法是狭隘的,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其实数学学习更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能明白计算原理,从而深入学习;在交流中,学生能学会表达方式,分享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交流和意识上的激发之外,就是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创造恰当的交流平台,这样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有助于更多奇思妙想的涌现,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学最期望的目标.

以“四则混合运算”为例,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乘法结合律,在学生看来,就是几组数字或者字母的组合,其实不然.在出示例题之后,笔者先不着急讲解分析,而是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分析计算原理.在学生讨论期间,笔者不急于催促学生说出最后答案,而是让他们尽情交流,只在有争论处进行适当的点拨.

由于平台的搭建和条件的创设,加上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了讨论和交流之中.交流的结果可想而知,应该是轻松的、愉悦的,同时是高效的.交流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坚持下去就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培养需要引导和督促,还需要合适的环境.交流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过程的呈现.在交流中,学生获取的不仅是最后的答案,而是学习态度的影响、学习品质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而这一切,都不是独立思考所能体现的,也不是灵感突发所能代替的.其实,我们也意识到了交流的重要性,也設想了交流时的精彩纷呈,只是为了所谓的进度和效果,让交流刚刚进入“序幕”,还未来得及表演就匆匆谢幕.这只是为了“表演”而交流的交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四、开展活动,提升交流能力

说到活动,尤其是数学课堂上的活动,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同桌互助,想到“小组合作”,想到“生本教育”……其实,这样的活动未免有点牵强,交流与表达就是最好的活动方式.分数乘法计算原理的分析,三角形特点的举例说明,圆柱和长方体关系的探究……都是一种数学活动,而且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活动.在原理分析中,学生明白了数学的基本算理;在举例说明汇报中,学生将数学和生活进行了对接;在图形关系的探究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奥秘.在互相交流中,学生学会吸纳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吸收别人的精华;学会互相分享,鼓励共同进步.再者,数学课堂上的活动,可以是同伴之间的互相质疑,还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甚至是一道应用题的多种解题方法,都是一种最简单又最具实效性的课堂活动.既没有“兴师动众”的组合,也没有“高颜值”的道具,但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中,教师先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是50米,宽是25米,周长是多少?教师先不讲,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有的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把四个边的长度加起来就行了;有的说:因为对边相等,可以分别用一边的长和宽乘以2,然后再把他们的积加起来就行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导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教师的讲解占很大比例,所以学生也养成了“被动听课”的现象.教师讲我就听,教师布置我就做,貌似很听话,其实是天性的蒙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只能越来越不会交流,更不会表达,课堂氛围沉闷不说,学生的思维会被“堵塞”.

长此以往,学生只会是被动地、按部就班地学习,而不会主动地、有所期望地去探究.因此,课堂上一道练习题的解题方法的交流,胜过多做十道练习题.首先,通过交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后,内心就会萌生表达的欲望.只要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交流,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交流能力.其次,在每节课的练习环节,教师也要做到:宁可少做题,也要让学生进行交流或者让学生到台前向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当然,这样的分享也不可唱成“独角戏”,其余同学要进行质疑,要针对同伴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数学活动,虽然时间短,但是易操作,关键是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长期坚持,课堂氛围会大有改观,学生的交流能力逐日提升,对今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当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无非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品质的培育、课堂资源的拓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交流习惯的强化.数学素养,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开展活动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将数学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振华.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6(10):32.

[2]赵曼丽.小学数学:应该重视交流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17(9):45.

猜你喜欢

元素氛围培养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构成与设计应用
从歌曲《梅兰芳》探析中国民族声乐的戏曲元素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